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汉臣(1094-1172),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苏汉臣曾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又复职,隆兴初画佛像称旨,任承信郎。师刘宗古,工画道释、人物臻妙,尤善婴孩,所画货郎图,描画精细,货物繁颐,更为特出。 苏汉臣能作山水、花卉及禽鸟,但他的绘画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画方面。擅画佛道、仕女,尤精儿童。师法刘宗古、张萱、周昉、杜霄、周文矩等,其仕女多画闺阁中仕女的意态。作品多婴戏图,他下笔纤细、准确,善于把握特定环境下儿童的心理动态,并通过儿童的活动来反映风土民情。成功地表现了儿童形象及其游戏时天真活泼的情趣。作品清丽工细,笔法简洁劲利,设色鲜润,其中尤以婴戏题材作品最为人所赞赏。明代顾炳的《顾氏画谱》说:“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儿,著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于言笑者,可谓神矣!”从各种画记著录上的记录来看,画家所作婴戏题材作品数量甚多,流传至今的也有不少,代表作品有《秋庭戏婴图》、《灌佛婴戏图》、《小庭婴戏图》、《五瑞图》、《击乐图》等。 今传有《秋庭婴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描写官宦家儿童在玩弄红叶。相传出自其手笔的《货郎图》便是一幅绝妙的民俗画。在商品流通日益广泛的宋代,乡村货郎是极受孩子们喜爱的流动小贩。他们能说会道、走街串巷,用那些针头线脑、花纸糖人点缀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穿戴奇特、货物杂多,所到之处准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画家正是抓住了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瞬间,不仅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而且反映了生活的丰富多彩。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货郎图》轴,则描画货郎在被五、六儿童围绕的情景。两画皆笔法精致,设色艳丽,描绘的应是宫中或贵族生活。苏汉臣的婴戏画从特殊的角度反映了宋代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心理和爱好。他的作品既继承了唐代以来绘画创作的写实传统,又吸取了宋代民间年画的表现形式,进而形成了线条工整,色彩鲜艳,构图均衡,画面典雅的特色。 苏汉臣的作品对后世同类题材的绘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人吸取其形象、创作题材、方法等,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作品平民化及雅俗共赏的特点在当今历史条件下有着更积极的意义,反映平民生活的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具有更广泛的表现内容。宋以后,不少以前擅长侍女、孩童、人物故事、风俗的画家,转向广大群众喜爱的民间年画、版画行业,从而增加了创作力量,发展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至今仍可从年画中看到宋代婴戏画的影子。 作品欣赏: 北宋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轴,绢本,设色画 纵:197.5厘米,横:108.7厘米,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秋庭婴戏图》为宋代苏汉臣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描绘了秋天时节两姐弟于庭院中游戏玩乐的温馨场面。画家采用了三角形构图,在背景部分安排了一块高耸入天的笋状奇石,奇石周围,芙蓉花摇曳生姿,婀娜万象,或昂头绽放,或含苞欲开。用青色渲染的芙蓉叶大小不一,浓淡相间,衬托得微微泛红的芙蓉花更加娇美。芙蓉花旁,一簇洁白的雏菊静静探出,似不与芙蓉争艳,只一心装扮静谧的秋色。花丛中安放着一张精致的圆形漆凳,凳子上摆放着各种玩具、漆红佛塔等。在这宁静祥和的庭院中,似乎还飘着一股淡淡的花香,惹人陶醉。 画面的主角是两小孩,一穿白衣,一着红衫,正聚精会神地拨弄着圆凳上的枣磨,似乎早已忘记自己身处静美的秋庭。枣磨为秋天的节令玩具,需取鲜枣三枚、细竹篾一根,将一枣横切去半,露出坚硬的枣核,再用三只竹签将其鼎足而立;细长的竹篾两端各安红枣一枚并置于枣核上,轻轻一拨,旋转不已,形似二人推磨,故而得名。据台北故宫李霖灿考证,这种游戏在民国时期还流行于北方地区。 在人物描绘上,苏汉臣刻画入微,不管是眼眉、头发、手势还是衣纹都精心处理。他的衣纹线条多用高古游丝描,圆润流畅,质感强烈。敷色雅致,服饰花纹点染仔细,将官宦人家孩童的常态呈现得淋漓尽致,叫人心生爱怜。可以看到,苏汉臣笔下的儿童形象浸润着富贵气息,这也正符合北宋末期宫廷院画的典型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庭院景色占了近二分之一的空间,主角二人却被安排在角落一隅。这种看似"喧宾夺主"的做法实则正是画家技艺高超的体现:将二人周围大面积留白,舍去干扰,可谓匠心独运,深谙谢赫六法中"经营位置"的巧妙。同时,借助孩童的精神和眼神以及花卉山石的态势向观者呈现出"气韵生动"的场景。 一般认为,《秋庭婴戏图》是苏汉臣南渡后的作品。李霖灿认为,该幅作品创作于北宋与南宋之间。画家通过宁静安稳、充满世俗情趣的画面寄托了故国之思,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和平安宁和童真的向往与回味。实际上,从现代的审美来看,画面上的小孩面相略显奇怪,大有成人缩小的嫌疑,尤其是身着白衣的小孩,发髻、面颊似乎都是大人的模样。 苏汉臣是北宋末汴梁人,大约活跃于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宣和年间任画院待诏,南渡后成为南宋王朝的宫廷画家,隆兴初又任承信郎。苏汉臣还曾在西湖五圣庙和显应观画过壁画,人称"用笔清劲,逼似唐人",颇受赞赏。在进入宫廷画院之前,苏汉臣当过民间画工,山水、花鸟、人物画无所不能,但从现存作品看来,他善画佛道、仕女,尤其擅长描绘儿童天真活泼的形象。苏汉臣的婴戏图和其他作品都充满了世俗化和大众化的气息,应该说这既与宋人的审美有关,也离不开他民间画工的经历。 明人顾炳在《历代名公画谱》中对苏汉臣描绘婴孩的艺术造诣有这样的评价:"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儿,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此外,还见《南宋院画录》卷二载:"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亦以其专心为之也……"苏汉臣师法刘宗古、张萱、周昉等,笔法细腻写实,敷色秀丽典雅。其代表作品有《秋庭婴戏图》、《婴戏图》等。 《秋庭婴戏图》属于婴戏题材的风俗画。据载,从晋代开始,儿童形象就已被画家纳入绘画题材中。而婴戏图的真正成熟则是在风俗画大兴的宋代。婴戏图,顾名思义,是描绘儿童游戏、玩耍的绘画,多借此表现儿童天真烂漫以及节气的欢乐氛围。同时,观者亦可从中窥知当时社会的风俗面貌。因而婴戏图往往包含了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兼具真实性和趣味性。 宋代社会相对安定,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都市,市民阶层扩大,表现世俗生活的风俗画题材不断涌现。为了满足市民的审美和消费口味,宋代的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不断创作具有世俗化和商业化的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等都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由此,宋代风俗画迎来了我国风俗画发展史的高峰,从内容题材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宋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作为婴戏题材风俗画的代表,《秋庭婴戏图》虽具宫廷院画的风格,却有别于一般宫廷画或传统文人画。苏汉臣将个人情感融入细致传神的描绘中,在表现宋人审美情趣的同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宋代生活的画卷。 北宋 苏汉臣 妆靓仕女图团扇,绢本,设色。纵:25.2厘米,横:26.7厘米。故宫旧藏,现藏美国波 图中画一正在梳妆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过镜面表现出来,仕女的神情娴静而略带忧伤。又以零落的桃花,几竿新竹以及水仙衬托出人物的心境。画面清丽,用色柔美,体现了作者敷色鲜润的特点。苏汉臣是两宋之际的著名宫廷画家,以人物画见长,此图的构图以及人物特征都体现了南宋特色,大约作于十二世纪中期。 北宋 苏汉臣 杂技戏孩图团扇,绢本设色,纵20.4厘米,横20.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图中杂技艺人正施展绝技,口中唱词,手中击节敲鼓,两个小儿不觉被深深吸引住。人物情态刻画得真实自然,表现出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游刃有余的艺术表现力。 北宋 苏汉臣 货郎图立軸‧絹本‧設色,159.24 x 97 公分 北宋 苏汉臣 货郎图绢本设色,横181.5厘米,纵267.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无款,旧传苏汉臣,应为明人作品,画幅甚大,设色精丽。 北宋 苏汉臣 婴戏图页绢本设色,18.2×22.8公分。天津市博物館藏。本图右下有款题“苏汉臣”。 北宋 苏汉臣(传) 五瑞图 绢本,设色,轴, 纵:165.5公分,横:102.5公分。清宫旧藏, 本幅无名款,旧题为苏汉臣,但以画风来论,较似明代作品。 正因苏汉臣在婴戏图画上有杰出的表现,倍受推崇,因而後世托名之作繁多,彷佛只要是婴戏图,即为苏汉臣之作,此件即传为苏汉臣所作。画的是在春天庭院里,几个孩童们带著各式的面具,模仿大人们跳起「大傩舞」,傩是一种驱鬼避邪的仪式,主要是以扮演各种鬼怪所害怕的人物,他们著彩衣,勾画脸谱,跳著各种不同的步伐前进,以达驱鬼除邪的目的。在古代,这种仪式主要以冬季,也就是农历春节时所举行的仪式最重要也最盛大,另外春秋两季,也有傩仪的举行。从《五瑞图》的背景花园中芍药争相怒放,恰可断定是春季里,此幅为儿童们在花园里跳著傩舞嬉戏的情景。从他们所带的面具里,我们即可猜出这几个小孩所扮演的角色,最前面有一画勾画八字眉似小丑脸谱,单脚站立,身体前倾的孩童,扮演的就是大家最讨厌、害怕的小鬼、瘟疫。旁边涂白脸,身著红袍状似官吏面貌的是判官,主要掌管缉拿录判,其手正指著鬼怪正一一数落著罪状。後方雷神脸上带著一个狰狞恐怖的面具,双手拿著播鼓,震摄妖魔鬼怪使其不敢妄动。带著老头面具,背後斜插著膏药的是药师,药师专门治疗各种瘟疫、疾病,阻止妖魔散发瘟疫。黑脸红胡子的面具,拿著笏版穿著绿袍的是锺馗,则是最有名的捉鬼大师,可以袪妖镇邪,他以笏版指地,喝令妖魔就逮。这四人都是公认最能驱鬼除疫的专家,他们正跳著舞施展独家的法力要将小鬼赶走,以便让大家过个好年,这幅画的表情十分精采动人,如小鬼惊吓的表情,无处可逃的模样,颇令人同情,而四人则卖力跳著驱鬼的舞步,希望快快赶走凶神恶煞。 《冬日婴戏》轴绢本设色画纵196.2cm横107.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中,姊姊手持一面彩色小旗子,弟弟则拿着一支用红线绑着的孔雀羽毛,逗引小猫。小猫虽与人隔有一段距离,可是眼瞳望向姐弟俩手里的玩具,举爪欲扑。不知道是不是好玩的玩具引得猫咪野性大发,弟弟看起来有点害怕的躲在姐姐身后。这幅画的笔墨和故宫所藏的另一幅作品《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很相似,山石的皴法,孩童的开脸,衣纹的描法,都很神似,尺寸大小也相仿。应可认为是同一位画家所画,也就是说此幅可归为苏汉臣另一幅卓越出色的作品。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应可认为是当初应是画有四季婴戏图四屏,如今只存秋景的《苏汉臣秋庭戏婴》与冬景之《宋人冬日戏婴》。这样的纯真可爱的婴戏图,令人看了心旷神怡,俗虑暂消。 两件作品不仅对于孩童的神态掌握微妙,画中奇石,花卉植物也都十分讲究细节的描绘。《秋庭戏婴》画中两件黑漆椅凳,乃至椅凳上的人车转盘,八宝纹样格,漆红佛塔,双钵等童玩用具都有精巧细节;《冬日婴戏》对于猫儿毛色,姿态的掌握也相当生动两画无画家名款,《秋庭戏婴》题签称苏汉臣,《冬日婴戏》旧题宋人;然而,两者画风相近,一般认为是成组作品,二作绢质也相当接近,显示两件作品确有密切关系。 苏汉臣 开泰图 本幅描绘了梅花下童子骑羊。羣羊饮龁寝讹。纷绕其侧。无论从头发、眉目,衣饰,都精心刻画,丝染兼备,而且变化极为丰富,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 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不仅画出质料的柔软细致,更赋予衣服华丽的质感,这些细微的处理,使得子孩丰润、柔软、细致的模样,跃然于纸上,令人心生爱怜,可 谓栩栩如生,可用“着色鲜润、体度如生”来形容苏汉臣的画风。左方褾绫处行书题跋:宋苏汉臣九孝图。神品。南友主人藏。 巨婴戏图 百子嬉春图 苏汉臣 职贡图材 质: 设色,绢本,手卷 尺 寸: 30.5×11612.5 灌佛戏婴图轴 159.8×70.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苏汉臣 灌佛戏婴图轴 159.8×70.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 苏汉臣 蕉阴击球图 页 南宋 绢本设色 25x2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无作者款印。对幅清高宗弘历御题诗一首。本幅、对幅及裱边钤高宗弘历“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鉴藏印,共6方。 《蕉阴击球图》绘南宋贵族庭院里的婴戏小景。庭院内奇巧的湖石突兀而立,其后隐现茂盛的芭蕉数丛。石前的少妇正与身旁的女子专注地观看二童子玩槌球游戏。一童手持木拍正欲坐地击球,另一童子则向他急急地喊话。图中四人的目光同时落于童子所欲击打的小小球体上。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显示出作者善于观察人物并且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此幅在构图上巧妙地将玲珑剔透的湖石正立于画心中部,以其自身的完整性起到了镇住画面的作用,聚拢了交叠张扬的芭蕉叶及分散的人物,避免了画面因景物繁杂而出现轻浮感。此外,湖石拉开了前景人物与背景芭蕉间的距离,增强了画面的纵向层次感。在笔法上,作者注重物象间的对比互衬关系。人物与芭蕉为中锋运笔,线条工整细匀,如行云流水;着色渲染浓淡相宜,清新明洁的色调有助于表达轻松活泼的主题。湖石则以粗笔重墨表现,线条劲练,转折顿挫中见洒脱。湖石所呈现出的坚硬质地成功地衬托出人物纤秀婉约的形象及芭蕉飘逸润泽的自然美。 在宋代类似于《蕉阴击球图》的作品很多。以写实的笔法描绘民间生活、反映“市井细民”的审美趣味是宋代绘画的一大特色。当时涌现出众多绘风俗画的著名画家,如王居正、张择端、李嵩、苏汉臣等人,他们的作品以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题签作者为苏汉臣。此幅虽在题材、笔法上与苏汉臣的画风较为接近,但在艺术表现的造诣上却远不及苏汉臣,因此,此图当是与苏汉臣同时代的佚名画家之作。 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6495-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宋代工笔画大师苏汉臣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