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份来自葵园大地的视觉报告,用旷日持久的绘画点亮了“葵”身上“一代人的精神” 布面油画《长空艳》(局部) 布面油画《沧浪园》 雕塑《共生会否可能》 许江,1955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1989年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3年夏,在土耳其许江邂逅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葵林,由此开始了对于“葵”的创作。 在一次画展上,一位学生问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对作品的评价。许江说:“你不要把这张画太当一张画来画,你要把它当一条路来走。一张画画得好或者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能够持续地画下去。如果你把它当成一条路,你就会十张二十张地画,自己就会不断地打开,一定有一种人在里面。” 今天,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东方葵Ⅱ——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许江艺术大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并将持续到2016年2月28日。此次展览是许江近十二年创作生涯的集中展示,共展出“葵园”主题的大型油画作品六十余幅、系列水彩作品百余幅,以及一系列大型雕塑作品。 许江昨天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览现场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说:“这次展览最明显的就是蓦然回首12年画葵。这12年画葵使我突然警觉,12年是一个生肖的轮回,是一代人的结点。12年前跟我一起到土耳其的人都已经成熟了。如果说葵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亲身经历,我希望这样一个旷日持久的描绘和表现应该进入所有人的生活,去点亮它可能有的记忆。” 本次展览依照中国艺术传统中特有的观物方式,分为四个主题板块:“俯仰-共生”、“重屏-东方葵”、“层览-葵平线”以及“综观-百塑百葵”。这四个板块以雕塑、油画、水彩等艺术形式,突显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美学特质。其中,“俯仰”是指展览序厅中訇然耸立着的雕塑葵群,它们如同暗夜中的流火,奔涌、升腾,凝聚而为一代人激越的精神塑像,展现出“俯仰一世”的人生兴怀和历史感慨。“重屏”部分则以十四道大型画屏展示了许江最新创作的油画巨制《东方葵》系列,呈现出层峦叠嶂、黄钟大吕般的恢宏气度。“层览”以阵列般的油画长卷向中国画的手卷传统致敬,展现出一个辽远而隽永的横轴视界。第四部分“综观”中则展出了凝重奇崛的铸铜雕塑《一花万果》以及百余件纷纭群化的水彩作品,探讨东方美学中“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观象之道。 此外,本次展览还呈献了一个题为“此在即诗”的文献展,梳理出艺术家12年来所经历的葵园发生现场和展示现场,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许江创作中的十个关键词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许江带着他一贯激越慷慨的谈话风格,讲述了自己12年前在土耳其小亚细亚高原与“葵”的不期而遇: “2003年8月的一天,在小亚细亚高原,我蓦然遭遇一片夕阳下的老葵。那葵钢浇铜铸一般,与大地浑然一体。它们正朝向同一个地方,太阳从它们身后缓缓落下。我仿佛看到一群老兵,也看到我们自身,那曾经向阳花开的一代人。那一瞬间,我所有的关于向阳花的经验——那时代的群体命运和现实的风雨沧桑,那交叠我心并在记忆中蒸煮了几十个年头的经验——被怦然激活。我看到了将一代人的生命历史性地活化而为的存在。我不仅看到了葵,而且看到了葵的荒原表情,看到了一个季节和站在季节边上的自己, 从此开启了我的葵园绘画。每次创作,我都仿佛回到那里,回到那个夕阳西下、大地苍茫的‘众神的黄昏’。那个时刻是我葵园记忆的起点,也是我后来无数葵园意象的家园。” 此后,许江陆续遭遇了生命中五个愀然于心的葵园现场,并从这些发生现场中反复自我开启,进行描绘:从小亚细亚高原的“远望当归”,到内蒙古雪原的“沧桑如醉”,从象山葵园的“重生之炼”到阿尔泰荒原的“群葵即人”,再到嘉兴南北湖的“此在即诗”。在这段持续十二年的生命远旅中,许江“从远方回到本土,从俯瞰的天空回到沧桑大地,再回到群葵的家园。” 许江的葵与世人见面,始于9年前。2006年,许江携《葵园十二景》首度晋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题为“远望”的个展。近十年来,许江的“葵”系列, 先后在北京、广州、上海、台北、美国华盛顿、德国德累斯顿等地区的重要机构展览。2014年,“葵园”系列以“东方葵”为题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受到广泛关注。这一次,许江携其最新作品、带着东方葵的“发生现场”来到上海中华艺术宫,这是葵园系列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总结性展示,同时也是一份来自葵园大地的视觉报告。 许江自况画农,不仅因为当他站在葵海中写生时,俯身取景、作画的样子有如一介农夫,而且因他12年来抛开其他意象而单单执着于“葵”,也像一位在精神上守护葵园的农民。在日夜相伴中,人葵逐渐合一,心手日渐浑然一体。“绘画很有趣的是,当你跟它沟通到一定的时候,你会被唤醒。每天能够完全激活的时候,你就要相信(自己的绘画)。这个道理如同火中取栗。”许江说。 对话 “要一唱三叹,叹到你心里去” 东方早报:这次上海展览的内容与形态,与过去多次“葵园”系列相比,有相同的部分,也有许多新增的部分,你个人认为新的看点有哪些? 许江:这次展览最明显的就是“蓦然回首,画葵已是12年”。这12年画葵使我突然警觉,12年是一个生肖的轮回,是一代人的结点,12年前与我一起到土耳其的同行者都已经成熟了,12年前看葵的孩子可能现在都已经长大成人,所以我讲这个刻度是大家共同的。所以,这次展览,我想把主要着力点放在跟大众的沟通,放在跨年代的沟通。如果说葵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亲身经历,那我希望这样一个旷日持久的描绘和表现应该让它进入生活,去点亮它可能有的记忆。 十二年来,我到过无数个葵园,归结起来有五个葵园。这十二年,是令人心愀的一段持续生命长跑,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回应。这次会搞一个葵园故事会,每个人心中都活着一片葵园,不同的葵园,或者不同的植物,请大家把跟这个植物的对话谈出来,我觉得这样可能使大家会关注身边的东西。 木心的诗被谱成一首很流行的歌叫做《从前慢》,这是一种怀旧,因为从前慢,这个慢中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从一封信到另一封信,从一种牵挂到另外一种牵挂,大家都变得很快乐。可是现在,由于高科技,人们的交流节奏太快。在如此快的情况下,我们到底讲了什么,我们到底看了什么?你以为你都看到了,其实你没有。曾经有一张很有名的照片,所有的人都在看一个远方,只有一个老太太靠在那里没有拿起手机,后面几十个人全部拿手机拍,它的题目叫做《只有一个人看见》,其他人都忙着摄取,没有注意观看,这让我有很多感触。 东方早报:也就是真正的观看,或者说是“本色”的眼睛看。 许江:对,本色的眼睛看,甚至用自己的心灵与被看的东西交汇。当下,视觉艺术、绘画还能做什么?我觉得绘画就是让大家专心看,而且这个专心看是有一种“肉身之感”的。这个肉身之感很重要,我们如何画一个杯子或者雕塑一个杯子,我们是花手上的力气去做的。手这个东西很有趣的,人类的大拇指被分离出来,而动物没有,因此它们很难去抓东西、捏东西,最重要的是我们“把握”物品,手的动作到了高级程度的时候,就会心手合一,这个手和心成全了我们。 我曾经看一个助手,他拉胚拉得很好,他都不用看的,他拉胚就是用心去感受,这个很美,令我感动,这种就是生命的感觉,跟手指的划动是不一样的。我们讲古往今来的大思维大在哪里?一提笔已经把我们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凝在里面了。今天的绘画就是要把这个东西带给我们,让人始终去迎接一个新的时代,你以为这个时代一按键就看到了,或许一按你是看到了,你也可能什么都没有看到,那个(手的)分量已经在消失,这是我们绘画的使命,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讲的葵的意思。 东方早报:葵园系列今年是第12年,今后还准备继续画这个题材吗,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一系列的意义与价值? 许江:原则上说,其实我们是身不由己。五片葵园不是我事先想好的,是不由分说地而来。我觉得精神的东西是有一种延续。我们讲生活,什么是生活,生活不是我们讲的那个对象,其实它是生的活的气息。这个气息如何被打开?你或许进入过无数个葵园,你可能从来没有被打开过,这个生的活的气息如果被打开,这才是生活的本分,为此,你要旷日持久地去塑造。另外一个重要的,就是通过这几年的梳理,我一直讲葵里面有一代人的精神性,其实就是有一种人民性,人民这个主题悄然地被联系上了,葵代表的是经历沧桑却有脊梁、有骨气、有担当、有怀抱的人。我的葵看起来是个人的经验,也是一代人的精神呈现。 东方早报:这次的展览,我们看到早期水彩画、葵园十二景,以及油画和巨幅作品、雕塑、文献展等,从展览形式架构上而言也很独到,这些都是分开做出来的吗? 许江:其实都是身不由己地做出来,但是现在放在一起,是跟他们商量策划出来的。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大量的文献展和装置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视觉图像不仅仅在墙上,它到空间里去了。绘画如何占据空间,这很难,我在回应这个问题。我们像面对一张张阅览桌一样(看画),就像站在高处俯卧群山,这样就把墙上的画给解放出来,变成空间里面的了,是这种更好的交流。 东方早报:你身兼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职务,怎么平衡学校管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之前你曾说“创作难免委屈了家人”? 许江:这个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我的治理学校的工作跟绘画的关系。治理学校是我的事业,但是绘画是我的生命。我应该说为学校花了很多心思,我治理学校的文本可以出10本书,每天早上起来,我会为今天要讲什么话写几张,很少有人这样。我今天跟你们讲的话,可能之前已经写了无数次。还有一个,我给200多位老师写过展览前言。这对于我是一个考验,我是要为他们画像的。所以,我治理这个学校是花了很多心血,但是我自己还是更希望成为一个画家,一个好的画家。从2006年到今年,8年,我几乎每年办一个大的画展,出一本画册。 东方早报:每一次展览后,你认为你的绘画会产生一些变化吗? 许江:有。我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向自己的展览学习。上一次“东方葵”展览完了以后,那天我就想回工作室画画,我看到了自己的毛病在哪里,觉得还不够。你总是在画室里面看和在展厅里面看,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很多作品,它被挂在那里的时候,看起来很精美,其实在画室里面就已经画过头了。所以如何向自己的展览学习很重要,也很有趣。向社会学习,向葵园大地学习,向自己学习,并且超越自己。 东方早报:这次展览, 是葵园系列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总结性展示。你考虑过葵园这一物象之后如何再去表达的问题吗? 许江:我觉得很有趣的就是,所有的诗和音乐最奥妙的就是重复。就好像这次展览策划引用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实际上,全篇,只有六个字(加点)发生变化,它的共鸣在哪里?共鸣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就是你刚才讲的音乐中的合奏,因为这个合奏出来的时候,大家自然理解了。 从“苗”到“穗”再到“实”,“实”就是果实了。这个唱歌的人,他在土地上行走,看着粮食作物,内心从飘摇到醉意,最后成为心中“如噎”的人。我画了12年葵画,还在葵园大地上慢慢行走,这是什么人,我也经常问这是什么人。 东方早报:在创作葵园的12年中,你是不是会有意无意地去忽视别的物象,或者说葵一个物象已经足够承载内心的表达? 许江:对,我们今天其实已经看到太多的东西了,怎么把这个更多凝到一个地方,如何令所见与我们的生命发生关系。所以我希望把大家召唤到葵园来,在这个平台上融合,然后看看它能不能将融合起来的势能转换成我们生命的感受,再将这个生命的感受转化成(绘画)语言,这两个转化是很难的。把外部势能转化为个人经验,把个人经验变为(绘画)语言,这两方面的转变很重要,很多人做不到,或者做了第一个,第二个迈不过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要有一个长久的塑造,所以我们的诗歌才要不断迷离,好比“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唱三叹,叹到你心里去。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许江:画一张画要把它当条路来走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