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2|回复: 0

简述“忍冬纹”中迸发的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3 17: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缠枝花卉纹兴起于宋代,在元、明、清三代非常盛行。它被大量运用在陶瓷器面上,从盘、碗、瓶、壶、杯、炉、洗等等器物上皆可看到它的身影,它的广泛适应性使其和各种器型完美的结合。他被作为主题纹饰或辅助纹饰装饰着瓷器,以刻、划、印、堆塑、镂空、彩绘等各种技法来表现。特别在元明清三朝缠枝花卉纹被大量装饰在青花瓷器上,受到从皇室到百姓的一致喜爱。



青花缠枝花卉纹四方瓶(清)
此瓶整体为四方,敞口,
颈微束,折肩,
腹壁垂直,圈足外撇,
造型别致秀雅。
通体绘缠枝花卉纹 ,
青花发色稳定浑厚,
底署“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为典型乾隆时期青花瓷代表,
收藏价值极高。


【何为“忍冬纹”?】
缠枝纹和佛教亦有极大的关系,缠枝纹起源于佛教艺术中的忍冬纹。忍冬纹是以忍冬植物为母本,忍冬亦称金银花,此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冬寒而不凋萎而得名。在佛教建筑中被大量用来做装饰。在汉代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并在云冈石窟使用,随着佛教影响的深入和普及,忍冬纹在六朝的织锦的刺绣上被广泛使用。


【四四方方制作难】
圆器如碗碟杯罐等都可以通过陶车拉坯来实现,熟练的工匠一天可以完成许多,相对比较直接简便,阴干之后,再经过刮修,上釉上彩,就可以入窑烧了。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能从陶车上拉出方形的坯来,那方器要怎么做?
只能是一块一块地做,先用木棍把泥压成厚薄相等的块状,用平尺再刮压,要使泥板非常平整还没有气泡,特别是边缘要正,要不然拼起来就是个歪的,校正了之后,最基本的方器是前后左右加一个底,总共五块泥板,晾干到八九成,再用泥浆黏结起来,稍微打磨刮平、阴干,完整的毛坯就算完成了。
可即便这样详细复杂的解释也还是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毕竟不是机器,太难规整,即使好不容易做规整了,在烧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变形的,圆器变形只要不是太厉害,一般看不怎么出来,也很容易接受,但方器随便歪点儿都一目了然,太吸引眼球了,实在难做,工艺上较圆器何止严格十倍。
所以才有“一方顶十圆”的感叹,有时候感觉更像是匠人们齐声发出的一句怨气话。



【造型特点】
乾隆朝青花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典型乾隆器,一类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产量极大,是当时社会大众生活用瓷、陈设用瓷、外销出口瓷的主体。其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么严格,但产量却远大于雍正朝。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袭前朝,仿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
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亮丽,画面多样,造型新奇,精瓷与粗瓷的差别很大。



【青料特点】
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使用国产青料绘制。早期发色与雍正青花差别不大,略见晕散,但比雍正时期稳定;中期呈色稳定明快,为纯蓝色;后期呈色较为厚重沉闷,无明快清丽之感。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



【款识特点】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


乾隆青花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由于创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乾隆青花造型已达到无物不备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赏瓶、精湛的镂空转心瓶,以及成双成对的大型陈设瓷如瓶、尊等都非常华美壮观,小件器皿制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庄古朴,华贵典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