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鉴定文物的仪器,也没有人给古董做鉴定证书。古人收藏文物及交易,靠自己对文物的认知、良心和比对。如今,大概由于仿造过盛或欠缺诚信,人们在收藏文物时,总想有个书面质量保证。有的寄希望仪器的“检测报告”,有的听信“专家”的“判词”或以其名开出的“鉴定证书”。殊不知,至今尚没有一款能验出人在不同条件、情绪下作品的机器,也没有包罗万象的“文物专家”。何况,“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早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未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不得以本会委员身份执行文物鉴定任务;不得以本会委员名义开具鉴定证书。 从“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属性来看,不同类别的文物,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一张古字画,你可以物理、化学的方法分析纸张、颜料和墨色的年代,却无法测出作者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收藏爱好者选购文物,应首先研究其时代特征与来龙去脉,应该到文物单位找同类文物去比对,这一点比较重要。所谓利益驱使下商定、认定来的“鉴定”证书,充其量可作为参考,而不应以此作为决定收藏与否的依据。 求证论证鉴证、证证多余 掌眼走眼红眼、眼眼是利 过去,一些专门从事文物买卖的店铺,通常有识多见广的人作“掌眼”,专门把握物品的真伪,并根据物品的属性、成色、完整度等因素判定其价值。“掌眼”靠的是眼力,凭的是良心。如今,受利益的诱惑,道德、良心往往“走眼”。一些并不具有文物经营资质的公司为追求利润,像红眼的野狼,无时不在盯着“猎物”的钱袋。他们设下圈套,假借、或不惜盗用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的名义,经营文物鉴定业务。这些公司或机构号称无所不能,从红山文化到文革邮票,从青铜器到象牙,都能为你把脉。只要你给钱,就给你出证书。同时会利诱你参加境外拍卖。至于你拥有他们“鉴定证书”的“文物”是否能卖出去,并不是他们关注的,他们所要的只是谎称拍卖必须的“图录费”、保管费、服务费及鉴定费。当你按这些人的要求交够了他们设计的所有费用,其结果一定是漫长等待后的“流拍”。 收藏有文物的人,即使在地摊上以低价买来的“古董”,也希望“专家”给个肯定。幻想一夜暴富。类似心理,成就了一大批“帮助”你发财的“鉴定机构”。上网查看,“国”字头的有,“省”字头的有,“市”字头更是比比皆是。其中,贴着众多“专家”照片的有,帮你出具鉴定证书和代你境外拍卖的还有。其实,真正的文物本用不着鉴定证书验明正身。其本身承载的所有文化元素,就是最好的证明。 专家藏家行家、家家不同 专家一词,通常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是指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且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然而,所有文物,不仅涉及社会、考古、材料、物理、和化学,还涉及天文、地理、人文、艺术和史学。如此跨度之学科,如此广博之学问,非一个专家所能及的。目前,对于出土文物,主要是依靠考古学的地层学和类型学进行断代。对史前时期或者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物,还可以运用碳14、热释光、古地磁等现代科学手段测定年代。所有这些都属于现代科学鉴定年代的方法。如此,亦仅限年代的认定。倘若是后朝仿前朝,或是同朝仿品,此方法就不灵了,还必须结合其他学科探其究竟。 文物界的藏家和行家,具有掌握大量文物和实践经验的共性。有所不同的是,藏家不涉及大量文物交易,而行家则以文物买卖为职业。藏家大都是知识、艺术或专业型人才,通常善于学习,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自有藏品的研究,掌握相当广泛的文物知识。文物鉴赏需要大量实践与比对,仅足量藏品及收藏的财力而言,便是某科学者或专家所不及的。文物界的行家或许不是知识、艺术、专业型人才,或不会在一些领域中举夺冠。但是,他们勤于思考,行为谨慎,在没有十足把握下绝不轻易出手或表态。这是因为,从每件珍稀文物都价值连城来看,经营一个拥有大量文物的专业公司,稍有差池,便可能城池不保。正所谓:专家不如藏家,藏家不如行家。专家可以“走眼”,人们不会苛求一个人面面俱到或万无一失。藏家即使常“走眼”,也不影响其职业或声誉。而行家,作为专门从事文物交易的人或机构,就成为最后一道不能出错的门槛。 在行家眼里,真品、仿品或赝品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不仅有着显著区别的,更有着仿者无法做到方方面面。哪怕是一件同朝仿品,他们一样可以明辨是非。以行家的话来说,即使是同一位艺术家在同一时间的作品,或者同时创作了多件同类产品,也不会一模一样。至于后朝仿前朝或现代仿古代的艺术品,哪怕是古法炮制,对于天天过手和拥有大量藏品的行家来说,也绝不会让鱼目混珠。正所谓,世上没有两件相同的文物。了解一件文物,不仅要看同期同类品特征,还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人文。 大话假话套话、话中有话 求知认知真知、知知受益 鉴定文物的方法有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传统鉴定方法主要是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识和综合考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比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经过比对,找出鉴定物与参照物在材质、工艺等方面的异同,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鉴定结果。目前,仍为鉴别文物的主要手段。其方法看似简单,实为不易。其先决条件是拥有不同时期的文物代表作。目前,社会上一些没有文物资质的组织,为了达到挣钱的目的,往往不做任何功夫(比对),仅凭所谓经验或不知真假的头衔,就对成千上万种文物一一定性。 除了传统的比对法,用现代技术为文物鉴定的也随之兴起。遗憾的是,“碳14断代技术”对多不含碳的陶瓷、书画、玉器、青铜器不起作用。“元素测定法”适合陶瓷、青铜器、玉器、书画。不足之处是,所测试的样品十分有限。其数据库中储存的数据只可以作为判定赝品的证据,还不足以单独作为判定某件文物是真品的证据。“老化测定法”用于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不伤被测物体。不足之处是只适用于有釉的陶瓷,对其他收藏品无能为力。“电子扫描”和“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为书画作品的鉴定和防伪提供了方便。但是,“数码技术检测法”只适用于在世的画家。对古代书画作品和现代已故书画家作品,当然也可以进行资料储存,但无法通过数码检测法来鉴定其真伪(例如对提供的样品存疑)。 笔者认为,在尝试技术检测法的同时,更应重视传统比对法。科学技术检测同样是比对,参照的数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考古学和传统鉴定方法。文物有千万种,有些可以用科学检测方法进行,有些则很难用科学检测方法进行。有些需要科学与传统结合进行,有些文物甚至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科学检测的方法。 真伪与价值,是每个收藏爱好者最为关心的事。因此,从无知到求知,从求知到认知,本身就是培养真知灼见的过程,乐趣也尽在其中。 经过对该水墨绢本书法相关信息查阅大量资料,史料,从字体、书法运笔、人物生平、绢质等各方面考证,我个人认为这卷绢本书法作品极有可能是唐代书法家李怀琳本人的书法真迹。 对于李怀琳为何早唐代诗人李白半个世纪至一个世纪时间的人,为何会写后人的诗作为书法作品,我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古人张冠李戴,把这首《送友人入蜀》误编为是李白的诗,李白写的《蜀道难》及其它诗歌,大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可这首诗很写实; 二是这首《送友人入蜀》诗词本身就是李怀琳的或其他诗人的诗词,李怀琳只是有感而写到这个绢本上送给友人,因为李怀琳当时就是待诏文林馆; 三是后人落李怀琳的款写的这书法作品; 四是在书法字体用笔等各方面,单个字分析,相似度最高的就是唐代当时的名人书法,特别是隋朝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智永禅师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主要成就是学习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并发扬光大。根据唐代有关文献记载,李怀琳“工书,善草、隶(真),师法二王而自成一家”。 五是从绢质看,织法粗糙陈旧自然泛黄,颜色为黄褐色,和中国几家物馆所拥有的唐代书画作品的图片对照,有几张在成色上极为相似。 以下是对本绢书法的考证的六个方面: 一、本首诗解说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清高宗御定《唐宋诗醇》卷一推崇这首诗为“五律正宗”。 二、李怀琳简介 李怀琳(公元7世纪)[唐]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唐太宗时(627—649)历待诏文林馆。工书,善草、隶(真),师法二王而自成一家。善于临写,好为伪迹。唐窦臮《述书赋》云:“爰有怀琳,厥迹疏壮。假他人姓字,作自己之形状。高风甚少,俗态尤多。吠声之辈,或浸诡余波。”窦蒙《述书赋注》云:“李怀琳,洛阳人,国初时好为伪迹,其《大急就》称王书,及《七贤书》假云薛道衡作叙,及《竹林叙事》并卫夫人,咄咄逼人。《嵇康绝交书》并其伪迹也。”明汤垕《书鉴》云:“怀琳仿晋嵇康《绝交书》,筋肉丰壮,位置典古,云行流水,浑然无迹,品格悠然而高超,高出怀琳所作《卫夫人》《七贤》等帖上。盖叔夜(嵇康)书康世尚存,怀琳得以仿之,宜其高于自作。”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李怀琳《绝交书》,草法出于大令而未得其笔。”又称鲜于枢行、草学怀琳。传世墨迹有《嵇康绝交书》。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李怀琳,洛阳人,国初时好为伪迹。其《大急就》称王书,及七贤书假云薛道衡作叙,及竹林叙事,并卫夫人‘咄咄逼人’,嵇康《绝交书》,并怀琳之伪迹也。”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相传为李怀琳仿作,共159行,1209字,现藏日本。 三、对该书法字体的考证 经过网上逐一查询书法字典, 第一句:见说蚕丛路。该文中,“见”字、“说”二字和隋朝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写法和笔法最为相似,“蚕”字和明书法家唐寅《落花诗卷》极为相似。“丛”字和明唐寅的《花落诗册》中的从的写法笔法相似。 第二句:崎岖不易行。“崎岖”二字在书法字典上收录的没有一个相似,几乎完全不同。“不”字由于是常见字,收录到书法字典的很多,不过起笔和落笔最神似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易”字和隋朝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写法几乎完全一致,也可以认为是智永禅师的字临摹出来。“行”字和隋朝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写法几乎完全一致,也和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临摹一样。 第三句:山从人面起。“山”字由于是高频字,书法字典里出现的频率高,不过最神似的还是唐代和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更相似。“从”字和隋朝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写法几乎完全一致。“人”字是高频字,写法简单,从书法字典里无法考证。“面”字和隋朝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写法形态神太几乎完全一致。“起”字隋朝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写法形态神太几乎完全一致,和高度临摹一样。 第四句:云傍马头生。“云”字是高频字,仔细对照,和《集王羲之圣教序》、明朝文徵明《行书自作书卷》相似。“傍”字在书法字典里面没查到收录的。 “马”字和晚唐诗人杜牧的《张好好诗卷》相似;“头”字是个高频字,唐宋元明书法家的作品里都相似。“生”字和唐代书法家李邕《云麾将军碑》极为相似; 第五句:芳树笼秦栈。“芳”字是高频字,不过从笔韵笔法上看,最相似的还是唐《晋祠铭》和晋王羲之的《洛神赋》中的字体相似。“树”字是高频字,从书法字典里收录的字里看,字体结构上笔法上看,和唐寅的《花落诗册》、隋朝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颜真卿《多宝塔碑》、唐朝孙过庭的《书谱》相似;“笼”字和《晋祠铭》里的字相似;“秦”字是个高频字,在书法字典里有几种不同的写法,不过该字的笔法和神韵和隋朝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和颜真卿的想法较相似;“栈”字在书法字典里没查询到相似写法和笔法的字; 第六句:春流绕蜀城。“春”字是常用字,大体写法都相似,不过最相似的还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的《集王羲之圣教序》里的是最接近的;“流”字,在书法字典中所收录的字中,没有和这个字写法和神韵相似的;“绕”字。在对比书法在线字典上收录的字体,和和唐寅的《花落诗册》里的有点相似;“蜀”字在书法在线字典里只收录了2个,没法对比;“城”字没有很相似的,只有唐寅的《花落诗册》、和的《集王羲之圣教序》在笔法神韵上相似; 第七句:升沉应已定。“升”字在书法在线字典所收录的字中没有很相似的;“沉”字字在书法在线字典所收录的字中没有很相似的字;“应”字在书法在线字典里只收录了很多,在运笔上和字型结构上,和王羲之和范成大的相似。;“已”字由于结构简单,大多数写法差别不大;“定”字和隋朝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苏轼的《洞庭中山二赋诗》很相似; 第八句:不必问君平 。 “不”字是个高频字,字体结构简单,大多都很相似;“必”字和唐代孙过庭的笔法相似;“问”字在写法和结构上和《集王羲之圣教序》相似;“君”字结构简单,是个高频字,在书法字典上,没有完全相似的笔法结构的想法。‘“平”字结构简单,是个高频字,在书法字典上,没有完全相似的笔法结构的写法。 四、对该绢书法丝织品的考证 唐代丝织品考古发现数量较多,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地区。自从陕西扶风的法门寺发现的唐代皇室用丝绸用品、甘肃敦煌藏经洞的数量巨大的丝织品、新疆的若羌、和田、盐湖、拜城、巴楚、喀什、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墓区等、青海都兰吐蕃墓、塔吉克的穆格山城堡等地区均有唐代丝织品的发现。现存中国各地的博物馆的唐代丝织艺术品主要有: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为唐代画家周昉绘做,绢本设色(手卷),重彩,纵46厘米,横18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的唐代画家孙位的《高逸图》,纵45.2厘米,横 168.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唐 阎立本 职贡图卷,绢本,设色,61.5x191.5公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步辇图》卷,唐,阎立本作,绢本,设色,纵38.5cm,横129cm;《京畿瑞雪图》纨扇,传为唐人作品,绢本,设色,纵42.7cm,横45.2cm;《九成避暑图》页,传为唐人作品,绢本,设色,纵28.5cm,横31.6cm。本幅无款识;《宫苑图》卷,传为唐人作品,绢本,设色,纵23.9cm,横77.2cm;《挥扇仕女图》卷,传为唐周昉绘,绢本,设色,纵33.7cm,横204.8cm;《宫苑图》轴,唐(传),绢本,设色,纵162.5cm,横83.7cm;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199.6cm,右175cm,横上82cm,下53.7cm。吐鲁番遗画;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222.5cm,右231cm,横上115cm,下94cm;《龙舟竞渡图》页,唐,李昭道绘,绢本,设色,纵28.5cm,横29.7cm等,众多作品均为唐代绢本或被认为是唐代绢本是书画作品。该书法所用的绢为黄褐色,绢丝较粗,局部有粘连,绢丝老化古朴。 五、本首诗的由来考证 李白诗集最早是由李阳冰编辑整理的《草堂集》十卷。李白临终前,有草稿万卷,托付李阳冰做序。但经过安史之乱,李白的著述大部分散失,李阳冰编定他的诗文为《草堂集》共10卷。到了宋代,宜黄乐史又辑得李白的逸诗遗文为《别集》,合为30 卷。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由于成书仓促,所以对于唐代晚期史事的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的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对本诗的来源,大多引用《全唐诗》。《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 共计900卷,目录12卷。而《全唐诗》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靡遗。清代乾隆年间钱塘人王绮辑注《李太白全集》36卷,收李白诗近千首,文60余篇,是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备的注本。《唐音统签》一书对唐诗的源流与变革、体制的形成、风格流派的异同、作家的高下以及有关的知人论世材料,都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对常用词汇的注释和考订,唐诗别集、总集、金石着录、唐诗评论的综合目录,也都分门类地作了交代;所引明人诗话,亦有为今日不易得见者,因而又具有文献价值。此外,书中各家诗人小传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除新旧《唐书》外,还引用了杂史、笔记、地志、诗话及各家别集的材料,并加以考订。又采辑了许多诗人的遗闻逸事,附入小注,其中引用的材料大都注明出处,有时还注明编纂时所援用的版本。这些,对唐诗研究都是有用的。 六、李白生平考证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渴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前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从各方面的资料看,到目前为止,对李白的出生地还有多种的说法,有较大的争议,一直没确切的证据证明李白的出生地。 诚 https://www.pf369.cn/zixun-707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古玩收藏千万别把“鉴定证书”当回事!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