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真知堂: 话说清朝景德镇窑工之中流传一句俗话,“想要穷,烧郎红”。这是啥意思呢?收藏瓷器的朋友,应该要知道一点。刚好手上找到一件康熙郎红观音尊的大图细节照片,下面就借用这几张照片来解释一下郎红瓷器的收藏和鉴定。 郎窑,是清代康熙时期督陶官朗廷极时期烧制的瓷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郎窑红瓷器,俗称郎红。郎廷极(1663-1715),清代隶汉军镶黄旗,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人。康熙间以门荫授江宁府同知,迁云南顺宁知府,累擢江西巡抚,督造官窑瓷器,世称郎窑。 郎窑一名最早见于清刘廷玑《在园杂记》,书中载有"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比摹成、宣、黝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书中说的紫垣中丞就是郎廷极。
搞清楚了郎窑,我们来说说郎红。为什么说“想要穷,烧郎红”又说“十窑九不成”呢?这要从明朝初年说起。 明初,朱元璋打败了其他竞争者,成功的夺取了元代的正朔。他以为明代元乃五德始终之火克金,也就是说大明王朝是火德,取代大元的金德而得到天下。红为火德之色,朱元璋是靠红巾军起义起家的,所以他即位之初,就大力消除元文化的影响。元俗尚白,蒙古人喜欢蓝色,他就反其道行之,大力推崇红色。所以,洪武一朝,釉里红瓷器是整个明清时期最盛的。 但釉里红这种工艺不成功,颜色多灰败,几乎没有鲜红色。直到永乐皇帝时期,由于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进口的鲜红土,景德镇才烧出鲜艳的宝石红色,为一时之冠。所以明人有云“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苏麻离青为饰,鲜红为宝”。永乐鲜红瓷器当时号称“以西红宝石为釉”,根据今天存世的瓷器来看,确实堪比红宝石,与真无二。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烧出了真正的红宝石颜色。所以,在当时和后世都极为珍贵,价值甚至远在苏麻离青青花瓷器之上。
但由于宣德皇帝薨逝之后,郑和下西洋被叫停。成化时期鲜红土就几乎绝迹了。到嘉靖时期,多次烧制鲜红瓷器无法成功,最后工部上奏皇帝,“内鲜红改为深矾红”。也就是说红釉烧不了了,红色部分用釉上彩矾红代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康熙中期,到了后期郎廷极手上才发生改变。 郎廷极本人对陶艺十分感兴趣,所以发心专研。经过无数次实验,找到规律,他终于烧成了红釉。但是,由于配方中氧化铜的成分比例极为敏感,烧成温度正负不能超过20度,烧成气氛极难控制,一不小心就还原成绿色,对颜料的细度也有极高要求。所以,这在古代属于超级机密配方和工艺。民窑没有掌握这种技术的,那恐怕就是倾家荡产也无法烧成了。所以才有“想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郎窑红是模仿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烧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郎红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 新仿郎红,对于不熟悉古瓷器的朋友而言,有一定的欺骗性。但有一点,古代烧制红釉的配方早已失传,用的是天然矿物复合颜料。今天烧制红釉瓷器非常简单,用的是化学分析纯颜料。古代烧制郎红瓷器用的是柴,靠的是人,在高温下气氛和时机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会烧坏,再好的师傅也不能保证柴窑烧出来的红釉有多少成功率。而现代烧瓷用的是全封闭煤气窑,温度控制精准,气氛把握良好,只要按照预先设定的烧制曲线进行,成品率极高。所以,在古代非常难的事,今天就简单容易了。
所以,喜欢收藏的朋友,一方面记住郎红瓷器极其稀少名贵,再一方面新烧红釉瓷器成本不高,几百块钱他已经很有得赚了,对于新出现的郎红瓷器,多长几个眼睛。没有上手过真品,最好慎重考虑购买,因为当年这种郎红就极为名贵,连次品都解送上京,由皇宫处理。只有极少数高官才能得到这种名品。我说的意思,您明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