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89|回复: 0

李可染藏黄宾虹《黄山云门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6 21: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门峰在安徽省黄山的白云景区,位于黄山西南部,石柱峰南面,与云际峰、浮丘峰相毗邻,为36大峰之一,海拔1645米。云门峰岩壁分开如门,相对而工,高入天际,唯有云气可从中穿梭而过,故名“云门峰”、因两壁对峙。似一把剪刀,又名“剪刀峰”。明福建长乐人、文学家、曾任广西右布政史的谢肇制有诗曰:“寒流泱泱草蒙茸,翠壁丹梯千万重。天外云门相对出,居人指是剪刀峰。”明代龙膺亦有诗曰:“千帐莲开映碧空,两峰壁立断长虹。只容白鹤双飞入,直接星河一道通。”峰上有“笠人石”、“狮虎争食”等奇景,峰下有云门源、云门溪,水自“门”中流出,向东南而去。
1.jpg

李可染曾回忆:“黄师作画,看来‘积墨’成习。他根本没有笔洗,只用‘葵花盘’,墨由浓到淡,自然形成一圈。可染见老师没有笔洗,说从四川给带一个,黄师连连说,不用,不用!可染先生终身难忘1954年之夏,在杭州和黄师(黄宾虹)相处的日子。那时先生已是九十高龄,患白内障眼疾,严重到了伸手不辨五指、双目近乎失明的程度。他还是手不停笔坚持作画。有一个晚上,可染见黄师一口气勾了七八张山水画稿。宾虹先生为了实现他艺术上的思想,一生坚持磨练,百折不饶,使可染先生异常敬服,以至有所自谴:“前辈老师用工之勤苦,是非我等后辈可及。”正是这年夏天六七天里,可染天天去黄师家,探望求教。黄师因可染自北方来,非常高兴。有一天黄师邀可染去看他的藏画,使可染领悟到“波澜百家,后来居上”的道理。黄师云:“专摹一家,不可与论画。专好一家,不可与论鉴画。”这是何等宽广的艺术胸襟!这六七天里,黄师每天送可染一帧山水,促其观摩。李可染与张仃同去拜谒黄师的那天,黄师晚饭后,休息一会,喝点茶,一边谈话,就一边动手勾稿子。他说:“今天画的不多,只勾了六张画稿。”平时大大小小的画稿,他勾得很多,从不停止。这一天,黄师拿出一摞画,让两个人随便挑,可染、张仃先生一人挑选一张,永志纪念,可染先生离开杭州时,行前告别,黄老又亲赠对联一副,亲自相送,走出很远。没想到,这竟是最后诀别。在题赠李可染之残稿中,黄宾虹写道:“画重笔墨为上,其次章法,犹精神之与躯体耳。但观章法之新奇,求其外貌,不审内心,非真知画也。中国画法之要,根本精神全从书法中来,不明书法,即不知画法。李可染先生研精书法极勤,将实用之于画,其笔墨之内美者也。自来名画大家至可贵者,无不工书,书者无不擅画。”

(据《李可染研究》,有删节)孙美兰(中央美院教授)

此幅晚年创作的《黄山云门》于1948年完成,黄宾虹借独特的画面和笔墨结构来描绘表现黄山云门景色。纵观此画,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不落寻常蹊径,笔墨枯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前景居中迎面几株老树、坡石压住画面,姿态奇绝,房舍隐现于丛树群山之中,更有高耸之山峰,腹地中云气浮动,远景以淡墨写出虚渺远山,意境灵动。画卷既有黑、密、厚、重之处,亦有浅绛设色之表达,蕴涵着黄宾虹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黄宾虹无论于绘画还是养生都是深得“道法之然”之理的,他自己曾说:“艺术是最高的养生法”“寄情于画,笔墨之际,无非生机。”从此画中我们看到,晚年的黄宾虹确已进入一种“从容无为”的境界。

《黄山云门》珍藏的秘密

珍藏四十载,一段师生佳话

李可染与黄宾虹均为当代国画大师,二人共同推进了中国山水画的演进。李可染曾师从黄宾虹,并珍藏了一幅黄宾虹的《黄山云门》作为这段师徒关系的见证,这也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件李可染收藏的黄宾虹画作。

《黄山云门》是黄宾虹八十五岁高龄时所做,构图新奇,用色清爽,而并不似其成名风格。此作何时被李可染所收藏?这幅作品直至李可染去世,始终保存在他身边,历经岁月风雨,陪伴大师四十余载,这张画究竟有何特殊之处?李可染为何最为珍视这一幅?《黄山云门》珍藏的秘密,不妨让我们一一道来。

互赠作品,《黄山云门》对李可染的特殊意义

李可染受徐悲鸿邀请,于1946年来北平艺专教书,他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北京有齐黄二师。1948年,黄宾虹举家南下,之后一直居住杭州,直至1955年病逝。所以。李可染能够得到这件作品,应该在这几年间。在黄宾虹年谱之中,记录了黄、李二人虽非居一城,但仍有交际,赠礼。

《黄山云门》用积墨的画法,设色写生了黄山风景。在构图上能看到一些传统画法的程式,但对远山等层次的处理,松散的笔触,积墨色与淡彩的使用,俨然是西式写生所见即所得式、按消失点布置详略的尝试。这与黄宾虹的写生习惯相接近:临摹与再创作相结合。此画见题字可知创作于1948年,而很可能在二人之后几年的交流之中赠与李可染,并为后者所珍藏。虽然此画与黄宾虹后期的“黑画风格”不慎相符,其成熟体在黄门写生中亦寥寥,但《黄山云门》中与众不同的画法,显然对李可染的创作思路、个人风格与笔墨符号的转变、成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可染早期的写生作品之中,对传统国画的人文审美较为侧重,山石草木皆使用传统皴擦笔法,人物行为亦符合古典士人趣味。如《仿八大山水图》,山色勾勒洗练,留白营造出萧瑟的氛围;《蕉荫鸣琴》中,走笔顿挫,人物沉静,富含韵味。画面细节较多、淡设色的《松下观瀑图》,一人端坐看远处的瀑布,使用多种笔墨首发表达了山林景色,画面指向是含蓄深远的。这些都是传统的、经典的国画山水程式。

而在1954年起始的诸写生活动后,李可染的画面就直观显示出极大的不同,积墨法开始被广泛应用,选取的观看角度和处理的画面关系也有了变化,开始形成一种新的画法。在《家家都在画屏中》,《夕照略阳城》、《崇山茂林源远流长图》用积墨、设色的方法将重点引向山石具象、现实的刻画,但体现出的意境仍具十分深远,值得琢磨。《凌云山顶》的构图则更加巧妙,将不同元素按合理的消失点视角组合在统一画面之中,又具有国画景色分层设置的传统,又能体会到亲身所在观测角度,而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性。

得《黄山云门》这件作品,就在这一时间之前。无论是黄宾虹,还是李可染,都在这个时候进行着人生重要的选择与思考,如何进行中国画的改革,如何跳出历史的规矩,对他们都是最大的考验。

几年之后,黄宾虹师去世。而在革新道路上,李可染传承而又开拓,开启一片新天地。

转折的前夜,传承与变革悄然开始。或是相通,或是传承,《黄山云门》成为一次重要印证

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李可染要对中国画做一个大胆尝试的决心。而在这件《黄山云门》中,正可以看到,在一个转折阶段的前夜,他在老师作品中体会到的点点滴滴。黄师这件作品中,似乎可以看到与后来李可染山水典型的“门板式构图”的契合。传统山水画里,画面上下总会留出很大空白;然而李可染偏偏截掉了峰峦和坡脚,采用了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这样,就迫使观众的视线集中于山体,产生如同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感。此外,可染先生还刻意减弱透视,强化了平面感:画面主景的七八层山几乎被压缩到同一个平面,像门板一样垂直地堵在观众面前。如此,通过丰碑式和门板式构图,山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被极大地强化,更凸显群山之气势撼人。

由此,黄师的这件作品,对李可染来说就尤为珍贵。

1956年李可染提出了从“对景写生”转向“对景创作”的口号,在实地考察的同时运用新笔法、新观测角度进行写生,将积墨法传承,画现实生活美景,变换画面表现的视角,又注重保留传统的审美倾向,并最终形成为自己独具特色的笔墨符号。面对中国画变革这一大议题,他在黄宾虹的《黄山云门》中寻找到了答案。

一件特殊的作品,我们也许可以由此看到某种历史的端倪,革新的暗流在涌动,带来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作品资料

作者 黄宾虹(1865~1955)

尺寸 112×40cm

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1948年作

估价 RMB 6,300,000-8,000,000

成交价 RMB 7,475,000

专场 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著录:《大师门墙 李可染与师友徒及哲嗣玉双作品集》,第16页,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6年。

题识:黄山云门。戊子春日,八十五叟宾虹。

印文:黄宾虹、冰上鸿飞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