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15|回复: 0

古玉三黄的不同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3 09: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老玉中通常有三黄之说,其实这三黄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晕黄
晕黄为传世古(未入过土的)的玉器中较为常见,并多见于白玉中也大多为明清传世于今,很少到宋。那是因为很少一传就能传三大朝代的。传世古的晕黄仅仅玉表面有晕黄黄的感觉,没有所所谓的牛毛纹(依玉纹沁入现象),也没有土咬(蚀斑),蛀孔(深状小孔)等,这才为传世古晕黄。在市面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传世的古玉,尤其是手镯,因年代久远世世代代传下来,都在玉器表面及内部带有血丝。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因为玉器表面的晕黄因数百年间,人体汗水与油脂还有空气的自然氧化所形成的晕黄,若能将血也吸入玉内,那不是成了吸血鬼了?还谈什么玉养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也许会有朋友说,我见过带血丝的古玉器,那么这里要告诉你,做假自古就有,你看到的那种血丝是老作旧的一种手法。
1.jpg

清 镂雕琐纹有环带饰 传世古玉

洒金黄
明清以来,年代还未太久远的出土玉器,其玉器表面有洒金黄沁,非常漂亮。不过洒金黄沁必伴以土咬,牛毛纹等佐证。有很多人拥有的班指,其表面有洒金黄,多数的为玉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洒金皮。玉石本身带有洒金皮的肯定是籽料,古代得到一块好玉原料,玉匠大多量材而用,尽量在保持玉的原型的同时把这块玉的利用率做到最大。不象现在一块好玉切来切去,就是为了多出些东西,多些利润。如果得到一块籽料表面还会有漂亮的玉皮,说中玉材不够,说小玉材又略大,形状又是圆圆的,玉匠多会依其形而雕成班指,并保留玉皮。两者不同之处为:洒金皮黄与白之间比较突然,并且局部性有蒙蒙象雾的感觉。真的洒金黄因为出土,所以色较突出,没有蒙蒙感,并且伴以蚀斑、土咬等佐证,而这些佐证又遍布全器各处,没有集中感。玉皮黄有集中感,那是因为其他地方不太漂亮的皮都被玉匠在制作的过程中磨掉了。
2.jpg

凹陷牛毛纹

3.jpg

明 青白玉双凤纹樽

4.jpg

清 白玉镂雕龙形带钩 牛毛沁

5.jpg

宋 白玉双鱼坠 红褐色牛毛沁

6.jpg

宋 白玉镂雕双螭璧 土咬明显

玉皮黄
玉皮黄简单讲就是籽玉外面原本留下的黄色,原则上讲也是一种沁色。但这种沁色是玉石在末雕刻之前就形成的,依附在籽料原石的表面,与我们讲的雕琢之又后入土而形成的沁色不是一种。若籽料经过雕琢,此块黄沁就称为“留玉皮”,不能称之为沁了。玉皮的颜色也有很多种,有红皮、黄皮、黑皮等。
7.jpg

元 白玉巧做镂雕龙形流云佩 红黄皮

8.jpg

清 白玉雕螭首带钩局部 黄红皮

古玉的三种黄色已经说完,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牛毛纹与蚀斑是重要的区分手法之一,请大家一定要牢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