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红又称霁红,元代景德镇窑创烧,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红釉种类。祭红瓷的生产向来遭到宫殿注重,清代乾隆皇帝更对祭红釉分外喜爱,曾有诗赞,“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祭红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重安靖,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路,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 祭红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在古时皇室常用它作祭器,人们在制造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宝贵之物掺入釉料里面,即便这样,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制品。因为祭红釉瓷器向来难烧,因而它比其它色釉更为贵重。 祭红釉天球瓶 尺寸较大,造型敦实沉稳。瓶身满施霁红釉,色泽饱满纯正,釉质肥厚温润,反映出清早时期祭红釉烧制技术的成熟。祭红釉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御器厂,清代承袭烧造,由于掌握窑内气氛等工艺难度较大,呈色鲜艳纯正者十分难得,一向受到鉴赏家青睐。 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通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有的祭红釉料制造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宝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出产不易控制,因此非常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愈加美丽、多样。今世祭红烧制精品不多,并且烧制数量自身就很多削减。 祭红釉的鉴定特点: 明代祭红釉器的烧制到宣德朝完全成熟,因而业界对宣德红釉以专有名词“宣红”称之。180年后清康熙朝郎廷极掌管御厂窑务时,又从头烧制出了新的种类红釉瓷,人们称之为“郎窑红”或“郎红”。永宣红釉器为国家祭祀礼仪需求而研烧,故又将其称之为“祭红”。三者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名称涵盖: 祭红外延广泛,凡宣德以至明清、民国和现代同宣红类似的高温红釉皆称祭红,故祭红包括宣红,而宣红不等于祭红。 釉质高温黏度: 包括宣红在内的所有祭红釉,其物理性质中高温黏度系数都大大高于郎红,因此郎红器都有“脱口”现象,器物口釉面多呈无色状况并露出白胎底色。而祭红釉器仅在器口顶部露出白胎底色,因其红白界限清楚、宽度共同,极似中草药材中的灯草,故行内人名之曰“灯草边”。 釉质高温黏度不同的另一结果祭红釉垂流性差,器物根部积釉少或不积釉,而郎红釉垂流性强,烧成后器物根部积釉很厚。康熙器利用修足阻挠红釉垂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窑器则往往釉垂器底同匣钵粘连,取出后必须敲去垂釉方可,而敲釉时往往伤及圈足,使之伤痕斑斑,这是判别郎红器是真康熙仍是后仿器的重要标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