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39|回复: 0

倪瓒——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 16: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江苏无锡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
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倪瓒《渔庄秋霁图》 纵96.1厘米 横46.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在元代书法艺术崇尚柔媚浓妍,倪瓒能不为时风所动,师法晋宋之情韵,上溯汉隶之朴拙,由此创造了他恬淡瘦劲、静穆秀雅的书风。从《渔庄秋霁图》自题诗可见一斑。这个题款是倪瓒晚年所书。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淡雅自然宽舒之态。与诗的内容、画面的意境融为一体。
《渔庄秋霁图》是1355年秋,作者寄居在友人王云浦渔庄时的作品。这幅画描绘风雨之后“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湖边景色。
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画卷描绘江南渔村秋景及平远山水,以其独特的构图显露个人特色,即所谓的“三段式”。画面以上、中、下分为三段, 上段为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段为中景,不着一笔,以虚为实,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中国画极为讲究笔法。倪瓒在前人所创“披麻皴”的基础上,再创“折带皴”,以此表现太湖一带的山石,如画远山坡石,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其画中之树也用枯笔,结体有力,树头枝桠用雀爪之笔型点划,带有书法意味。画的中右方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倪瓒平实简约的构图、剔透松灵的笔墨、幽淡荒寒的意境,对明以后的文人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作者在十八年后(1372年)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补题诗款。

倪瓒题《容膝斋图》
倪瓒《容膝斋图》 立轴 1372年 纸本 纵74.2厘米 横3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写的是江南春景,平远山水。近处为山石陂陀,林木萧疏,中幅为湖光波色,图上侧远岫遥岑,横于波际。这种三段式的构图,是倪瓒山水的特征之一。其山水胎息于董源,矶头两点,石上横拖披麻,皴法清逸。其树法参差变,结体有骨力,而树头枝梢,每多生意。喜多作枯树,擦以枯笔,墨色浓淡错综而滋润浑厚。
题陈惟允《孟郊诗意图》1365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筠石乔柯图》 1372年 横67.3厘米 横36.8厘米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倪瓒《虞山林壑图轴》 纸本 墨笔 纵94.6厘米 横34.9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仍取一河两岸式的构图,但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组杂树,远山近坡的淡墨皴染较多。画风较其典型作品繁密。与其盛年所作《渔庄秋霁图》、《枫落吴江图》等用线勾括坡石的画法相比,此图坡石皴擦善用乾笔,风格浑穆。应是倪氏晚期山水画的特点。
倪瓒题《幽涧寒松图》
倪瓒《幽涧寒松图》立轴 纸本 纵59.7厘米 横50.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是为友人周逊学所作,并题五言诗:“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雲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息景以橋對,笑言思與晤。”倪瓒清高持节,一生不仕,他“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今名。”(《述怀诗》)不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态度,而且对朋友们的入世为官也坚决反对。此幅一为友人赠别,更是劝友人“罢”征路,“息”仕思,含有强烈的“招隐之意”。平远画溪涧幽谷,山石依次渐远,二株松树挺立于杳无人迹的涧底寒泉,意境荒寒,超然出尘,似乎暗寓着仕途的险恶和归隐的自得。构图不用常见的“一河两岸”两段式章法,但画幅上方和其大多数作品一样,留出大片空白,让观者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笔法秀峭,渴笔侧锋作折带皴,干净利落而富于变化。松树取萧疏之态,笔力劲拔。
倪瓒此幅,笔墨无多但意境深幽,“疏而不简”,“简而不少”。他的这种笔简形具,注重抒写性灵的画格被后人称之为“逸品”。到了明代,更是“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其清标高格,在历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始终被尊为“高士中的高士”。
此幅作品简淡超逸,虽未署年款,但从书法由竖长变为扁方以及名款和画风来看,当是晚年之作。
倪瓒《安处斋图》卷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题《修竹图轴》1374年
倪瓒《云林画谱册》选页
释文:
(一)柳条梓叶
二树势若戈戟,大者为将,小者为佐,将佐得宜,行伍整齐,画理自得矣。若专讲士气,非初学入门之道也。
(二)大小树间竹
大树笔弱,欲其嫩也。小树笔老,欲其古也。大为正面,小为侧本,初学者不可不知。画树须间以竹,不必太工。但看晴树则配以晴竹,此竹上挺者是也。
(三)新枝枯干雨竹
此为蟹爪,大者为老树新枝,小者为经霜枯干,竹叶下垂,乃雨后之景。写竹切不可求精,精则便有工气。余尝写竹树,而观者问余为何树,余为一笑,并图于后,不可法也。
(四)树正面反面折竹
所谓疏者不厌其为疏,密者不厌其为密,浓者不厌其为浓,淡者不厌其为淡,始见天真。用笔遒劲,乃是得法。二树俱一面,一正一反,布置时自当夹杂,亦要随景斟酌,清雅自胜,春则墨叶浓而稠,夏则密而郁,秋则疏,冬则落。
(五)松老嫩正反
松最易工致,最难士气,必须率略而成,少分老嫩正反,虽极省笔,而天真自得,逸趣自多。庸人多不取,大雅自不弃,勖之勖之。
(六)半壁佐远山
丈山尺树,古人不易之论也。今人画树尺许,山不满尺,甚非画理。惟远山亦通,若近山则当写残山半壁,庶几相称,此半壁而以远山相佐者也。
(七)两石各皴法
凡写石不可用钩法,钩则板,随手写去,似石而已。要古朴,须少皴;要秀丽,须多染。石脚可写小石为佐,随地坡广窄为之,用墨浓淡正反寓焉。石纹内用点苔,不可多皴。二石上秀下朴,取其长,弃其短,毋自执一皴法。古人专用斧劈、丁香、马齿等法,今人不能,乃云古法有俗工气,故专师李唐披麻法。学而不能,是为两失。余二石杂用古今,尔自体认。
(八)披麻皴二石颗石
二石专用披麻,略涉古法,虽不尽善,仿而为之,正合时尚。后幅颗石大小,俱时尚,或点缀,或佐以野竹,随意为之。
(九)两山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常谈也,画理岂余所当言哉。余甥华子文有志学画,问理于余。余命往问王叔明,叔明乃文敏外孙,得诸外祖者必富也。子文必欲余言,且逼图谱,以至情不可辞,少图数幅与之。先写以树,树为画中之首耳。次写以石,石为画中之体耳。竹为画之馀,画竟而兴致未已,则写竹叶一二枝,亦足以助画景,景界既定,而树木萧疏,虽多写竹不妨也。若点缀直须看石皴阴暗处,稀稀轻点,若夏山秋树,密点不妨,但求有理有趣可也。树上藤萝,不必写藤,只用重点,即似有藤,一写藤便有俗工气也。如树梢垂萝,不是垂萝,余里中有梓树,至秋冬叶落后,惟存馀荚下垂,余喜之,故写梓树,每以笔下直数条,似萝倒挂耳。若要茅屋,任意于空隙处写一椽,不可多写,多则不见清逸耳。亭屋非竹,则小树为护,始见不孤。至正十年八月十五日,沧州叟写,并论。
【绝句】
松陵第四桥前水,风急犹须贮一瓢。
敲火煮茶歌白苎,怒涛翻雪小停桡。
【北里】
舍北舍南来往少,自无人觅野夫家。
鸠鸣桑上还催种,人语烟中始焙茶。
池水云笼芳草气,井床露净碧桐花。
练衣挂石生幽梦,睡起行吟到日斜。
【烟雨中过石湖三首】
烟雨山前度石湖,一奁秋影玉平铺。
何须更剪松江水,好染空青作画图。
姑苏城外短长桥,烟雨空蒙又晚潮。
载酒曾经此行乐,醉乘江月卧吹箫。
愁不能醒已白头,沧江波上狎轻鸥。
鸥情与老初无染,一叶轻躯总是愁。
【题郑所南兰】
秋风兰惠比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荒村】
踽踽荒村客,悠悠远道情。竹梧秋雨碧,荷芰晚波明。
穴鼠能人拱,池鹅类鹤鸣。萧条阮遥集,几屐了余生?
【对酒】
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
虚亭映苔竹,聊此息跻攀。坐久日已夕,春鸟声关关。
【双调·折桂令】拟张鸣善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
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越调·小桃红】
陆庄风景又萧条,堪叹还堪笑。世事茫茫更谁料,访鱼樵。后庭玉树当时调,可怜商女,不知亡国,吹向紫鸾箫。
一江秋水淡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五湖烟水未归身,天地双篷鬓。白酒新篘会邻近,主酬宾。百年世事兴亡运,青山数家,渔舟一叶,聊且避风尘。
【黄钟·人月圆】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销魂。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