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77|回复: 0

宋代佚名古画册页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3 17: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还是红色 于 2019-2-13 17:17 编辑

1、北宋 佚名 写生蛱蝶图页
此图不知原载何册,亦无作者姓氏。察其海棠花叶及蛱蝶的画法,当是北宋末画院中人所作。蛱蝶生动而情趣昂然,虽为院体画,却不流俗。
2、南宋 佚名 盥手观花图页
绢本设色纵30.3、横32.5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绘三仕女在宫中院落观花的情景。图左边湖石花丛,案前小方几上置古铜觚,中插牡丹三多,案后方几杂陈古盆。拳石、翠草旁设圆杌覆绣花圆垫。一仕女云鬟金饰,宫帔华裳,锦裙晓妆,正盥手并注目观赏案前之花卉。旁立侍女捧金盆,身后立侍女手持长柄宫扇。后偶绿丝步障,障外丛竹、花草、树木点缀。整个画面布置秀美幽雅,用笔精细。从人物描绘、连笔,敷色都近似周昉风格。画面无款印。经专家鉴定,定为南宋画。清高士奇、陆费墀题记。清高士奇,近代周叔弢鉴藏。
3、 南宋 佚名 寒塘凫侣图页
绢本,设色,纵16.6cm,横20.8cm
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阎次于作。按《图绘宝鉴》云:阎次于为阎仲之子。能世其学而过之。画山水人物,工于画牛。孝宗隆兴初(1163),进画图称旨,补次于承务郎,画院祗候。但此图近似马远家法,不应是南宋初期之作,故改题无名氏作。画是江南的冬景,水边的白梅、水仙、茶花盛放着,芦苇已枯败,水落石出,禽鸟或游或飞。
4、南宋 佚名 荷塘鸂鵣图页 
绢本,设色,纵16.8cm,横21cm。收藏: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款印。  画面烟雾迷濛,一弯清溪,两岸夹植杨柳,间以红花。溪中莲叶点点,鸂鵣戏水,其乐融融。一行白鹭破空飞向远方,蜿蜒的清溪流向画面深处。小小的册页画中采用了深远与高远的画法,使画面意境达到了深远的效果。柳叶用攒笔点画,树干用双钩法绘出,鸂鵣以工笔刻画。设色柔和淡雅。  对幅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花鸟从来属剑南,水禽夏卉照晴潭。鸳鸯无碍称其紫,弟子有时胜彼蓝。水宿相呼如觧勅,沙群式度自能谙。涨滩落鸟寻常事,何涉西台纪怪谈。”   
清《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5、南宋 佚名 荷亭销夏图页
炎炎夏日,在倚山傍水的亭榭内,袒腹闲躺、临水乘凉,是何其舒畅、快活的乐事!绿荫浓密的山岩旁,在一座精心构筑、伸往水心的江亭里,不但可瞧见这么一位快活神仙,而江亭外绿波微荡,青荷飘香,长堤上垂柳摇曳,远山洲渚幽润苍茫,任谁看了也不禁暑意消散、舒畅不已!
对于重视养闲修行的文人来说,夏日的暑气带来了混浊黏腻,必需要加以涤除,身心才能回归清明与澄净。因此各式「销夏」的情景,如临水乘凉等,也就特别受到重视。这幅「荷亭销夏」里,画家一方面精心地描写盛夏时节,水光山色间的园林生活景致,一方面又以袒腹高卧的主人翁,具体点出画中寄寓的逍遥闲适之意,情、景兼融俱妙,是这幅画最令人称道的地方。
「荷亭销夏」采全景式的构图,由近处的坡石、亭廊,到远处的青峰、洲渚等,层次井然、变化丰富。此外,画中无论是苍松或翠柳,水阁或江亭,都描绘得相当细谨;而近景的坡石、山岩与树木,也都呈现李唐一派挺健的风格特征,由此看来这应是一幅南宋中期李唐后继者的杰作。
6、南宋 佚名 荷蟹图页
绢本,设色,纵28.4cm,横28cm。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无款。钤印一方,印文模糊不辨。
图中残败的荷叶枯黄斑驳,半浸于水中,一只雌蟹挥螯伏于叶上。潺潺流水中生长、飘浮着红蓼、蒲草、浮萍、水藻等,其叶片边沿均已泛黄,显示出时已临秋,荷叶的颓势与雌蟹的鲜活形成强烈的对比。画面刻意求真,荷叶用双钩夹叶法描绘,叶之叶筋、斑纹及莛上的小刺都刻意求工,雌蟹用笔缜密严谨。此图画面意境生动,题材别出新意,为宋人写实画作的典范。
7、南宋 鹡鸰荷叶图页
绢本,设色,纵26cm,横26.5cm。
本幅无款。钤鉴藏印“宋犖审定”,又半印一方,印文不辨。裱边题签:“宋人画鹡鸰荷叶”。
图中荷塘里枯枝断茎,一片残败的荷叶向上斜出,翻卷的叶面,满布虫蚀的痕迹,一只鹡鸰停驻其上,双爪紧握荷茎,扭颈俯视,神情专注,为萧瑟的深秋平添了几许生气。鸟羽刻画细腻,先用色渲染,然后以极细之笔勾出,笔法生动秀逸。构图疏密有致,动静结合。
8、南宋 佚名 蓼龟图页
绢本,设色,纵28.4cm,横28cm。
本幅无款。钤一印,印文模糊不辨。
图绘溪水岸边,泥坡碎石,红蓼吐艳,野菊轻绽。一只老龟缓缓爬上坡岸,未及出水,便被蓼花上的小蜂所吸引,驻足昂首仰望,后足仍浸于池中,其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神态表露无遗。用笔兼工带写,红蓼、乌龟以中锋细笔勾描,小草、花蕊用小写意法,工写结合,笔法灵活多样,设色淡雅清秀。
9、南宋 佚名 柳塘钓隐
新荷点点、绿意盈盈的山池上,一道长堤、小桥,逶迤地通往这处池畔幽居。屋宅周围,掩映着如绿瀑般的垂柳。山池的这一头,大、小水鸭儿们在水阁前悠游、鹭鸶在芦苇间穿梭;山池的另一头,则见幽居的主人,正倚着扁舟、伴着美酒,在烟波中留连。
自北宋起,山水画的面目,除了描绘北方严峻、荒漠的崇山峻岭之外,也渐渐将花鸟融入山水,发展出表现溪塘汀渚虚旷之美的小景。这些作品由于笔风清丽,画幅较小,充满诗意,后来也成为南宋山水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这幅「柳塘钓隐」以广角取景,处处充满生机,画面明净而开阔,展现了宋代小景山水的特色。游息其间鸭凫及鹭鸶,不仅为山池增添几分野趣,更表明了画中主人翁远离尘俗、隐遁江湖的心意。
这幅「柳塘钓隐」没有名款。全幅设色轻柔,在描绘点景人物、游禽水鸟、与柳树荷叶等的细腻严谨笔触中,仍保有朴质的写实之美。这与南宋常见的较为圆熟、硬劲、多转折、波磔的笔触稍有不同,推测这应为一幅南宋前期,以花鸟作为点景的山水佳作。
10、南宋 佚名《梅竹双雀图》
绢本,设色,纵26cm,横26.5cm。
本幅无款。钤鉴藏印“宋犖审定”、“嘉庆御览之宝”,又半印一方,印文模糊不辨。裱边题签:“宋人画梅竹双鹊”。
绿竹丛中逶迤伸出白梅两枝,清丽冷艳。两只鸲鹆栖于枝头,翘首顾盼。鸟羽用细笔勾描,然后以墨或淡彩晕染,近似“没骨”法。梅花用白粉和淡黄色勾填,层次丰富。竹叶用双勾法勾勒轮廓,再染以花青、汁绿、赭石等色。
清《石渠宝笈》著录。
11、南宋 佚名 憩寂图
册页绢本墨笔 纵22.8厘米 横23.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12、南宋 佚名 三羊图页 
绢本,设色,纵21.2cm,横20cm。 收藏:故宫博物院
图中柳荫下山羊在坡草间徘徊觅食。除羊角和四蹄轮廓稍用淡墨细线勾勒外,其余部分均以“没骨法”为之,尤其是右侧两只白羊,长毛纷披,细柔蓬松,富于质感。树干用干笔皴擦,笔致沉厚。本幅无作者款印。鉴藏印钤“醉兮□心”、“江村”、“武功”、“虚朗斋”4枚 。
13、南宋 佚名 霜桕山鸟图页
绢本,设色,纵24.2cm,横25.4cm。
本幅无款。半印不辨。
图绘乌桕一枝,叶片稀疏,经霜之后叶尖微微泛红。果实满挂枝头,表明时值深秋。3只文鸟姿态各异,栖于枝头。树枝用浓墨一笔画出,以赭色勾描叶脉与细枝。树叶、小果采用没骨画法。叶之辗转向背、枝之曲折横斜,描绘得都很细致。文鸟以中锋细笔丝出羽毛,其身体的不同部位分别用白粉、赭石、浓淡墨轻染,细腻写实。构图疏朗,动静结合,设色艳而不俗。此为南宋小品画中精心之作。
14、宋 佚名《霜柯竹涧图》
绢本,设色,纵27.5cm,横26.8cm
此图原载《宋人集绘册》,见《石蕖宝笈三编》。无作者落款。画面表现了天阴欲雪,霜柯临水,竹叶与山鸟皆有耐寒状。尺幅尽管不大,却很有表现力。而且从画风来看,与《乌桕文禽图》似乎出于同一画家的手笔。山间冬季景色,天阴欲雪,霜柯临水,柯下溪涧奔流,水花飞溅,远处竹林葱茏。两只山鸟栖于枝头,眺望远方,将观赏者的目光引向画外,从而收到画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5、南宋 无款 雪蓧寒雏图
绢本设色 纵28.2厘米,横28.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原载《宋人集绘册》。绘五只麻雀栖止于枯之枯棘上,右侧亲小竹一枝。图中小鸟神态各样,有的静观,有的对语,有的作欲飞状,形象生动逼真。从画面看,小鸟的形象更接近自然情态,说明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写生的功力。此图用笔精工设色优美,是南宋写生花鸟画中的妙作。无款印,曾经清人宋牵收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16、南宋 无款 松涧山禽图
绢本设色 纵25.3厘米, 横25.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参天的古松下,山溪蜿蜒奔流,水花飞溅,四只山鹊姿态各异,或飞鸣,或楼止,或啄食于山涧和树石之上,形象生动。图中用浓墨画松斡和松鳞,松针用墨线勾描后用石青渲染。竹叶用严谨的双钩填色法。山石则用墨线勾勒轮廓,进而用淡青色破染,使画面富有立体感。此图用笔苍劲,静中有劲,为南宋小幅花鸟画中精秀之作。这幅作品曾经明黔宁王沐琳和项元汴收藏。
17、南宋 佚名 瓦雀栖枝图页
绢本,设色,纵28.6cm,横29.1cm。
本幅无款识。钤鉴藏印“宋荦审定”。裱边题签:“宋人画瓦雀栖枝”。
麻雀常宿于檐瓦之间,故一名“瓦雀”。图中从左向右伸出海棠一枝,果实散挂枝头,树叶已染秋霜,间杂红、黄、绿色,斑斓可爱,惜叶、果有些已遭虫蚀。海棠枝头栖息着瓦雀5只,其中4只或缩颈养神,或整理羽毛,姿势各异,神态安适,唯中间一只发现头顶树叶上落有小蜂,故昂首注目,张口欲啄,小蜂似发现险情,翘尾开牙,准备应对。此画面静中寓动,张弛有致,深合画理。
瓦雀翎毛刻画精细,高度写实。海棠取轻勾淡染之法,以表现秋叶缺乏水分的轻、薄质感。瓦雀和果、叶以枝条贯穿,若网在纲,有条不紊。细观墨笔枝条虽细,然尚以浓淡墨分出阴阳向背,富于立体感,显得刚健有力。
存《宋人集绘》册中。《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18、南宋 佚名 乌桕文禽图页
绢本,设色,纵27.5cm,横26.9cm
雪后溪边,天色晦冥,老梅初放。树栖绶带鸟一双,毛羽绚烂。树下溪流湍急,水花飞溅。岸石上覆盖积雪,画家以水墨烘染阴天,以白粉表现积雪,以流畅的曲线描绘流水,最为独特的是为了表现溪岸岩石为水冲蚀形成的蜂窝之状,另创皴法,前此未见。
19、南宋 佚名 绣羽鸣春图页
绢本,设色,纵25.7cm,横24.1cm。
本幅无款识。钤鉴藏印“宋犖审定”。裱边题签:“宋人画绣羽鸣春”。
图中画一只美丽的山鸟,单足立于太湖石上,神情凄楚,啼鸣不止,右爪不安地刨动。细观乃知其被一细绳系于石上,失去自由。作者用心至为深婉。宋欧阳修有句云:“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亦即此意。
太湖石的皴染较为粗疏,与小鸟翎毛之精细形成对比,主次分明。周围不设衬景,更显鸟之孤独。禽类本无表情,画家借鉴人类眼睛的画法表现其心理,堪称妙笔。
存《宋人集绘》册中。《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20、南宋 佚名 驯禽俯啄图页
绢本,设色,纵25.7cm,横24.1cm。
本幅无款。钤鉴藏印“宋犖审定”。裱边题签:“宋人驯禽俯啄”。
图中一只麻雀立于浅蓝色敞口瓷罐上,低头欲啄罐沿。麻雀身系红绳,绳端拴一圆环,表示已被擒获豢养。麻雀属难以驯化之鸟,画面中的瓷罐内虽有白米,雀却不食,表达了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愿。画家先以尖细之笔绘出麻雀的轮廓、羽绒,再用浓墨、淡赭点画出翅膀、尾羽和眼目。
清《石渠宝笈》著录。
21、南宋 佚名《香实垂金图》
绢本设色 纵24.3厘米 横27.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上无款。画法双钩设色,敷色晕染,工力俱深,叶色之嫩老,香实之垂金,传神毕肖。果叶疏密有致,正侧偃斜,卷曲掩映,深有空间感。
22、南宋 杂剧打花鼓图
绢本设色,纵24、横24.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无款,此图亦散册。图中二角色皆为女子所扮演。右方一人,背后插一扇,上书末色。其扇中裂为二,与前幅「眼药酸」副末色所用之扇同,疑为副末色专用之道具,用以点明角色者。惟一则用「诨」字暗示,此则明书末色耳。腰间所插之物,亦即剧终时用以扑净之篦。至其剧名,周贻白先生疑为「鞭帽六么」而未能作肯定。按《萝粱录》于记杂剧后又称「又有杂扮,或曰杂班,又名经元子,又谓之拨和,即杂及之后散段也。」此图或是杂剧后之散段亦未可知,录以待考。图中人物衣纹细劲流利,神情动态刻画恰到好处,为杂剧史珍贵形象资料。画中钤有「晋府书画之印」等印五方,经元内府收藏,不见著录。
23、宋 佚名 垂柳飞絮图
绢本,设色,纵25.8cm,横26.4cm。
本幅无款。钤“墨林秘玩”、“项子京家珍藏”、“项元汴印”、“神品”等鉴藏印4方。
图绘新绿垂柳四枝,袅袅生姿,柳絮似雪飞舞,透露无限春意。画中柳枝用中锋一笔画出;柳叶用细笔勾勒,并填以汁绿;柳絮用白粉信笔点之。全图用笔工整,赋色淡雅。构图疏密得体。上方垂下的柳枝与右侧伸出的柳枝将画面分割成形状不等的四部分,小中见大,引人遐思。图的左上方有宋宁宗皇后杨氏的题诗:“线捻依依绿,金垂袅袅黄”,并钤八卦中的“坤卦”形印。
对幅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庆元有杨后,可是出关西。画自女中佼,书将帝与齐。风枝如向日,雪絮不沾泥。设较谢家句,一筹当让亏。”钤“太上皇帝之宝”、“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等印。
此图曾经明人项元汴、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杨后作。杨后是宁宗妻,《图绘宝鉴》和《画史会要》诸书均不言其能作画。此幅上题云:“线撚依依绿,金垂袅袅黄。”但不知此画是否亦出其手。《画史会要》载有杨后的妹妹(一作杨娃),会稽人。宁宗皇后妹,以艺文供奉内廷。工诗善画。尝写鹤图,颇精。很难断定是或杨后妹子所画,还是由杨后题签的?
24、宋 佚名 春溪水族图页
绢本,设色,纵24.3cm,横25.5cm
春暖花开,群鱼戏藻。鲢鱼摆尾漫游,鲶鱼回身在后,鳜鱼则迎头向上,隐喻了“连年有贵”的吉祥含义。3尾大鱼均施以工笔重彩,用笔沉稳工致,片片鱼鳞描绘得一丝不苟;而衬景的小鱼、小虾和水藻则纯用没骨法渍染,将鱼虾的灵动和水藻的轻盈表现得恰到好处。
25、宋 佚名 红梅孔雀图
绢本,设色,纵24.4cm,横31.6cm
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马麟作。细审画上题名,与马麟的风格十分迥异,其作风亦不相似。马下一字模糊不清,不宜误认为麟作。所以只好以无名氏收录于此。或许是马氏一家之作,但作品的年代似乎比马麟早。
溪边春色,梅花盛开,两侧辅以山茶、古柏、翠竹、迎春。孔雀一对,雄者栖于树干,回首梳翎;雌者倘佯岸边,低头觅食。毛羽斑斓,与花树汇成一片绚烂春光。此图难能之处,在于布局繁密,但杂而不乱;设色富丽,但艳而不俗。
26、宋 佚名 金明池争标图
绢本设色 纵28.5厘米,横28.6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描写北宋京城汴京(今开封市)金明池水戏争标的场面。画面苑墙围绕,池中筑十字平台,台上建军圆形殿宇,有拱桥通达左岸。左岸建有彩楼,水殿,下端牌楼上额书“琼林苑”三字。池岸四周桃红柳绿,间有凉亭,船坞,殿阁。水中龙船屑楼高阁,人物活动于楼内外;龙船两侧各有小龙舟五艘,每艘约有十人并排划桨,船头一人持旗;另有数只维游其间。书面左,下两侧的苑墙内外,人群熙来攘往。全图约有千余人,虽然人物微小如蚁,但仔细观察,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在图左侧的粉墙上有楷书“张择端呈进”五字款。经专家鉴定,对此图作者有两种意见:其一,从落款看,不像后人添写。如此精细熟练的工笔画应出自高手,有可能是张择端的早期作品;其二,从此图的风格及画中景物看,断为宋画无疑,很有可能是南宋人的摹本。此图曾为明代安国,项子京鉴藏。
27、宋 佚名 貍奴
一隻白底夾雜灰褐斑紋的小貓在畫中回頭張望。畫家用淡墨暈染頭、耳、頰、上唇、背毛、尾巴及後腳跟;以白粉淺絳點出面部表情及四肢動態;再用濃墨畫出身上的斑紋。貓的眼瞳用淡、中、濃三種墨色,表現貓眼隨光影閃爍的特性。畫家筆觸寫實細微,根根分明的畫出貓毛,呈梅花形按在地上的小爪看起來也很柔軟可愛。據說後唐時代的瓊花公主也有一隻像這樣嘴上有花斑的貓咪,因為樣子看起來很像嘴裡銜著一隻知了,所以命名為「銜蟬奴」,因此後來的詩人也以「銜蟬」作為貓的別稱。
28、宋 佚名 海棠蛱蝶图页
绢本,设色,纵25cm,横24.5cm。
本幅无作者款印。钤鉴藏印“于腾私印”、“黔宁王子子孙孙永保之”、“丁伯川鉴赏章”、“□堂”等4方。
图绘阳春三月,蛱蝶翩翩起舞于海棠花枝间。画家着重表现海棠在乍起的春风中花枝招展的动感瞬间,花朵偃仰向背,叶片翻卷辗转,枝干呈“S”形的曲张之态,通过描绘有形的花叶,成功地渲染出了无形的醉人春风和隽永的春意。图中花瓣先以墨笔双勾轮廓线,中锋行笔,线条圆润流畅。然后在花瓣外侧上部略点胭脂红,旋即以清水将色彩晕染开,最后罩上一层白粉,为海棠花亮丽的色调增添了几多妩媚的意韵。叶片用工整的双勾填色笔法表现,作者根据叶片受光照程度的不同而填染以石绿、墨赭等颜色,从而充分表露出叶片“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美感,显示出画家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写实功底。
29、宋 佚名 枇杷山鸟图页
绢本,设色,纵26.9cm,横27.2cm。
本幅无款识。钤鉴藏印“宋犖审定”、 “宣统御览之宝”。裱边题签:“宋人画枇杷山鸟”。
图绘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一只绣眼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十分生动有趣。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绣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随后以工细而不板滞的小笔触根根刻画,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轮廓,继而填入金黄色,最后以赭色绘脐,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 交融,从而展现出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枇杷叶用笔致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不仅如实地刻画出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30、宋 佚名 疏荷沙鸟图页
绢本,设色,纵25cm,横25.6cm。
本幅无款印。
图中所绘残败的荷叶表明了时当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莲蓬横出画面,鹡鸰栖止于莲梗上,侧首注视着上方的一只小蜂,其凝神专注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莲梗两端的鹡鸰与莲蓬巧妙地平衡了画面,而鹡鸰目向小蜂的视线则带动观者的视线落于画面上方,这种布局使画面显得既稳定又生动。此图格调典雅,用笔精致,画风细腻,荷叶枯黄的斑点和细小的筋脉均描绘得一丝不苟。
对幅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叶败花残枝亦枯,何来沙鸟立斯须。伊人意寓南迁代,以写其瞻爰止乌。”鉴藏印钤“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自强不息”。
清《石渠宝笈》著录。
31、宋 佚名 溪芦野鸭图页
绢本,设色,纵26.4cm,横27cm 。
本幅无款识。鉴藏印钤“真赏”、“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珍秘”、“长宜子孙”、“公”、“信公珍赏”、“会侯珍藏”、“丹诚”、“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裱边钤“信公鉴定珍藏”。
图绘溪边芦苇、茨菰丛生,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雄鸭在岸边单足站立小憩;雌鸭于水中回首梳羽,姿态闲适,气度雍容。此图意在表现一种祥和安定的气氛,应是南宋画院点缀升平之作。构图成熟简练,画面左中部为芦苇所荫蔽,给人安全之感;右上方则留出一片水面,启人遐思,以免闭塞。敷色精细写实,雄鸭毛羽的表现尤见功力。今色彩虽已暗旧,尚可想见当年斑斓生辉之状。
对幅有耿昭忠题记:“黄要叔鸠竹图余素珍之,此页气韵精神悉与合一。绘事至此,深入三昧矣。昭忠识。”
存《名笔集胜》册中。《虚斋名画录》著录。
32、宋 佚名 戲貓圖
本幅傳為宋人所畫,在庭園一角嬉戲的大小貓咪一共八隻。畫欄圍繞,錦障高下相連,使園中彷彿別有洞天。群貓嬉戲於湖石、竹叢、桃樹、牡丹之間,或靜或動,生態盎然。畫家觀察入微,以瞳孔縮成線狀的貓眼,點出了這場貓戲的時序,應該是日光強烈的日間。
33、宋 佚名 写生草虫图页
绢本,设色,纵25.9cm,横26.9cm。
本幅无款。画面钤鉴藏印共计7方,分别为右上角 “项墨林鉴藏章”,右下角“毅崛眼福”,左下角“于腾私印”、“丁伯川鉴赏章”、“懋和真赏”、“吴氏珍藏”、“伸之”。
画面右侧绘野生花草,狗尾、紫菀莛叶穿插。菜粉蝶落在花上吸取花蜜,蜻蜓徐徐低飞,蚱蜢跃跃欲跳,整幅画面充满动感。3只昆虫在画面上的等边三角形构图平衡了丛生的野草所造成的重心偏倚,使画面结构稳定。野草和花叶用花青加汁绿勾填,花用没骨法出之,昆虫兼工带写,形态逼真。
34、宋 佚名《雪蓧寒雏图》
此图原载《宋人集绘册》,见《石蕖宝笈三编》,无作者落款。画冰天雪地中昂然挺立的雪竹与不畏严寒的幼鸟。画家运笔流畅遒健,竹叶双钩,鸟的羽毛也勾勒而出,很见骨力。工笔之中却具放逸,粗看似拙,细审则精浑。
35、宋 佚名《谷丰安乐图》
绢本设色 纵24.1厘米 横24.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皇家富贵”的风格。画面构图简单,画法严谨工丽,以点概面,一颗丰硕的稻穗象征了丰收之景况。四只情态各异、活泼欢乐的麻雀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一只高飞俯视,一只仰头啄谷,一只口衔谷粒,一只正专注拣地上的谷子。
36、宋 佚名《江天楼阁图》
绢本设色,纵97.4厘米,横54.6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此图无款印,写江天坡石,远山楼阁,舟船人物,松枝虬劲。精致生动。可看出典型的“马夏”式构图,取一角之景,加以远山的绵延起伏,浩渺深远,意境深幽,为画面的水天一色注入了新的活力。画上钤有“苍岩”、“万几清暇”、“大雅斋”、“慈禧太后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
37、宋 佚名《枯荷鹡鴒图》
此图原载《宋人集绘册》,见《石蕖宝笈三编》,无作者落款。可能是一个屏风上的饰图,画法很精致工整,生动传神,应该是南宋中晚期高手所作。
38、北宋 佚名《榴枝黄鸟图》
绢本,设色,纵24.6cm,横25.4cm。
本幅无款。钤鉴藏印“张笃行印”,另有2印不辨。
深秋时节,石榴成熟,绽开表皮,露出累累果实。石榴叶已由绿变黄,有的枯萎,有的被虫蛀蚀,写出了秋日的萧瑟。一只肥硕的黄鹂衔着小虫栖于榴枝上,悠然自得。黄鹂的羽毛经淡赭、黄色晕染后再用白线勾描,近于“没骨”。石榴枝叶赋色对比鲜明。
对幅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榴子熟时莺转时,野虫衔得集横枝。笑他自喜权供饱,忘却有人弹挟之。辛亥清和御笔。”钤“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八征耄念”、“自强不息”玺印。
清《石渠宝笈》著录。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毛益作。按毛益为乾道中(1165—1173)画院待诏,工画翎毛花竹,尤能渲染,似欲飞鸣,见《图绘宝鉴》及《南宋院画录》。此图题毛益作,颇近似,但年代似较晚,故改作无名氏。
39、宋 佚名《桃花山鸟图》
绢本设色 纵23.8厘米 横24.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采用双钩填彩法,用线工整挺秀、生动流畅、柔中带刚,画家追求的不是线的形式变化,而是对质感的表达。花瓣密集写实,鸟的羽毛细而柔,尾羽敷红色,有透明感。画面色彩雅致,鲜花轻敷淡染,一点也不矫揉造作。
40、宋 佚名 子母鸡图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