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镜是元代铜镜中的典型器物,是经典的佛语,此镜钮顶面文字为梵文“佛”字,外圈饰二十字梵文,其汉语译是: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提、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隶主隶淮提一婆婆诃”。这些准提咒文用于礼奉、修行场合,古代僧侣,信佛之人相信这些咒语具有神奇的力量,念诵它们能够为他们带去安乐和吉祥。此镜对普通人来说,用途就是鉴容,但佛教中的镜子却有多种用途,大致有比丘生活用、供养用、庄严用、助修行用、灌顶用和佛菩萨的手持物等几种。另外,佛经把宝镜列为二十一种供养具之一,一般是在镜面上镌刻佛像,悬挂于佛前以示供养。镜子也可用作佛堂和道场的器物,一般将宝镜悬置于佛像堂。宝镜还是菩萨的手中持物,如千手观音的四十持物之一就是宝镜。
众所周知,元朝时期,成吉思汗所率领的铁骑征服了中亚和欧洲的广大地区,同时相伴而来的是元朝同南亚印度的密切关系。在元朝时期,中国节度使杨廷璧曾受命出使这一素以佛教发源地著称的地区,梵文准提镜便很有可能是当时两国交往的产物。
梵文镜出现于铜镜背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梵文在佛教中的神圣性。佛教始创于公元前6世纪,于东汉传入我国,早期佛教经典都是由梵文写成,故而梵文被视为佛教的正宗语言,唐玄藏取经带回来的经书都是梵文。早期佛典并非是汉字的书册形式,而是以梵文书于贝多罗树叶之上,故有“贝叶经”的说法。二是因为修准提咒的同时,也要修准提坛法,修持准提坛法时需要使用到铜镜这一器物。佛教信徒无论出家在家、是否斋戒均可念诵准提咒,故而梵文铜镜作为设坛用具必不可少,也是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研究物证,无论观赏还是研究,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