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90|回复: 0

如何鉴别青花釉里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5 16: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釉里红瓷器始于元代,兴于明初,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瓷器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一个划时代意义。景德镇元青花瓷的精美成熟让人惊叹,元代釉里红伴着元青花瓷也放出异样的光彩。元釉里红的存世量稀少。历史上只有三个时期充分烧造过:元代、永宣时期、康乾盛世,其他时期非常罕见。

当代釉里红瓷器


据史料记载,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是以铜红料为着色剂的釉下彩品种之一。因其对窑室中的高温还原气氛要求十分严格,所以烧成难度大,成品率较低,传世品稀少。
釉里红有单独装饰的,但大多数与青花相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而称为“青花釉里红”。其特点既有青花的“幽靓雅到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瓷成为我国珍贵的品种之一。
元朝后期,由于对窑温控制要求高和氧化铜配比不当,烧成后呈现纯正红色的很少很少。而明初窑工已掌握了一定的烧制要领,呈色较好的已有一定比例。鉴别这一时期的釉里红,需从常见的作伪方法来掌握:
一、与鉴别其它瓷器一样,首先釉面必须呈宝光。对利用氢氟酸液将釉光吃到看上去似乎“恰到好处”的,还要留意釉面的“平整”度,有“汗孔”(并非棕眼)必为赝品。
二、有关土沁。在透明的釉面中,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土沁一般由不透明的白点组成,呈一点点、一朵朵、一片片有疏有密的。由于胎釉结合好,仅能由表及里浸入釉面,并相对高出釉面,从而使釉面失去光泽。土沁大多上疏下密,透过小白点间隙可以看到锃亮的深层釉泡,釉泡有大有小,一个釉泡反映到釉面即一个棕眼。间或有几个浅层的“冒了顶”,成为个个具有白色边沿的浅坑。浅坑必须是圆圆的,若浅坑不圆,“锐不可挡”,那些则并非土沁,必伪无疑。

当代釉里红瓷器


三、露胎处的火石红,有可能似黄砖一般红,也有可能是淡淡的。大部分露胎处呈现得较均匀,也有的回露出有少比例的白色胎质。釉脚边的火石红较其它露胎处稍红的,可信度更高。在放大镜下观察,凡此处用笔将淡黄釉描上一圈,显得亮晶晶的,必假无疑。
四、元后期釉色应是卵青釉、白釉、青白釉共存。不要认为釉色偏白的或认为青白釉属宋代“专利”就给予否定。
五、真正的元代釉里红的用笔有其随意性和洒脱感,应神速而有力。


元明清三代沉浮
一、举步艰难的元代釉里红
“釉里红”产生于元代,属釉下彩,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有纯色“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种。
与其他瓷器比起来,“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难度极高,对工匠而言更是极大的挑战。由于铜红料甚为敏感,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底釉成分、铜红料比例或焙烧温度,都必须达到最精确的水平,稍有偏差,便往往导致其不能达到预期的一抹艳红。因此,“釉里红”在创烧之初很不成功,轻易烧不成,色彩鲜艳的“釉里红”难得一见,颜色多为浅红、黑红、灰黑色。
用寥若辰星来比喻存世的元釉里红并不为过,其中还有不少是残破的。纵观已被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其工艺上的特点为:
1、釉里红呈色多种,鲜红的较少,大多趋灰,有明显晕散,有温度失控而铜红料“飞红”的变白现象;
2、青白釉或白釉,和同期青花相比釉面较深;
3、采用白地釉里红绘画或刻划暗纹后釉里红涂地的方法。以色块装饰为主,较少线描纹饰;
4、造型品种简单,仅玉壶春瓶、罐或是杯、匜等几种。
这些特征都说明了元代釉里红的原始状态,但这并未影响其艺术价值,每一件元代釉里红都是价逾黄金的珍宝。
二、官窑垄断的明代釉里红
到了明代初期,洪武年间烧制的“釉里红”瓷器数量相对多了一些,但仍不够成功,颜色仍以浅红和黑红为主,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
由于朱明王朝对红色也有着特殊的情感,使明初釉里红的制作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釉里红成为惟有官窑才能烧制,惟有官府才能使用的品种。这样得以在技术的改进上有了财力的保证,使明初釉里红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
明初洪武釉里红上和元代产品有很大区别,表现为:
1、线描纹饰的成熟。明代釉里红在装饰上采用线描方法,改变了元代釉里红以色块为主的原始装饰工艺。
2、釉里红呈色的改进。明初釉里红的呈色有了改进,整件器物的色泽统一,已较少见到含灰或烧飞的现象。洪武时,呈色有艳红、深红和灰红三种,艳红和深红的有晕散,灰红的一般无晕散。
3、器物造型的巨大。洪武釉里红以大盘、大碗、大瓶等巨型器为主。
明代釉里红技术上的改进完成于永乐和宣德两朝。到永、宣时,达到了釉里红制作的巅峰。而且宣德时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较好,纹饰清晰,色泽鲜艳,被称为“宝石红”。宣德釉里红传世极少,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和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极高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以白釉铺地剔花填红釉的新技法,所填红釉已经略微高出白釉釉面,这是宣德釉里红的一个特点。但烧制数量仍然不是很多,图案相对简单,多见“三鱼”图案,不像元代、明初期时复杂的缠枝花卉等。明成化之后,明釉里红日渐消沉,几近失传。
三、官民窑并举的清代釉里红
明末清初时,首先由民窑恢复生产。这时的一些民窑小碗上、采用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的方法,大多以青花画枝叶,以釉里红画花朵,淡雅中透出几分喜气。
到清雍正一朝,创造性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既有青花青翠品澈、幽靓素雅的特色,又有釉里红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又含蓄的特色。两者的长处有机融合,既素雅又艳丽,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审美特征,青花为钴,釉里红为铜,两者对于烧成气氛的要求明显不一致,但雍正青花釉里红却将两者都烧得十分鲜艳,工艺技巧达到中国制瓷上的最高水平。绘画风格也发生极大的变化,由康熙时期的粗犷放达,用色用彩讲究浓艳强烈,从造型到装饰画面都由刚硬刺激转向用彩淡雅,色调温和。
进入清中期,官窑生产一再缩减,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数量开始减少,工艺开始下降,胎体渐粗,釉汁渐稀,釉里红色变暗。釉里红,这种曾经辉煌一时的瓷器品种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青花釉里红,也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釉里红是我国的传统釉下彩装饰之一,它是用铜作着色剂的色料在坯体上描绘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青花釉里红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青花釉里红艺术瓷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它犹如抽象牡丹,叶青花红,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它的色调比重具有广泛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巧夺天工,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