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25|回复: 0

宋代瓷器纹饰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5 21: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陶瓷纹饰题材丰富主要以牡丹花纹、莲花纹、盆花、婴戏纹、龙纹、凤纹、鸭纹、鸳鸯纹、鱼纹为主
牡丹花纹

1.jpg
2.jpg
自唐以来,牡丹花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在宋代更是被称为“富贵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表现在各种青白瓷上。牡丹花纹样在宋代瓷器装饰中被尽情抒发,瓶、罐、盘、碗、盒、缸、枕等器物上牡丹纹饰构图多样,有的是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有的是两枝相交花朵环抱,有的一枝独放,姿容妖娆,有的两两相对,婀娜俊俏。制瓷工匠因器施画,在云头形枕面上随枕形的曲线画缠枝牡丹三朵;椭圆形枕面上画斜向伸出的折枝牡丹;在挺秀的瓶体上,布满了缠枝牡丹花,花枝相互缠绕,俯仰有致,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莲花纹
3.jpg
4.jpg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也影响了装饰艺术,莲花、莲实、莲瓣纹饰成为当时陶瓷装饰的主要题材。随着历史的推移与佛教的中国化,莲花逐渐失去了宗教意义,转而成为优美的纯装饰性题材。景德镇窑盘、瓶、罐、盘、碗、枕上莲花纹饰丰富,姿态优美。其中一花一叶的装饰比较多,器物的画面上一张舒展的荷叶托起莲花一朵,用深而宽的斜向刀痕刻出花叶的轮廓,再划出浅而密的篦纹表示花脉叶筋,增强了花朵的立体感,显得活泼有力。缠枝莲的构图很普遍,多出现在瓶、罐、碗、盘等器物上。
盆花

5.jpg
6.jpg
盆花是景德镇窑制品中的新颖构图。盆、碗内壁被划为六等分,每格印有莲、梅、牡丹、萱草等盆花或瓶花。
婴戏纹
7.jpg
8.jpg
婴戏纹是南北瓷窑喜用的装饰题材之一,多为描写儿童生活的画面,在景德镇窑烧制的瓶、罐、盘、碗、枕等器物中最为常见。其次,童子戏花的构图最多,织绣中的太子玩莲图案被移植在瓷器上,赤裸身躯的童子戏于花丛之中,有的攀树折花,有的匍卧扳枝;双婴则做扳枝游荡、夺花、驯鹿和戏鸭动作;三婴孩做抱球动作或三五成群追逐嬉戏。
龙纹
9.jpg
10.jpg
在瓶、盘、碗等器物上常印、刻划着不同姿态的龙纹。
凤纹
11f.jpg
12.jpg
甲骨文中就有凤凰的形象,唐宋时期牡丹纹出现以后,民间艺术家就把两者结合起来构成凤穿牡丹的题材,这在景德镇窑的盘、碗、盖盒上常常出现,画面中与单凤口衔牡丹拖着美丽的长尾飞舞,有双凤拖着彩带般的长尾在牡丹花中追戏,也有比翼双飞、双凤穿云。
鸭纹
13.jpg
14.jpg
景德镇窑以鸭为题材的画面布局多为对称形式,富有装饰趣味,有的还辅以莲花、水草、芦苇等纹,布局多数为双数的鸭,莲草相间,首尾相对。
鸳鸯纹
15.jpg
16.jpg
17.jpg
鸳鸯纹自隋唐以来大量出现,宋瓷画面中以鸳鸯戏莲纹最为普遍。鸳鸯被人们视为爱情的象征,常常是成双成对的在一起,这些纹饰最常出现在景德镇窑烧的盘、碗、枕面上。
鱼纹
18.jpg
19.jpg
鱼纹在六千年前的半坡彩陶上就已出现,后来因“鱼”和“余”同音,因此“鱼”又有了富足、富裕的含义,成为吉语的象征。鱼纹题材被广泛的运用到青白瓷的装饰画面上。
瓷器上的纹饰除以主题装饰纹之外,还有非常多的辅助装饰比较常见的题材有回纹、曲带纹、钱纹、莲瓣纹、蕉叶纹、卷叶纹、圆圈纹、水波纹、云头纹等
回纹

20.jpg
回纹是用短的横竖线环组成的回字形纹饰,经常被作为边饰而常见于景德镇窑烧制的瓶、罐、碗、盘、洗、枕等器物上。回纹的形式有个体独立的,有一正一反相连成对的,也有连续不断的
曲带
21.jpg
曲带纹是用短的直线、横线、斜线连续折成正S或反S形的曲带状纹饰,常被作为器物的边饰或纹饰之间的间饰。
卷草纹
22.jpg
23.jpg
唐代卷草纹就已很流行,在宋瓷装饰中更是被广泛使用。它以柔和的半波断线与切圆组合合成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装饰带,适用于做各种器物的纹饰。卷草纹长期以来不断变化与发展,始终盛行不衰。
钱纹

24.jpg
钱纹为宋瓷习用装饰题材,是宋代商品生产发达的反映。钱纹多做盘、碗的边饰,也有作为主题纹饰的,多安排在器物的腹部。
莲瓣纹

25.jpg
26.jpg
宋瓷中莲瓣纹饰最为普遍,多装饰与器物的颈、肩、胫部。莲瓣的形式较多,有圆头莲瓣和尖头莲瓣、单勾线莲瓣和双勾线莲瓣。早期的莲瓣浑圆肥厚,南宋时莲瓣清瘦秀丽,经刻、印、划花的技法处理后,有的隐隐露在莹润的釉下,有的凸出在器物身上,少的为一层莲瓣纹,多着达四层,往往在大莲瓣之间夹有小的莲瓣。宋瓷经常在器物的肩部与胫部装饰上下相对的仰覆莲瓣纹,其中在器物的胫部饰上仰莲瓣纹,在器物的肩部饰下覆莲瓣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