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书法忧思之一——书而无礼

时间 : 2018-6-2 14:59

作者 : 18247521551

 查看 : ( 1843 )  评论 : ( 66 )

摘要 : 当下书法忧思之一:书而无礼爱之深,方能恨之切。当今中国书法正在迅速发展,如果以“非主流”的冷眼来旁观透视,则可照出当下书法并不美丽的另一面,或可作为同道冰鉴。  文化自卑中国人一直善于学习,中国文化几 ...

爱之深,方能恨之切。当今中国书法正在迅速发展,如果以“非主流”的冷眼来旁观透视,则可照出当下书法并不美丽的另一面,或可作为同道冰鉴。

  文化自卑

中国人一直善于学习,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学习中发展壮大。

但是19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是可悲的。中国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强行纳入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国的仁人志士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既而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终于从文化上根本感觉不足”(梁启超语),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归罪于传统文化,于是开展了一场持续一个多世纪的矫枉过正的文化运动。陈墨先生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中指出:“20世纪中国的主要文化思潮,或者说‘主流意识形态’,是对传统文学的批判、扬弃、轻视、仇恨与否定。”这不仅仅是文学,也是整个传统文化的遭遇,其直接结果就是我们丧失了文化自信和话语权,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把糟粕和精华一起倒掉,造成了持续几代人的文化断层。

当下书法忧思之一:书而无礼

对于中国书法来说,和西方艺术其实完全是两个体系,互相之间基本没有关系。但是近几十年以来,中国书家在与西方艺术家的文化交流中,我们以获得对方的理解和认可为荣,当对方不能理解中国书法的时候,我们竟然感到焦虑和不安,然后引进西方艺术尤其是美术理论和话语体系,来判读、解构、重塑中国书法,削足适履式地迎合对方,这是典型的丧失文化话语权之后的文化自卑。这种学习本身并没有错,并且勇气可嘉,但是实践证明,学习的后果却是生硬割断了中国书法的“在地性”,泯灭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核,及其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郑晓华先生指出:“文化艺术的‘世界化’是近四百年欧洲艺术的专利……‘世界化’的进程中,欧洲艺术是都以本土的面目直接指向世界的。他们根本没有想过对方的本土特点,先将自己‘修理修理’,然后再往外推。欧洲美术、音乐就是这样从本土的、地域的而变成世界的。”在很多书家眼里,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他们有意愿与先贤并肩,但没有勇气和实力,转而急于挣脱传统另辟蹊径。不少书家把继承传统视作抱残守缺,热衷于移植西方文化炫奇尚异,在国人面前显示所谓创新,希望以此证明无愧于祖先,以此与历代先贤并肩。可惜的是,当今中国书法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创新不够,恰恰是继承传统不够。

当下书法忧思之一:书而无礼

郑晓华先生在《学院派书法——书法画:土壤、动机、愿景》中有一段话,虽然是评论“学院派”书法,实际上可以用来指大部分当今书家:“学院派书法从局部语言看,它似乎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书法。但是在整体结构上,它是对中国书法进行了‘大卸八块’式解构,把书法剁碎了,再重新拼合。而拼合的手法,是‘现代美术’。所以似乎我们可以说,它比‘现代书法’走得更远,是对中国书法卸胳膊断腿,伤及骨骼了。”

  书法的危机

近几十年来,书法在表面上看来“名家林立,创作繁荣,教育发展”,但是稍微深入观察,不难发现其中危机重重。

一方面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和书法协会迅速发展,成为推动书法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书法同时却面临相当严重的基础危机,中小学校书法教育以及国民的书写能力全面退化萎缩,绝大部分人丧失了对书法的鉴赏能力。经过有识之士持续多年的不懈努力,教育部2013年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肯定汉字和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把书法作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这是个良好转变的开始,但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短期之内难以挽回几十年积累的颓势。

书法正在逐渐被从传统国学的土壤中剥离出来,并且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只在展厅生存、纯粹讲求技巧的视觉艺术。经过近30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当今书法的主流重新回归深入学习传统,但是这种高举继承旗帜下的学习和教育是片面和偏颇的,绝大多数只注重笔墨技巧和视觉效果,书家知识结构片面,文化修养缺乏,作品内涵苍白,人文精神孱弱,思想情感空洞,这其实是书法的退化和书法美的流失。当今书坛展览书法泛滥成灾,展览书法最大程度回避和清洗了书法的礼仪、文采、用途等要素,只留下了视觉和形式,并且正在一统天下,挤兑了其他书法形式的生存空间。

当下书法忧思之一:书而无礼

  不学礼,无以立

在中国古代,“礼”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礼仪几乎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行为准则。《论语》中,孔子对儿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为人处世的圭臬和精神脊梁。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1938年的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中说:“现代中国作家所写的那些小说,过多地受了外国的影响,而对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财富却相当无知。”这句话在将近100年之后听来,仍然振聋发聩。赛珍珠虽然讲的是文学,但是用来指中国人对待自己的传统,却是再适合不过了。

中国人号称信奉中庸之道,却往往做出全世界最极端的事情来。要不要继承本国传统文化这样的话题,全世界估计也只有中国人才会讨论,并且为此争论了100多年,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处于艰难的解构与重建过程之中,礼制随着旧制度被推翻,被全盘否定和污名化。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等一般行为和日常社会活动的礼节仪式,代表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这些也同时被国人轻蔑地抛弃。不可讳言,经过近百年的全民族共同歧视打压和强制清除,如今传统礼仪逐渐被人淡忘,很多同胞还对此怀有快感,“礼仪之邦”令人惋惜地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我们从小在学校中都接受过尊老敬贤、礼貌待人等抽象文明礼貌教育,但是很少有人教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哪怕我们有学礼之心,却少有学礼之途。《论语》说:“质胜文则野。”尽管中国人是善良、真诚的,但是当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细节中,缺乏具体礼仪细节的教育和践行。中国人看起来会让人有粗野的感觉,只是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浑然不觉而已。近年来蜂拥到海外旅游的同胞在当地的表现,无数次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袭用西方礼仪,中国领导人到西方访问,要遵循当地礼仪,西方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我们也用西方礼仪来接待。在礼仪方面,我们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和成熟完整的礼仪制度。

当下书法忧思之一:书而无礼

《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自谦而敬人,是中国礼仪精神的核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由此衍生出来的礼仪制度,涵盖了古代中国人社会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当然也包括书面礼仪。书仪,原本指古代关于公文和书札体式的著作。我借用这个词语,扩大其涵盖范围,用来指“书面礼仪”,就是指中国书画作品,以及信札、日用文书等的书面载体的体式和礼仪。书仪通过内容、材料、字体、格式等要素体现,深刻地展现出书画家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有重要影响。得体地使用书仪,是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对于书画家更是须臾不可疏忽的重要文化素质。

孔子谈论礼和乐时,有段非常精彩的话语:“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这段话同样非常适合用来评论今天的书法,当今书家对传统的学习和继承是片面和偏颇的,书法被从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中剥离,正在被用解剖的、技术的方式大卸八块,成为单纯的视觉艺术。一种传统艺术,只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鲜活地存在,才能真正具有人文价值,才会辐射出蓬勃的生命力。这里所讲的生活,实际上是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总和。郑晓华先生指出:“因为书法艺术的特殊生态形式——实用的和艺术的是从来不分离的,应用型的书法未必都能跻身于艺术审美,但高品格的纯艺术书法形式完全可以应用于生活实用。”几千年来书法从来没有脱离生活成为独立的纯艺术,思想、情感、生活、笔墨互相交织、震荡、融合,才会诞生佳作,甲骨文、金文乃至汉碑、摩崖,以及《九成宫醴泉铭》、《颜家庙碑》、《玄秘塔碑》等等历代碑刻,《兰亭序》、《祭侄稿》、《自叙帖》、《韭花帖》、《黄州寒食诗帖》等历代墨迹,无不如此。

缺乏书仪是当下大多数书家和书法的通病。当今书家从年龄层次来看,一些前辈书家对于书仪掌握运用得比较好,越是年轻的越是每下愈况,其对传统文化以及民俗的漠视和无知,往往洋相百出,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当下书法忧思之一:书而无礼

  书而无礼

当下书法缺乏礼仪,不一而足。对事不对人地分析,具体看有以下几类问题:

一、作品内容不合礼仪,包括称谓、民俗、款跋等方面。

现在的书家酬赠作品时,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得体地称呼他人和自己,或者指名道姓,或者干脆回避称谓,赠送他人的作品在称谓上没头没脑。对于贺寿、贺婚、贺喜、哀挽等特殊用途的作品,很多书家不知如何称谓署款。一位名家向同仁邀约贺件为自己贺寿,结果征集到的作品中,相当部分内容和贺寿主题毫不相干,也没有上款。这种作品在礼仪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作者极其不乐意应邀写贺件,碍于情面,随便给一件应付塞责了事。更有甚者,有的贺寿作品无上下款无题跋,如同到人府上参加寿宴,衣冠不整,放浪形骸,来去无礼,不与主客交一言。有书法博士用柳宗元《江雪》写作品,用“灭绝”字样给某单位用作成立15周年贺件。有书家在纪念先贤诞辰贺件署款中,自称酒后遣兴,非常轻佻。我的老师马亦钊先生教导我,给尊长写贺件时,字写得差一点可以原谅,但是“板头要搞牢”,这是温州俚语,是指言行举止和书面仪礼务必要得体。

当下书法忧思之一:书而无礼

二、材料选用不虔敬不得体。

传统对于书法材料的选择是非常讲究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题材、重要场合,必定选用珍贵的材料,贺喜吊丧等不同情况必定选用合适的材料。材料讲究与否,表现的是作者的身份地位以及态度虔敬与否。近代还有扇庄一行,专门为书家制作各种不同材料以适应不同的题材和用途。当今书家对于材料的运用,有很多不合传统,不得体之处。有书家用旧报纸涂抹作品,用于给先师百年冥诞作贺件。有书家给高龄前辈写贺寿作品,用蓝黑色印泥钤印,这是以前丧家用的,而这个作者本人此时并非丧家,显然他是不知道这个习俗。传统贺喜作品讲究墨彩以浓厚华滋为上,当今有书家用极淡的宿墨写贺寿作品,墨色没有神彩,并非得体之举。展览中拼染好色之风盛行,经常看到有人用黑纸写白字,营造碑刻效果,这种材料选择和颜色搭配传统中是不会轻易用的,尤其不可用于酬赠。

三、漠视字体选择的差异。

《论语·乡党》篇生动记载了孔子在不同的环境和情景中,容色言动、衣食住行,具体表现都是有巨大差别的。“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羔裘玄冠,不以吊。”

这就是不同生活情境中的礼仪差异,同样的道理,古人在不同用途上必然使用不同的字体,历代对此多有论述。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载:“钟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书谱》说:“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明确指出行草和楷书的不同适用范围。科举时代,字体和书体要求更是严格,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具言俗通正三体”。俗字:“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通字:“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正字:“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

关于古代字体选用有制度规定,也有约定俗成。启功先生在《古代字体论稿》中指出:“每一个时代,都不止有一种字体……每一个时代中,字体至少有三大部分:即当时通行的正体字,以前各时代的各种古体字,新兴的新体字或说俗体字……从字体的用途上可见一种字体在当时的地位,例如草稿、书信,与金石铭文不同。凡一种字体在郑重的用途中,如鼎铭、碑版之类上出现,即是说明这种字体在当时已被认为合法,可以‘登大雅之堂’。”笼统来说,鼎铭、碑版、题刻、公文等,通常都会选用当时最保守、最严谨的书体。匾额、宗祠庙宇对联等,通常宜用楷书等静态正体(包括篆隶),日用文书、致尊长信札等宜用恭楷,给同辈、晚辈日常书信及日常书写,可视情选用行草书。当下书坛二王书风方兴未艾,崇尚二王书风并没有错,但是片面抬高二王尺牍书风,无限扩大其外延,贬低其他书体,不分对象和场合都使用尺牍行草,就走向过犹不及的反面了。曾有书家为寺院书写对联,用的是狂草,还张牙舞爪地把笔画写到界格之外,毫无持敬之心和清净庄严之相。

当下书法忧思之一:书而无礼

四、格式处理东施效颦。

古代关于书面格式有非常严格的制度规定,对于书家来讲,常见常用的具体有抬、阙等形式,以及款跋中的特殊要求。当今很多书家号称自己深入学习传统,但这种学习仅仅停留在浅层的形式层面,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东施效颦,有很多违反本民族艺术规律的做法,不知道他们是蹩脚地学步西方美术,还是故作扪虱嗜痂的放浪形骸。

章法处理上借鉴尺牍形式,但是丝毫不尊重文字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礼仪要求,不管写什么内容,都是任意分段换行,写得七长八短,机械地制造章法的错落,显得非常滑稽和无知。行草作品中还能勉强忍受,楷书尤其是小楷作品抄写一段完整内容,也要生硬分成高低大小错落的多个块面,实在不堪忍受。关于名字写法,古人也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民国时期,虽然已经开始有横写习惯,但是有文化的人还是遵照古礼,在姓名之上采用阙的方法以示尊敬。朱自清致马公愚函就是这样写的。我曾见到有前辈名家在作品中写到前贤姓名,刚好名字错开要另起一行,就撕毁重写,他说否则就是不敬。当下不少书家作品中,把人的姓名错开写在两行的不在少数。

作品盖章方面,书家借鉴传统书画形式,流行在起止等处盖满印章,以求视觉效果,营造“古物”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书画上的印章,是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作者和收藏、鉴藏者根据特定的规律,先后慢慢加盖自然形成的,这是历史和文化自然积淀的结果。现在书家注意到这个形式特点,做出“形式至上”的片面解读和机械模仿。一件作品刚写好,作者就要盖上十几枚甚至几十枚印章,把留给将来收藏鉴藏家盖章的重要空间统统一次性占据。这样的作品,真不知道让将来的收藏、鉴藏者如何置足?就像一个婚礼,新郎抢着兼任主持人、证婚人等角色,颇为滑稽可笑。还有一种做法,在书法上盖印时,受西方波普艺术影响,一枚印章多次重复盖在一起,组成一个块面,似乎是沃霍尔《玛丽莲·梦露》一画的印章版。或者用一块印材的平板面,盖出一条红色条块用在作品中当装饰,实在是莫名其妙。传统书法中,帝王的作品和匾额题字,会把印章盖在正文上方,现在书家都流行这种做法,如同人们爱穿着皇冠龙袍上街,把这个当做流行以显示品位。

不懂礼仪的书家,哪怕有再好的笔墨技巧,必定是片面偏颇,甚至是粗鄙可恶的。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陈胜武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6862-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芝麻开门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明唐寅《落花诗册》苏博藏本赏析
唐寅一生曾多次书写落花诗,每次所录诗作的数量不同,内容不同,书法风格也不尽相同,目前所知的分别藏于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苏州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此版本为苏州市博物馆藏本,行书纸本册页, ...
时间 : 2018-05-27 14:39:00 | 发布者:曹忠 |
米芾结体最老辣的书法
这是米芾结体最老辣的书法!论结体之老辣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行书纸本(各)纵31.2厘米横538.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册米芾行书十一开,无款印。所书从头至末,风樯阵马,沉着通快,一气呵成。崇宁元年(1102),同朝何 ...
时间 : 2018-05-28 08:32:00 | 发布者:【你】 |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及作品欣赏
最近推出的十大系列颇受艺术爱好者关注,今日特为大家推出十位古代伟大书法家,为让大家能比较全面了解这十位古代书法家特地放了书家不同风貌的书法作品,有些作品只选取局部观赏,介绍文字也比较多。但是相对于书家 ...
时间 : 2018-05-28 14:05:00 | 发布者:02628 |
董其昌立轴书法作品
立轴,纸本,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立轴-书翰林院箴立轴-书张籍七言诗立轴-唐诗联句《行书女萝绣石壁五言诗条幅》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释文:女萝绣石壁,溪水青濛濛。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朝饮花上露,夜卧 ...
时间 : 2018-05-28 14:11:00 | 发布者:sanyazj |
近代10位书法大师作品欣赏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名俊、俊卿,原字仓石,中年後更字昌硕,七十岁後以字行,别号老缶。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文为绝,其石鼓文融合篆刻用笔,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其行书融进了清代大家王 ...
时间 : 2018-05-28 18:35:00 | 发布者:xf2662123 |
从落款细看出一个人的书法水准
书法落款,不但是尾部,是包罗了作者在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全部誊写内容。落款包罗:正文内容的出处、赠予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落款的字体,一样平常是隶不消篆,楷不消隶,行草不消 ...
时间 : 2018-05-28 18:36:00 | 发布者:冬秋夏春 |
书法史上最美的八个手卷
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 ...
时间 : 2018-05-29 18:03:00 | 发布者:全面发展 |
郑板桥书法作品——非隶非楷“六分半书”
郑板桥的非隶非楷“六分半书”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燮"读音xie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 ...
时间 : 2018-05-30 13:29:00 | 发布者:火日立 |
陈伯达书法
陈伯达1904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惠安,他是毛主席身边最久的秘书,时间长达31年,1989年9月20日去世,享年85岁。他的书法平和自然,温婉冲淡,书法风格自成一体,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 ...
时间 : 2018-05-31 14:10:00 | 发布者:naje2680 |
北宋米芾书法(高清大图30幅)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 ...
时间 : 2018-06-01 09:14:00 | 发布者:舞动的星空 |
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苏适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祖籍山东省青州市,后移居北京。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理事和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九三学会社北京市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现任北京市海外联谊会理事。九三学社成员。1996年被聘为 ...
时间 : 2018-06-01 14:10:00 | 发布者:暗夜精灵 |
清邓石如书法作品
1,清邓石如《篆书文》故宫博物院藏2,清邓石如《四箴四条屏》故宫博物院藏3清邓石如《泰山嵩岳楷书中堂》故宫博物院藏4,清邓石如《隶书五律》西泠印社藏5,清邓石如《隶书登黄鹤楼和毕秋帆韵》上海博物馆藏6,清邓石如 ...
时间 : 2018-06-01 14:14:00 | 发布者:dzrr5386 |
唐代李白《上阳台帖》——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李白的书法居然有流传到现在的?而且毛主席曾日夜观摩?这可是真有的事儿。大诗人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因他的诗名太大,掩盖了他的书法,其实他在书法方面也很有成就。同是唐朝人孟綮《本事诗》中的记载:“玄宗命白 ...
时间 : 2018-06-01 14:22:00 | 发布者:ycc4915002 |
古今书法作品的鉴赏要点谈
欣赏古今书法作品的要点谈!文/金明乐欣赏书法是由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从视觉体系转达到精力体系的过程。是传统、美学、乃至生命的体验过程。固然感受这个过程必要一些文化艺术的根本知识,必要一些人生的履历,必 ...
时间 : 2018-06-04 18:09:00 | 发布者:zq19840802 |
书法美学的五种表现形式
一、端庄雄伟美(崇高、英雄气概)唐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建中告身帖》;《汉张迁碑》、《北魏张猛龙碑》、《东晋广武将军碑》、梁代《瘗鹤铭》等属此。这些碑帖能引起欣赏者对自然界中、具有种 ...
时间 : 2018-06-11 07:37:00 | 发布者:雨安 |
张仃书法不可多得的精品 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张仃,号它山,当代著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现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壁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 ...
时间 : 2018-07-09 09:56:00 | 发布者:花都收藏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当下书法忧思之一——书而无礼的相关评论

引用 Pywjg1122 2024-9-14 02:02
是古玩收藏精品的学术文章。
引用 17195536025 2024-2-29 09:55
,赏心悦目!!!,
引用 你大爷123 2024-1-31 19:05
,东西很漂亮,欣赏了。颜色很漂亮。,
引用 暖暖的守候 2023-12-15 02:17
,一起 欣赏,
引用 3102100 2023-3-27 19:56
古玩收藏好文。
引用 承愿金洋 2023-1-31 13:44
很及时的文章。

查看全部评论(66)

图文阅读
书法家在书协的官位越高写得越好,越有收藏价值?
书法家在书协的官位越高写得越好,越有收藏
书画艺术品现在的状态正处于低迷时期,然而很多书法家有自己的书法协会,在 ... 更多>>
印石收藏该如何选择
印石收藏该如何选择
印石一直以来都是很多文人雅士的最爱,也是书画作家的文房四宝之一,印石雕 ... 更多>>
天价田黄仍有升值空间
天价田黄仍有升值空间
清代的时候有句话叫做“一两田黄三两金”,现在的1两田黄甚至可以换成130两 ... 更多>>
篆刻艺术品的拍卖价格走高
篆刻艺术品的拍卖价格走高
我们来回顾以往的一些拍卖会,大家会发现在其中会有一些印章拍卖品。印章作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