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启凡01 发表于 2018-10-7 21:30:46

吉州窑瓷器收藏知识

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境内,北距吉安市约8公里。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l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吉州窑遗址现有废窑24处,即窑岭、茅庵岭、牛牯岭、后背岭、窑门岭、官家塘岭、屋后岭、猪婆石岭、蒋家岭、七眼塘岭、松树岭、曹门岭、乱葬戈岭、尹家山岭、本觉寺岭、上蒋岭、讲经台岭、曾家岭、斜家岭、枫树岭、拓树岭、自家岭、天足岭、下瓦窑岭等。

吉州窑瓷器收藏交易指南
圈足:吉州茶盞的足圈非常不明显, 几乎与盞壁相平行, 修坯时沿平底的边缘切去一圈,形成一个浅的圈足。外足圈內收,如果把它扣放在桌面上用手抓住足圈很难將它提起。这是因为吉州窑坯体强度不大,不能手捏圈足浸釉,那样容易把圈足捏崩,为避免这个现象发生,就二次修坯。当把泥料手拉坯成型后,涼至半干就要用修坯刀进行修坯, 第一次修坯主要是修盞口和外壁, 並不修足, 在足圈上留有一块泥料作为蘸釉时的把手, 待盞蘸釉后再二次修坯, 將多余的把手修去,挖取足心,由于两次修足,足心往往难以完全重合,所以会经常出现足心偏离足圈的现象。现代采用吸坯器,不需要留手柄,所以足心不会偏离足圈。
浸釉:是将坯体浸入釉浆中,使之附着一层均匀釉的方法。釉层厚度由浸入釉浆中的时间长短和釉浆的浓度决定。古代徒手操作,往往要浸两道釉,第一道釉的釉层看上去很薄,通常称为护胎釉,对于大多数器物来说,内外釉多同时浸,一次完成,这需要掌握熟练的施釉技巧,手持碗底足把,碗口朝下迅速浸入釉浆后,要同时抖动手腕,将积压在碗内的气体排出,使内壁与外壁同时挂浆。仿制者没有掌握抖动技巧,内外壁不能同时挂浆,需要两次完成,先浸外壁,再刷内壁,造成碗口内口沿重复施釉,口沿内的釉层厚于碗心,这也是区别真伪的重要标准。而且仿品是一次施釉。
出水的吉州窑瓷片与出土的吉州窑瓷器(墓出)釉面有很大的区别,出水的瓷片,一般烧制温度高,釉面崭亮如新,迎光有起胶的感觉。而墓葬瓷器一般因为土沁、酸咬(南方土壤酸性),釉面灰蒙、色滞,如果湿水,釉光漆黑发亮,但水干又恢复朦朦的感觉,如同水中的卵石,在水中很漂亮清新,但出水后,上面有一层白碱一样的东西,擦之不去,仿品由于涂胶,湿水前后没有变化。
注意观察,可以发现有的吉州窑碗的碗心会鼓起一个小鼓包,这是由于在拉坯过程中用了刮子,未將刮子尖對正盞心留下的痕跡。使用刮子, 一可以避免在碗上留下指纹, 使其內壁光滑平整; 二起定型作用。这是吉州窑工匠制坯中的特有手法, 现在仿品也用刀具修出一個小鼓包,死板不丰满,与真品相比区别很大。
木叶的制作,一般是把树叶先进行腐蚀,留下仅存叶脉的网状叶片,然后蘸上白釉,甩去网眼中多余的釉,使各条叶脉都沾满白釉,网眼则不留任何釉料而通孔,贴于黑釉面上,吉州窑的白釉中氧化镁含量较高,可以使局部釉面变成绿斑。且吉州窑白釉的植物灰以麻灰为主。烧成后的叶纹中次脉与支叶脉产生各色的乳光。现在仿品配方保密,每人的制作方法不同,据毛晓沪老师说,他仿制的木叶盏的釉都是由两种釉烧成,底釉施普通黑釉,面釉是用桑木灰制作的,不需要添加任何辅料。
常见的木叶盏仿品,一是河南产品,它是坯体未干时, 将树叶上叶脉清晰突起的一面按压在器物表面, 使突起的叶脉深入坯体, 待坯体干燥后在其表面蘸涂黑釉釉药, 然后再將叶片揭去, 这样以来, 在压有叶脉纹的部位沒有黑釉釉药的, 再在上面涂上无色或顏色很淡的釉, 烧成后便有树叶纹的形状。它与真品的区别在于: 真品上的树叶纹一般微微高于黑釉釉面, 特別是主叶脉和叶柄部位较为明显,而仿品则略低于釉面,有明显的下凹感。且树叶纹的窑变没有真品那样生动、聚类。
常见的第二种树叶盏仿品,是将树叶先用碱液处理,除去叶肉只剩下网状叶脉, 再将网状叶脉覆盖于蘸过黑釉釉药的坯体表面, 再在其上噴涂另外一种顏色的釉药, 然后再把叶脉揭去即可入窑烧制。这样的仿品叶脉部位呈底釉的黑色, 叶肉部位为黃色或其它顏色。宋代真品与其相反, 叶脉部位多呈黃色, 而叶肉部位則接近底釉顏色。且仿品的叶脉没有凸起感,与真品上的树叶纹生动逼真, 叶片有破損和卷边現象相比,仿品的叶片規整呆板没有变化,也不存在破損和卷边現象。
还有一种木叶盏仿品,它是把蘸有氧化铁粉的树叶贴在黑釉碗的內壁,并使氧化粉粘附其上,用此方法烧出的树叶纹呈铁锈色,类似于磁州窑的铁绣花产品。以上几种是新烧产品,还有在老盏上用化学胶加颜料勾兑,描画在盏上,类似树叶,不细看,容易走眼。
按江西考古专家的发掘报告,吉州永和镇的24个窑口,有好几处都发现了木叶盏的残片,说明制作木叶盏的窑口不止一个。从它们的胎质,釉色可以看出,有的胎洁白细腻,釉色乌黑发亮,说明来自大窑口,有的胎浅灰白色,釉色是浅灰泛红,釉质不均匀,树叶的色彩不鲜艳,应该是小窑口。从碗的形制看,有两种,一种口径在15厘米左右,器形矮、阔似黑定,一种似半球形,一般在12厘米左右。树叶有菩提树叶、桑叶、无花果叶、葡萄叶等装饰。
吉州玳瑁盏是在施黑釉的碗上,再以另一种釉料滴上并连涂成形似玳瑁的几何形状,烧成后呈现淡黄色斑,整体如玳瑁黄、黑相间的色彩,非常艳丽、高雅。蛋黄釉为乳浊不透明,但有透光性。另一种比较差的玳瑁盏的黄釉斑处为黄色透明釉。若描绘的黄色斑纹较宽并连成略向下的宽条纹,形成如虎皮,则成为虎皮斑。
在洒斑玳瑁釉(或虎皮斑、鹧鸪斑等),的黄色釉上,用放大镜测光观察,可以看到黄斑的釉面起皱,如同水刚结冰状,有的会黄釉脱落,留出胎底,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一个带斑的吉州窑盏,其黄斑与黑釉一样紧致,没有任何剥釉痕迹,就要非常小心了。当然瓷片由于埋葬环境不同,会是一致如新,而完整的盏一般墓葬出土,不会一致。
一般吉州窑瓷器,如果没有做打蜡抹油处理,用手摸上去,非常毛糙刺手,如同摸老树皮的感觉,这是因为大部分吉州窑瓷器当时为了使釉面漂亮,温度偏低,当然烧成的强玻璃光的很少。这种釉光暗雅的瓷器在入土时,容易被土咬,所以釉的表面残缺不全,在放大镜下侧视可以看到。
吉州窑的鹧鸪斑盏是以乳白釉洒滴在黑釉上,形成直径约5~10毫米的白色斑点,其边沿毛糙,使整个碗成为黑底白斑的装饰,许多鹧鸪斑盏所施的黑釉很薄,乳白釉在烧成时与之反应,把该处的黑釉消耗尽,甚至有些白点看来似乎只有极薄的一层,表面粗糙,边缘毛糙。吉州窑还有一种鹧鸪斑盏,用乳白釉人工点斑,从碗底点到口沿附近,一圈圈的非常规矩,不同建窑的不规则装点。
吉州茶盏的釉层要薄于建盏, 且无高温流动现象, 下部无垂釉。其釉色也不及建盏青黑明亮, 多呈棕黑色或紫黑色, 仔细观察,有些盏的釉面上有许多色泽深浅不一的微小点状顆粒。吉州茶盏是蘸两道釉,在其外壁的下方可以看見一道深浅两种釉色的分界线, 上部釉层较厚处为两道釉, 呈棕黑色, 下部靠近足圈的地方釉层较薄, 是一道釉, 为棕黃色, 一般來說其釉层较均勻, 有時也会出現蘸釉时留下的流痕, 俗称“泪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吉州窑瓷器收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