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镇 (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又梅沙弥,自题其墓曰梅花和尚之墓。浙江嘉兴魏塘人。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青。工词翰,草书学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与黄、王、倪并称元四大家。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梅花、竹石。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自有一种深厚苍郁之气。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同被称为元四家。
【名称】元 吴镇 草亭诗意图卷
【年代】元代
【简介】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全图
【名称】元 吴镇 洞庭渔隐图
【年代】元代
【简介】纸本水墨,纵146.6厘米,横5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此图画嘉兴东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峦葱郁、长松劲拔,渔舟细小如叶在水面飘浮,构图用阔远的二段式,突出了江南山重水复的自然之美,内容亦为画家长年活动的湖泽沙渚,黄芦短荻。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湿笔浓墨点苔,充分发挥了水墨氤氲的特征,抒发了幽闲澹远的情致,自识:"梅花道人戏墨","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方印。幅上又自题词:"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搅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石。至正元年秋九月,梅花道人并书。"
吴镇墨竹谱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吴镇 墨竹谱 53×68.5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画山水喜用湿墨,其实吴镇未尝不善用干墨,在吴镇传世几十余幅墨竹中,几乎全是用干墨画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所以吴镇在山水画中多用湿墨,这与吴镇欲借山水画表达的境界有极大的关系。北宋山水画追求一种可游、可居之景,用笔用墨都服从于山水真实体感的表达;而元人则以山水为媒,追求一种有我之景,笔墨除用表现形体外,更是充作了情感流露的媒介。在元四家中吴、倪均以画水著称,倪喜用干墨,吴则喜用湿墨。倪用干墨草草点染,创造一种荒芜、澹泊之境;吴则用湿墨,渲染出一种凄清、静穆之境。细观吴镇每一幅山水画,都给人以“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无论是山、树、水,还是船、渔父、房屋,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均如淋浴在水中,从而更使远方景物有千里之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旷、寂寥的艺术氛围。
吴镇画中的水墨效果是与他多种笔法、墨法的灵活运用密切相关的,湿墨决不是简单化的水量的增加。吴历云:“江山无尽、万里长江两卷,……浑然天成,五墨齐备,盖仲圭擅长,非后学者所能措手。”“五墨齐备”是吴镇用墨的高超之处,为更好地发挥墨效,吴镇在选择作画材料上很有讲究,画梅竹喜用纸,画山水则喜用绢。画山水何以选绢,因为绢有厚度,纤维富韧性,多次渲染而不皱折。吴镇非常熟悉笔、墨、绢的特点,作画中的五墨并施而不腻,反复皴擦而不胀,产生了浓而润、湿而厚、涩而不干、枯而不燥的艺术效果。吴镇清淡似水,出现了浓而透的效果。今天看吴镇作品,仍能透过作品清楚的辨别它们的组织关系。清王原祁曰:“梅道人泼墨,学者甚多,皆粗服乱头,挥洒以自鸣得意,于节节肯綮处,全无梦见。无怪乎有墨猪之诮也。”王原祁的这一评论反映了吴镇的用墨技术是非常人所能学到的。吴氏的墨法,倾倒了元以后的历代大家,沈周、文徵明、恽南田、四王、吴历、八大山人等均对吴镇墨法大加推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