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璋圆壶学名:错金银重络壶(现藏于南博);年龄:2000岁左右;籍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王宫。藏南京博物院,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最高水准的文物,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盱眙南窑庄窖藏的三件国家级文物之一,是唯一一件能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能体现泥范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现存青铜器,堪称国之瑰宝。。 陈璋圆壶高34厘米,最大腹径22厘米,在先秦青铜器中只能算是“小个子”,但却集先秦青铜工艺之大成,镂空、错金银、铸接、焊接、篆刻、微雕等工艺皆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陈璋圆壶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壶身玲珑剔透的镂空纹饰,一朵朵梅花繁茂盛开,蜷曲起伏的蟠龙穿行在花丛中,梅花共计96行576朵,蟠龙共有96条。镂空纹饰上还有一圈横幅箍,相间装饰着4只伏兽和4个兽面衔环。伏兽似俯冲的猛虎,张口瞪眼,遍体饰错金银方格纹,色彩斑斓;衔环兽萌态可人,头部镶嵌绿松石,环上的错金纹细如发丝,状若流云。圆壶的内胆悬空,最厚处1.2毫米,最薄处仅有0.8毫米,堪称薄如蝉冀,然而工匠们还要在如此薄的胎体上开凿空槽并嵌入金银,其技艺可谓巧夺天工。 工艺:使用了先秦时代所有的金属铸造工艺和装饰技术,包括浑铸、分铸、铸接、小银错、玉石镶嵌等,由壶身、装饰套和圈足底座三部分套装连接而成,直至今天仍难以复制。该壶壶口内沿的11字篆体铭文标明了此壶的序数是第25壶,名叫“重金络壶”。 身世:颠沛流离,见证历史的战乱与兴衰,先后由燕至齐,再至楚,此后下落不明。1982年初在盱眙南窑庄清理河淤时被发现;骨肉离散,其兄弟壶“陈璋方壶”于晚清流落海外,现孤独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圆壶出土时因铭文笔划只有头发三分之一粗细,且已锈蚀,难以辨识,后对比美国的方壶,才确定这两兄弟的身世。 谜团:出土时,腹内有25块郢爰、马蹄金和金饼,壶口盖有金兽,其中金兽重9公斤,是国内发现的最重金器,其中一块郢爰(楚国金币)上印有54个方印,为已知最大楚币。陈璋圆壶、金兽和郢爰都是珍宝,众多贵重文物在什么情形下被什么人一起埋入地下,是一个千古之谜。 背景:齐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齐兵伐燕,齐将陈璋攻下燕都,得到该圆壶,壶圈足的铭文写着陈璋得壶的过程,因此又称“陈璋圆壶”。 2300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制作出如此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南博文物保护研究所万琍所长用高科技手段对陈璋圆壶进行了“体检”。金相分析表明,圆壶共分为21个成分各不相同的部件,柔韧的部件铅、锡含量高而铜含量低,坚硬的部件则反之,显然陈璋圆壶并非一次烧铸而成;长达15个小时、多达340层切片图像的大功率CT使铜壶内部结构一览无余,连接部位的结构表明各部件并非焊接,而是铸接而成;3D扫描使铜壶表面纤毫毕现,那些腐蚀、熔化、纹饰等细节中隐藏着铸造工艺的蛛丝马迹。然而因为工序繁多、工艺复杂,陈璋壶的具体制作过程仍然是一个待解的谜。 粗犷而华丽,雄浑而灵动,用流淌的高温青铜汁液铸造出纤毫毕现的精美纹路,再用金银宝石加以装饰,陈璋圆壶是足以傲视人类青铜工艺史的巅峰之作,它的前世今生到底是怎样的传奇?铜壶上圈足外缘的29字,记载了一场战争,当时齐国趁燕国内乱无心应战,仅用50多天就攻入燕国国都,并掠得陈璋圆壶等燕王室重器。铭文中提到的陈璋,正是齐国的领兵大将。燕国继位的燕昭王励精图治,30年后联合秦、楚、赵、魏、韩五国联合攻打齐国,仅用半年时间就占领齐国包括国都临淄的70余城,专家们普遍认为,陈璋圆壶很可能再度作为战利品而离开齐国。 无独有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藏有一只青铜方壶,上面的记功铭文与陈璋圆壶竟然一字不差,但是它们又是如何聚首又分离的?又曾在什么人的手中把玩、辗转?2000多年后,那些问鼎逐鹿、合纵连横的历史,伏尸千里、流血飘橹的战争早已烟消云散,但文物的故事惹人遐想,却难寻答案。 https://www.pf369.cn/zixun-57525.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陈璋圆壶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