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90|回复: 0

以寿介寿!看何马怎样看待寿山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9 22: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鼎论艺今天和大家掰扯收藏的话题了,最近又有人开始打探收藏的消息,艺术论事就满足一下他们的求知欲。
  福州人把寿山石当作吉祥物,是因为“寿山石”早有自己的版本。不知谁编的传说都编到书里去:一个叫陈寿山的人与仙人下棋,赢了。仙人赠他棋子,不小心散落地上变成五颜六色的小石子。而且会长大,还有再生出小石子。然后挑到福州城里卖了“许多钱”,所以叫寿山石。
  
  其他的什么女娲补天的五彩石之说;治好朱元璋皮肤病的“皇帝石”之说;乾隆祭天的“福寿田”之传等等。虽然这样传说只有鬼才信,可是到后来被认定是吉祥物,连人都不得不信。以至现在挂个坠子图个吉利,握个把玩件旺旺手气,摆在厅堂祈愿如意,宣传文化传承技艺。
  文人知书达理,颇有意思,“东家点灯,西家暗坐”,有时欢喜有时忧。时而“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锦囊玉案,横陈斋馆。”时而感叹“石为文多招斧凿”,“山空琢尽花纹石”。在闽都,像米颠拜石一样地对待寿山石,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寿山石又是绝妙的观赏石。我只能意会,无法用语言与文字来形容。我只好陶醉于历代文人墨客的描绘,体会于旁人的体会,欣赏旁人的欣赏。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寿山石进人我的视野,列在我的橱窗,印在我的记忆里。而我更关注的是那色彩,那质地,那纹理……体味其中的关系,旁及其外关系。
  物色相召,灵感涌出,似乎是上苍派来教化我。业内人士常说“人有石缘”。我加一句“石有人缘”。我与寿山石有缘有份,不用“缘”字又如何说个明白?“爱他冰雪聪明极,何止灵犀一点通” ?
  
  官方又是怎么看待呢?“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辇致巨石塞其坑。”“南渡以后常封缄”。清初“采掘愈盛”。康熙时“…强藩力取如输攻。…日役万指俑千工,掘田田尽废,凿山山为空。”开采规模最大,管理最有序的,恐怕要算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外商引进,需求空前。随后政府出台保护条例,寿山石产业“做强做大”,空前繁荣。
  开矿、雕刻、包装、商铺;展会、评奖、交流、销售;建寿山石馆,改造废弃矿洞成旅游光观点。轰轰烈烈,欣欣向荣。人们对寿山石方方面面的认识日渐提高。深知自然资源的珍贵。从历代记载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人们对寿山石爱之深、忧之切。
  
  而我把玉石当作艺术创作的主要材料,难免有自以为是的观点,一厢情愿的做法。二十余年来,看那么多玉石,体会那么多人与玉石的关系,颇有“至今已觉不新鲜”之感。我还是把寿山石当石头看,是地球上无数石头的一种,如花岗石、太湖石、钻石、翡翠、戈壁石等等。
  寿山石不过是被人类唤作“寿山石”的石头。不知是人们发现它们,还是石头让我们发现。反正各种石头迟早都要被人类用到各个领域去了,寿山石也不例外。在同类中,总有大同小异者,如“马中赤兔,人中吕布”,花中牡丹,山之泰山。寿山石实在是“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是“山岳精华”。如同所有的玉石一样放出奇光异彩,蕴涵天生丽质,引人注目,惹人喜爱。所以我把寿山石看作地球上、宇宙间的一个物种,当作一种有生命的石头来看待。
  有生命才可以交流。通过交流才会激发不断的思考。
  
  我颇为惊讶,寿山石“千锤万凿出深山”之后,竟能“‘欲’火焚烧若等闲”,千刀万剐转新机。人们想方设法,尽心竭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把他从山里挖出来。再由一批人接过来,苦心设计,琢磨成器,还要给寿山石护肤美容、包装宣传。而后等来又一批人,小心翼翼费尽口舌地再辗转到四面八方去。把寿山石分散到更多的地方去保存。有的保存原石,有的保存雕刻品。寿山石究竟金贵得很,不像煤矿、紫砂、高岭土、石油。用过之后再也不是原来的面目。
  
  寿山石除了类似工业上,医疗上拿去磨成粉或提炼之外,主要还是体现寿山石的观赏、雕刻方面的意义。无论雕成什么样,磨成什么形,其本质仍是寿山石,不会改变其天然属性。我把这理解为寿山石的生命延续方式,理解为一个物种的保存方式。
  动植物靠生殖繁衍来保存物种。例如鸟儿吃了草木的果实,对于它本身是为了生理需要补充养分。当鸟儿飞到其他地方,拉下粪便时,往往把果实也拉下。同时却帮助草木完成延续本物种的自然使命。
  “植物学家(botanists)认为:植物有种子是在三亿五千万年前,而到了一亿四千二百万年才进化成开花植物,开始懂得利用昆虫来传播种子。……到了五千五百万年前,植物便进化成有美丽色彩花瓣、香气和花蜜,来吸引昆虫和动物、帮助它们传播种子。 ”(《植物密码》)。
  寿山石似乎也像这样利用人来传播自己。但不像那个民间传说那样会生小石头。它的生命形式与动植物完全不同。
  
  人类毕竟是高等的物种,他们不但有自己的物种自然延续方式,还有“长生不老”的欲望。“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然而人的肉体使用期相当有限,无法满足这个欲望。况且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生老病死。区区一个肉身无法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这是人类的起码常识。他们深知“寿无金石固”。由是有人想到许多自我安慰的方法,什么“朝闻道夕死可矣”,什么“究竟涅盘”,什么“看透生死关”......有人还在不懈努力地去研究很多养身方法来延年益寿,研究了几千年,几万年。
  “人间五福,惟寿为先”。于是强烈的“长生”欲望,成了人的潜意识,成了血液的记忆,成了人的基因,代代相传。这种潜意识的作用,使得人总想在世上留下什么,有的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画,有的编成歌舞,有的捏出泥像,有的琢成石碑留下文字。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而像我这样的人,学了一些手工艺,找到寿山石。自然是通过雕刻寿山石来换取维护肉身的必需品,等到我这个躯壳的使用期结束了,我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即精神,又转载到寿山石中,成了寿山石作品。只是我不仅仅用“雕”与“刻”,我还借用其他事物与寿山石配合,把寿山石艺术化。其核心是“精神”;其欲望与动力是“情感”;其目的是生命的转换延续。我和寿山石之间的关系,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命相互交流,互依互存,物我同参,形神互载。
  
  “人生忽如寄”,石头如果有眼,看我们都是过客。我们都成了寿山石的过眼云烟。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寿山石,也代表各自利益,填缺补漏,互补互利,相益则亲,和谐共进。我们“听天命尽人事”,使得我们长寿一些,使得寿山石文化长寿一些,使得地球长寿一些。所以我想到“以寿介寿”这个词。
  本文由老鼎论艺交流团队,古玩通俗作家艺术品经纪编辑
  艺术文玩爱好者可以关注我们的订阅号:艺术品经纪
  更多问题微信交流:130221328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