本帖最后由 子夜骑士 于 2013-10-11 21:25 编辑
海派领军人物郑午昌山水成扇,扇面《芦中听箫图》构图新颖舒展,整体呈横卧“S”形。茂密的芦苇依江岸蜿蜒伸向远方,连绵不断,一望无际。在随风摇曳的芦苇丛中,漂泊一小舟,一隐士倚船而卧,手持长箫,胸襟袒露,仪态飘逸,正侧耳凝神静听,好似远处芦中有悠悠的箫声飘过水面传来,惊动水鸟翩翩起飞……画家运用娴熟的笔墨,将听箫人的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真地听到芦丛中那时断时续的箫声。
古人历来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怀,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此类山水画所表现的大都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及闲情逸致。在具体绘画中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和画中意境。郑午昌此扇面用笔、用墨、用色皆非常精妙。在大面积芦苇的画法上,采用比小写意更细的手法,用笔洒脱飘逸,线条瘦劲有力,而且非常简约精练。从芦苇丛中的小舟到舟上的听箫人都是寥寥数笔勾勒而成,而江中水面没画一笔,但却给人烟波浩淼之感。人的头部没画眉眼,但却给人一种凝神静听的生动神态,惟妙惟肖,妙趣无穷,成为此幅精心之作的“画眼”,令人叹为观止。
此画在用色方面非常淡雅,整幅画面以浅绛淡彩为主调,图中右侧江岸及舟中人的面部皆以赭石浅浅施之,或以赭笔勾出大概,充满古雅清幽之趣。其余大片波浪起伏、连绵不断的芦苇,以水墨为主,着花青色,施没骨法直接画出。近处芦苇则在花青勾勒的基础上再用浓墨写意手法画出其远近层次,也使芦叶增加了随微风起伏的动感。整个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声。芦丛中因无桨声而静,与水面因箫声而动形成鲜明对比,使观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透过丛生的芦苇和清静的江面飘来一缕悠悠的、时断时续的箫声,真妙啊!画家以非常巧妙和充满情趣的绘画语言,使其追求闲适、超脱的意趣得到完美的体现,也使这帧难得的《芦中听箫图》更让人喜爱。
《芦中听箫图》作于1945年,画面左上方题“江上已无人击楫,芦中犹有客吹箫”诗句,题款“乙酉为昌嘉仁兄教郑午昌时客海上”,钤“郑昶”朱文印一方。使诗、书、画在扇面中得到完美的结合,更增加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郑午昌(1895-1952),名昶,号弱龛,浙江嵊县人,著名画家、美术史家。山水、花卉、人物无不精妙。尤工山水,所画山水笔力遒健,松秀苍郁。尤擅画柳,长条细叶,婀娜多姿,人称“郑杨柳”。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首创汉文正楷字模,创办汉文正楷印书局任总经理。历任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及新华艺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务理事。著有《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中国壁画史》、《石涛画语释义》等。印有山水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