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脸钱上通常刻有铭文,如“紊”、“咒”“哭”等 “天珠”寓意为美好、威德、财富 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记者伍蹈/文 韦巍/图 民间藏品丰富多样,其中不乏稀有藏品。这些珍品不仅让藏友们见到平时鲜为人知的“宝贝”,也让藏友们了解到一段文化历史背景。藏友们表示,收藏之趣正在此。 神秘的藏传“天珠” 说起彭先生收藏的这几枚“天珠”,还有一段故事。1951年的时候,西藏物资资源非常紧缺,人们的生活用品多数依靠外界带入。对于藏民来说,缝衣针较为稀少,两枚缝衣针便可换回一枚“天珠”。彭先生的朋友正巧在西藏工作,他便将所有的缝衣针都换成了“天珠”带回家乡。 偶然一天,彭先生与这位朋友饮茶闲谈,有缘一见“天珠”,甚是喜欢。朋友看见彭先生这么中意,便赠送几枚“天珠”给他,彭先生收藏至今。 彭先生收藏的“天珠”,小的只有半截拇指长,光照透明,上面的“眼”清晰可见,用于佩戴装饰;大的有手臂长短,不透光,乳白色,用于祭祀。据彭先生的朋友说,天珠在换回来之前,都被供奉在佛寺当中。 天珠的传说不胜枚举,皆被赋予神秘色彩。有西藏先民认为,老天珠是神创造的超自然之物,是自然生成的或天降下来的。流传这么一个古老神话:古代,天珠是神仙佩戴的装饰物,每当珠子破损或稍有损坏,神仙就把他们抛撒下人间,变成生物的化石,如天珠、鹦鹉螺、三叶虫等,寓意为美好、威德、财富。 “天珠又称天眼珠,主要产地在喜马拉雅区域,是一种稀有宝石。”柳州艺术品鉴赏学会会长罗安鹄介绍说,天珠为九眼石页岩,含有玉质及玛瑙玉髓等成分,是藏密七宝之一,史书记载为“九眼天珠”。 “公认的老天珠,需要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由于自然产生的天珠产量稀少,如今多数天珠是以特殊染料浸泡后烧制而成的人造工艺品。”罗说,天珠多为佩戴装饰之物,彭先生收藏的手臂大小的天珠,型、色皆不对,虽然是解放初期的老物件,与天珠本有的形态大相径庭,是臆造出来的,但是用于日常把玩也未尝不可。 天珠身上不同的“眼”数,所代表的寓意也不一样。有人认为,“眼”数越多,越为珍贵,最高的天珠有九个“眼”。因为老天珠过于量少珍贵,后人以类似的矿源仿照制作。天珠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论品相高低。 玉带板多为赝品 谢先生带来的一条由多块玉板拼接起来的腰带,是他从古玩市场淘来的。他并不知道藏品的名称,只是感觉藏品的样子很好看。 专家介绍,这条腰带叫玉带板,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专家提醒各位藏友,购买玉带板的时候要谨慎,特别是完整无缺的玉带板存世量非常少,且因为玉带板多为古时候达官贵人使用,做工材料昂贵且精细,留存至今的玉带板价格不菲。现在出现的这类玉带板多为玉石粉压制而成,几乎没有真品。 据记载,在中国古代,最早在腰带上以玉为装饰品的,出现在北周时期。最初只是在腰带的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后来发展到在腰带上镶缀一圈片状玉块。玉块的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和桃形,有素面的,也有表面雕刻图案,以显示主人的高贵身份。 玉带板一直沿用至明代,到了清代才废除玉带制度。玉带板又称为带跨,从13块到26块不等,材质、数量依据官品的等级不同,有着严格的规定。在明代,玉带板仅限于皇帝、藩王和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使用。 谢先生收藏的玉带板色泽通体一色没有变化,品相完好没有破损,也没有雕功的痕迹,虽然光照下透明,却看不见玉特有的玉花结构。专家嗟叹,这类物品造假实在是太明显了。 贝钱与“鬼脸”钱 一位专门从桂林赶来参加活动的藏家,带来了他收藏多年的稀有钱币:贝钱和“鬼脸”钱。 看这一枚贝钱,形仿天然海贝。在原始社会晚期,人们的物品流通交易量大大增加,天然的贝壳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交易需求,所以便出现人工仿制的骨贝、蚌贝、铜贝。“而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以其金属的特有价值,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取代了天然贝币。”柳州艺术品鉴赏学会秘书长李广生介绍说。 “鬼脸”钱则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制造和使用的仿贝货币铜贝的总称。乍一看,“鬼脸”钱“有鼻子、有眼、有嘴巴”,很像人的脸,加之其又黑又丑的缘故,所以被称之为“鬼脸”钱,“鬼脸”钱上通常刻有铭文,如“紊”、“咒”、“哭”等,铭文像蚂蚁的形状多足,又像人的鼻子,所以当时人们又叫它“蚁鼻”钱。 “‘鬼脸’钱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均有大批出土,流通甚广,是战国中晚期楚地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专家介绍,随后,各诸侯国慢慢都制作出本国专有的钱币,如铲形金属布币、刀币、方孔圆钱等。 而楚铜贝(“鬼脸”钱、“蚁鼻”钱)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是有文字的最早的金属货币,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https://www.pf369.cn/zixun-5817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鲜为人知的民间藏品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