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81|回复: 0

汉代印章使用规范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7 17: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地散发出独特的芬香,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根据遗物和文献记载,至少在春秋时印章就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印章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才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说文解字》有“印,执政所持信也”的记载,可见官印也是古代历朝各级官吏的权力象征。
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官印制度,规定:天子印章称之谓玺,一般印章只能称为印。秦代印多数是白文凿款,字形略长,笔划圆转舒展,朴实自然,常用田字格和日字格布局。汉代官印在定名上略有放宽,诸侯王、王太后使用的印章亦可称玺,如传世汉印中的“皇后之玺”等;列侯、承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将军所用多称“章”。东汉后期出现了印文连称“印章”的新款式,如“裨将军印章”,这类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以又称“急就章”。
1.jpg
从质地上来讲,先秦时期的印章,大多由金属制成。汉印以铜为主,其次还有金、银、玉石等材质。印纽分鼻纽、瓦纽、桥纽、龟钮、驼纽等,随着汉代与西域交流的不断加强,也出现了以狮、辟邪等动物形制的印钮。汉代官印制度,对印的材料和钮制都有严格规定。在汉代,龟纽官印与质地关系十分密切。如汉王、侯等有爵号者、秩比二千石以上者,均用龟纽,王、侯、后及丞相、大将军用金质印,相、中郎将和武猛校尉等用银质印,秩比二千石的“校尉之印”、“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等用铜质印。千石、六百石以下中下级官员用鼻纽铜质印。但在新莽时期使用铜质龟纽印的秩级要比西汉略低,现今遗存的新莽县宰印不少为龟纽。
从制造方法上看,两汉官印一般为铸造,用的白文(阴文);只有少数急就印或给少数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2.jpg
关内侯印
西汉初期少数官印延用秦制,印文有田字格或日字格,与秦代相似;西汉中期后,汉印逐渐趋于成熟,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印文字形日益方满化,栏界的辅助功用已不存在,相反使印面形式有闷塞之感,所以西汉初期的印章承秦式,尚有栏界,至中期便消失了。看汉印上的文字布置,一个字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则由四个小方形组合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规则。
由于印章的庄重用途,决定了当时的印章用古体——篆书。隶书的兴起,也给汉印带来书体上较大的变化。汉印文采用的是汉代特有的“缪篆”,它根据秦小篆简化或变化而成,是一种接近于隶书的篆书,字体平正,笔画平直,后世刻印用字往往也借鉴这一字体,所以也称作“摹印篆”。
总之,汉代是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以后中国的印章就这样在汉印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起来,这些印章章法上布局纵横开合、曲直适宜,它继承了秦所建立官印的制度,使印章规格、纽的形制及印文更加统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它为我国以后印章的发展规模、艺术风范等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jpg
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印章的运用手法、方式和种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发生变化。东周和秦汉时期是我国印章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时代,无论官私印,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而印陶和“封泥”等式样,随着简牍退出人们日常生活和纸张在政府公文中普遍使用,到隋唐以后则消失了。但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唐宋以后,由于文人积极参与,出现了闲章,如记年印、书画款印、斋堂馆阁印、鉴赏印、成语印等,使印章开始了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明清时期印人群起,流派纵横,使印章艺术有了新的发展,直到晚清,仍有开派列宗的名家出现,从清代起,以审美为主的书画、鉴藏、词句等印,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