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象牙雕刻技法完备,手法多样,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运用。 圆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为雕料,雕刻成立体的造型。这种表现手法要求雕刻者有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一般一些桌案摆件和人物类雕像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清代的圆雕人物,风格稍显繁琐,已比较注重衣褶的刻划,更增加质感。牙雕“持经观音”,手持经卷,闭目而坐,其形容仪范体现出观音菩萨的清净端庄、慈悲的道德风范。坐像虽小,但雕像特别注重衣饰的刻划、线条明显增多,刀法流畅但稍欠浑厚,与明代牙雕人物风格迥然不同。 浮雕,是在平板材上表面立体的层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显的前后层次关系和半立体效果。浮雕是一种应用范围较广的造型形式,有浅浮雕与高浮雕之分。浅浮雕是阳纹雕刻低于高浮雕而又高于薄地阳文雕刻法,属于平面雕刻,但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大多数的象牙雕刻都有运用此法。高浮雕,是介于圆雕和平面雕之间,属一种半立体的雕刻形式,具有较强的空间感。如牙雕渔樵图笔筒,用高浮雕法作山水、渔樵、牧童,画面呈立体形于平面之上,浮雕效果十分突出。 明清以来,竹刻艺术极其繁荣,竹刻技法被较多地运用于牙雕工艺,再加上部分名竹艺人加入牙雕工艺之中,更加丰富了牙雕工艺的技术。如竹刻的毛雕法被运用到牙雕工艺,认为明代象牙器物,如文具、酒筹等,画上雕刻文字,图画多用毛雕法。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岁寒三友”纹笔筒就是毛雕法雕竹、梅、兰、石,阴纹细刻如毫发,画面紧凑而不拥挤。又刻行楷七言诗一首:“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白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间”,充满着文人味。而“松荫策杖图”笔筒则仿竹雕铲地法,将花纹以外的刮去,使主纹微微高于平面然后在上面作雕饰,这种刻法被称为薄地阳文、“减底法”。这属于阳刻但又结合阴刻的技法完成。例如刻人物时,先以此法作出轮廓,再在轮廓面上以阳刻的手法刻出面目等。 早在元代时,象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透雕,在平板材料上按设计图样进行拉花镂刻,再结合浮雕手法进行雕刻,形成剔透玲珑之美。透雕成熟为镂雕的重现基定了基础。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象牙雕刻的技法及风格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