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又称加罗拉银元,俗称本洋,系公元1535~1821年由西班牙铸造。西班牙银元因重量稳定、质量优良,为人们所接受,“商务交易多用此币,银行所开汇价,亦以此为根据”。1854年墨西哥银元开始流入中国。墨西哥银元始铸于1823年,正面图案为墨西哥国徽:站在仙人掌上口中衔蛇的一只鹰,背面图案为有“自由”字样的自由帽,自由帽四周放射32道光芒,俗称“鹰洋”。此外流入中国的还有荷兰银元、美国银元、英国银元等。
道光年间,外国银元流入渐多。相比较银两,银元支付时不用看成色、称重量,只需计枚数即可,十分方便,因此民间使用更加普遍,“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甚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贸交易,无一不用洋钱”。对此有人认为,外国银元在民间广泛流行,不仅有碍国体,也造成内地高
色纹银急速外流,若任其蔓延下去,我国纹银终有被吸尽的一天,因此建议朝廷禁止民间使用外国银元。但这一建议却招来反对之声。御史黄中模上奏说:“番银之在内地者,行用已久,恐骤加遏绝,必致于民不便,应仍听其流转。”他的意见得到朝廷赞同,由此禁止外国银元的言论逐渐销声匿迹。然而与此同时,社会各界要求中国政府自铸银元的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也感到有必要改革货币制度,发行中国自己的银元,从而打破外国金融势力的垄断。
光绪十五年八月初六(1889年8月31日),张之洞将广东钱局按原奏试制的大小银圆5种各10枚分装两匣呈御览。因英国代刻模具中只有4种,无三分六厘五面额者,故此面额币模应是后来追加,并在广东钱局制成,此由宝字从“缶”可看出并非同时写样交付雕刻。另外,喜敦厂在先前曾送交一文制钱样币100枚、“一角”、“二角”及“五角”银样各5枚、“一圆”主币样10枚至中国驻伦敦大使。
广东七三系列的币模由英国著名雕刻师艾伦·韦恩(Allan Wyon)设计雕刻,刻妥后由喜敦厂转交广东钱局,此事曾刊载于1888年5月19日的伦敦《Graphic》杂志。韦恩是德国移民的后裔,其祖父于19世纪初即在伦敦开办私人的雕刻坊,替各工厂制作钱币及奖章或纪念章用的模具,艾伦继父兄之后主持该工作坊,而非受聘于任何造币厂的雕刻师。显然各方合作愉快,故后来许多来自英国的中国钱币模具皆由艾伦操刀。
生产七钱三分银圆的本意是“与洋银一同行用”以抵制之,故比市面流通的墨西哥鹰洋重一分。但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下,因分量稍重反而被囤积私毁,形成“亏耗重”而“流通滞”。当局旋即以商民已习惯于旧制,汇丰银行商请代为附造为由,减重至与外国银圆一致便于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