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06|回复: 0

金代瓷器上的“铁流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6 15: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北中国十二世纪中期后的金代,出现了类似“绞胎”器的胎表装饰手法。它既有绞胎器的天然纹理,而又有别于绞胎器的传统纹理,更细腻、自然,给人飘逸、流淌的美感。这就是早些时候人们称之为 “绞釉”的陶瓷。“绞釉”工艺的形成可能是陶工模拟“绞胎”器而成的一种全新装饰工艺。其经元、明、清以降,与传统的绞胎工艺一样,并行至今。
现在多数人认识到用“绞釉”来表述这种装饰手法是有问题的。由此,部分学者形象地称为“流泥纹”、“流沙纹”或称“绞化妆土”。对“绞釉”提出质疑,认为流淌的如行云流水的装饰是釉下化妆土。
也有人对绞釉、绞化妆土、绞彩、釉下绞白彩、绞粉、泼彩等诸多看法表示否定,并认为只有“绞花瓷”这一名称,是比较准确合理的。经仔细观察和研究,这些说法都有商榷之处。而绞釉技术用于陶瓷行当,更是民国以后的事。
这种“绞釉”手法早些时候称“绞釉”,后来称“淋粉”或者“绞化妆土”、“绞花”等多种说法。“绞釉”、“绞化妆土”或者“淋粉”之类的说法还有实质所指,而“绞花”之说纯粹属于一种描述词汇,有些缥缈和模糊。
“铁流沙”——褐色如行云流水装饰图案的名称。
“绞釉”之说可以直接否定,因为这种装饰手法不是釉饰,而是釉下色斑装饰。“淋粉”或“绞化妆土”之说表述不实。在对金代以至后代的多件器物观察后,可以确认,这种纹饰没有凸起感,在釉下平淌而成。应当是一种很稀淡的着色剂泼洒在化妆土上形成的装饰。
002,金代孔雀蓝釉香炉
孔雀蓝釉的下面,有泼洒的黑褐色彩斑;炉的下部未施釉部分,有泼洒流淌的彩斑。彩斑都施在白色的化妆土之上,而孔雀蓝釉下的彩斑呈黑色,釉外的呈铁褐色。显然是蓝色的色釉增加了色斑的色度,使本来的铁褐色成了黑色,这种黑色或铁褐色的色斑是没有凸起感的,表明它是比较稀淡的带有呈色矿物的液态成象。
这种呈色的矿物应当是以铁为主的,基本没有太大疑问,这就是——铁流沙。
金代中期后,这种“铁流沙”装饰的器物还有长颈瓶和瓷枕。
金代长颈瓶
金代虎形磁枕
虽然这两种器物的“铁流沙”装饰都在釉下,没有流淌在釉外的现象,但都是平静的流淌,没有凸起之感。
“铁流沙”的装饰手法在当时的高温、低温陶瓷中被普遍使用,表现出成熟、完美的姿态。流淌的色斑有黑褐或褐色和黄、赭等色彩,在泼洒时表达出流动、活泼的层次和动感,十分喜人。黑、褐、黄、赭色彩的呈现,都是矿物铁在作用。一个“铁”字,表达其呈色矿物质;一个“流”字、或两个字“流沙”,陈述其施彩之方法。“铁流沙”的名字确切而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