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石执权杖人像 前古典时期(公元前2500~公元前1年),奥尔梅加文化,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藏 中国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玉人,距今5500年左右,故宫博物院藏 徐琳 考察世界古代人类文化,使用玉器的地区和族群主要有东亚的华人、中美洲地区的古印第安人以及新西兰一带的毛利人,他们不同程度地创造了自己的玉文化,形成环太平洋著名的三大玉文化板块。 在这三大板块中,对中国玉文化研究的学者颇多,但对于其他两个玉文化板块关注的不多,目前主要有焦天龙先生对新西兰及玛雅玉器的研究(焦天龙:《新西兰考古学与毛利人的古玉文化》,杨伯达主编:《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四编》,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页1138-1148。《论玛雅玉器的功能——考古出土环境研究》,邓聪主编:《东亚玉器II》,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页411-418。《环太平洋地区的古代玉器文化比较研究——以玛雅和新西兰地区为例》,见杨晶、蒋卫东执行主编:《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还有黄翠梅、叶贵玉女士的研究,她们根据世界闪玉矿(Nephrite)与辉玉矿(Jadeite)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是地球板块运动最剧烈的火环带这样大的地理环境,将真正形成玉文化的地区集中在环太平洋的三个区域:东亚、中美洲和南太平洋岛屿。并按玉器出现的时代顺序排列:最早的是东亚闪玉文化圈(ca.6200B.C.——现在),其次是中美洲辉玉文化圈(ca.1200B.C.——A.D.1521),最后是毛利人居住的纽澳一带和南太平洋岛屿的南太平洋闪玉文化圈(ca.A.D.1200——现在)。并认为后两个玉文化圈,无论从自然条件、人种起源的DNA证据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基因(包括玉器造型、仪式性功能以及审美倾向)观察,它们最终极可能都始于一源,即东亚玉文化圈,启动东亚和世界玉文化引擎的是中国(黄翠梅、叶贵玉:《从玉石到玉器——环太平洋地区玉文化之起源与传布》,页20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著:《玉文化论丛4——红山文化专号》,众志美术出版社,2011年6月)。 2012年是中墨两国建交四十周年,为此,北京故宫 博物院和墨西哥国家考古与历史局(INAH)联合举办《山川菁英——中国与墨西哥玉石文明展》大型玉器展览,故宫博物院从三万余件玉器藏品中遴选出100件(套),时代上跨越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约八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内涵涉及玉文化的各个方面;墨方则从全国多个博物馆所藏的玉石器中遴选出100件(套),穿越了中美洲三千多年的时空,包括著名的奥尔梅加文化、玛雅文化及阿兹特克文化玉石器。展览先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举办,八月移师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 这是世界上两个玉文化板块之间的第一次文化碰撞与对话,文化意义十分巨大。笔者在筹展的过程中,曾考察墨西哥当地的玉文化情况,感悟颇多。故在此将笔者所闻所见所悟的中美洲古代玉文化与中国古代的玉文化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美洲玉文化出现及兴盛的时间比中国晚,但部分玉器的造型与使用功能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玉器的礼仪功能是两地玉文化的核心。 中美洲的玉文化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奥尔梅加文化(Culture Olmec,2000B.C.- A.D.300)、玛雅文化(Culture Maya,1500B.C.- A.D.1500)以及阿兹特克文化(Culture Aztec,A.D.1200-1521)(现墨西哥的学术界常将阿兹特克文化称为墨西加文化(cultureMexica),笔者在此文中还沿用阿兹特克文化一说)。奥尔梅加文化可以说是中美洲文明的始祖,其玉器发展的兴盛期在1200-800B.C.,相当于中国的商代晚期(殷墟时期)至西周晚期,此期的玉雕作品主要有玉雕人首、人像以及斧钺造型的玉礼仪工具等,类似的玉雕作品,中国新石期时代即已出现,比奥尔梅加文化要早约2000年以上。而中美洲著名的玛雅文化,持续时间较长,主要分为前古典期(1500B.C.-A.D.250)、古典期(A.D.250-900)、后古典期(A.D.900-1500)三个时期,其中玉器开始制作于前古典期的中期,兴盛时期主要在古典期,相当于中国的西周至唐这一阶段。其许多玉人像的造型和奥尔梅加文化相似,也有类似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造型。阿兹特克文化又称墨西加文化(Culture Mexica),起始年代较晚,又在西班牙殖民侵略下消亡,文化中心就在墨西哥城,所以墨西哥目前还保存了相当多的阿兹特克文化遗迹,玉器兴盛的时间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南宋晚期至明代中期。 虽然中国和中美洲两个玉器文明的出现及使用有早晚之别,但玉器的礼仪功能是两地玉器文明中最为相似的部分。玉器是否具有礼仪性,也是我们判断一个使用玉器的族群是否发展出玉文化的主要依据。 玉作为通神或者祭祀祖先的重要载体,在两个文明中的各种礼仪场合广泛使用。虽然中国人认为玉是山川之精英,古印第安人认为玉石是上天之石,但两者都认为玉与神灵、健康以及美好的事物相关,把玉石当做人类与神灵世界沟通的媒介,在其精神领域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些非同一般的特征也使玉器成为等级身份及权力、权威的象征。 在中国远古时期,人们已经能够明确将玉和石进行区别,以玉制成的各种生产工具及武器虽然从造型上仿一些有实用功能的石器,如斧、凿等,但玉质品大多没有实用功能,而是一种军事和政治权力的象征。而在中美洲,人们并不对玉与石进行严格区分,虽然部分以翡翠及绿色石头制成的工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但是许多玉斧上刻划有神像,成为一种具有礼仪性的物品,这一点同中国早期的玉质工具功能非常相似。 2.两个文明的丧葬用玉体系十分相似。 所谓丧葬用玉,是指为死者入葬专门制作的玉器,不同于死者生前所用的玉器。中国丧葬玉器发展到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用玉制度并达到高峰,如玉衣、玉窍塞、玉唅、玉握以及丧葬用璧的使用等。人们认为使用它们可以使尸身不朽、灵魂不灭。 而在中美洲的古文化中,为逝者专门雕琢的小神像常常陪葬在墓中。人们认为,死亡只是从一个生命到另一个生命的转换过程。绿石珠是死者最常用的陪葬物品之一,它常常放于被葬者口中,被认为能够帮助逝者前往另一个生命。这一点与中国汉代在死者口中放置玉蝉唅的作用是一致的。另外,墨西哥湾的奥尔梅加文化最早出现了丧葬用面具,有的面具眼睛和嘴巴留有空隙以便死者在另一个生命里呼吸。后来,中美洲的其它文化也将这类面具用于丧葬仪式中的逝者。这类面具的作用与中国西周时期开始出现的玉覆面相似。 3.在两个文明中,无论是人体佩戴还是器物装饰用玉,其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多的是一种礼仪及等级制度的表现。 高等级贵族大量佩戴玉器,通过玉,显示其等级身份以及与普通民众不一样的权力。在中国,玉是贵族所追求的一种品德的象征,孔子最早在《礼记·聘义》中,将玉归结为: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德性,比之于君子,从而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反之也成为约束君子德行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中美洲的玉器文明中,虽然没有在理论上对玉的功能进行系统的总结,但是通过壁画及各种雕塑人物所佩戴的装饰玉器,也表达了等级及权威的一种观念。 4.在陈设用玉方面,两地有着较大差别。 早在先秦以前,中国就已出现了日常及陈设用玉,但因原材料的限制,器型均不是很大。汉以后,随着西域的开通,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日常陈设用玉渐大渐多,明清时期,各种器物雕件及玉质器皿尤为丰富,乾隆皇帝对玉器的喜爱,更使玉质陈设器成为宫中各个宫殿中主要的陈设用器。 相比之下,在中美洲,由于玉石价值的高昂且原材料稀少,它们被最大限度地用于制作祭祀器物或者为逝者所用的珍贵物品,中美洲玉器中的陈设用器并不发达,而在日常用玉中也仅限于少部分的玉质工具。 5.中国古代玉文化概念中的玉,主要指闪石玉,而在中美洲,玉的概念十分宽泛,并非纯粹的辉玉文化,而是对绿色石头的崇拜。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这五德也是春秋时期孔子讲玉“十一德”的简化,从而最终明确在古人眼里“真玉”的含义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一曰“石之美”,二曰“有五德”,缺一不可,故《说文》中有六十多个从玉的字,但定义却有“美玉、玉也、石之似玉者、石之次玉者、石之美者”之分。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人真正玉的含义逐渐锁定在地矿学中的透闪石玉上,英文名为nephrite,以和田玉为代表。而将蛇纹石、长石、叶蜡石、石英岩之类的矿物,称为“珉”。孔子之时,就有“贵玉贱珉”的思想。另外,中国人对于水晶、玛瑙、绿松石等似玉的美石,在古代文献中均有特定的称呼,除上面所述的名称外,还有如“水精”、“水玉”、“赤玉”、“碧靛”等,虽有贯之“玉”的后缀,但并不将其与真玉混淆。中国清代开始流行的翡翠属辉石玉矿物,并非国产,而是从缅甸输入,在清代中后期,成为达官贵人追捧的对象,但多将其归入珍宝一类,且赋予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实则并非中国传统玉文化的载体。 中国的闪石玉颜色多样,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等等,史前时期,多崇尚绿色的玉。对绿色的崇拜,也是世界上其它两个玉文化板块的共性。只是在中国,汉以后,逐渐推崇白玉,尤以和田玉中的羊脂玉为最佳。 而中美洲古文化中玉的概念,更多的是社会文化角度的广义的“玉”,主要指各种绿色的石头,如著名的奥尔梅加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虽然都有辉煌的玉文化,但是玉的概念十分宽泛,包含了多种玉料,如翡翠(辉石玉)、蛇纹石等,还未见闪石玉。中美洲重要的辉石玉翡翠出产于危地马拉蒙塔瓜河谷。 墨西哥大庙博物馆(Museo del Templo Mayor)的绿石头专家Melgar先生给笔者展示了各种玉料的标本,告诉笔者,中美洲被称为玉(Jadite)的古代玉料种类达20余种之多,在其展示的标本中,就有辉石玉、蛇纹石、纳长岩等。笔者在考察墨西哥的博物馆后,发现中美洲古印第安人在玉料选择上基本属于绿石头崇拜,因为人们看到玉石清新的颜色就会联想到绿色、生生不息、玉米、植物以及其生长轮回,认为它们与水、肥沃以及丰饶有着宗教上的联系。所以他们对一切绿颜色的石头都非常感兴趣,普通大块的绿石头,如蛇纹石之类的多雕琢成大型的石雕,而较为难得珍贵的辉石玉(翡翠)则多制成小件的精美饰品、玉珠或嵌于面具上。 这和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将玉与石区分出来,并在各个重要的文化区域内,都形成了以闪石玉为主流的玉器品种,到了商周以后,逐渐形成了以闪石玉为真正玉文化载体的状况有着相当大的不同。 笔者没有对中美洲用玉进行过全面考察,所以不敢妄说辉石玉在中美洲古玉文明中占有的比例,但笔者所看到的中美洲三个文化中被称之为玉的制品,许多并非是真正的辉石玉(Jadite),当然,这还需要更多的地矿部门的检测。所以,笔者认为将中美洲称之为辉玉文化圈有待商榷,需进一步检测证明。 这里有一点值得关注,在地位较高的部落酋长大墓中,出土的色彩艳丽的辉石玉会多些,这是否也显示了一定的等级?只是这种在玉料上的等级分别并不像中国古老玉文化那样,有着较为明显及严格规定的用玉制度。 6.在治玉工艺上,虽然中美洲古老玉文化与中国玉文化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中国的治玉工艺,是随着工具的进步而进步的,经历了石质工具、青铜工具和铁质工具阶段,同时发明了治玉最重要的工具——砣机,钻孔工艺亦十分发达。但笔者考察墨西哥的古老治玉工艺时,发现其最发达的是石质工具的使用和钻孔技术的应用,其金属工具的使用似乎并没有出现,这可能与中美洲古文化在1521年消亡前还处于铜石并用阶段,金属工具并未普及有关。 另外,其治玉技术似乎没有完全从治石技术中真正分离出来,许多治玉方式还保留着治石技术的传统。在墨西哥,目前还保留着制作石器及石工具的传统,虽然制作出来的产品已经变成了旅游纪念品。笔者在墨西哥城郊外的一处制作手工艺品的工场内,还可以看到工人徒手打制石器的场景,这些石器大多是用当地十分多见的黑曜石制作而成,采取的是中国史前北方常见的细石器制作方法,打制法与剥制法。工人们非常熟练,一会功夫就能打制出一个石斧或石矛出来。在古文化时期,打制下来的尖状器可作为钻孔或刻划线条的工具使用,石叶则可以制作成石刀,它们均可以做为治玉工具使用。中美洲古老玉文化中,这些石质工具的使用似乎是十分普遍的事情。 钻孔技术和中国一样使用较为广泛,在大庙博物馆,绿石头专家Melgar 先生给笔者演示了玛雅人及阿兹特克人治玉工艺中的钻孔技术,使用的钻具及技术原理和中国钻孔技术是一致的,在对一些硬玉料的钻孔过程中,也会使用解玉沙,加沙加水同时使用。古老的印第安玉文化中钻孔技术似乎随处可见,如大量用于玉珠上的钻孔,而且不仅大量使用实心桯钻,也发明了管钻技术,所用可能也是竹管、骨管一类的物质。 但是,中美洲并没有出现如中国一般的治玉砣机, Melgar 先生告诉笔者,目前没有发现砣的痕迹,而古老的玛雅文献中似乎也不见砣的记载。这一点,从中美洲的玉器中也能找到证明。 考察墨西哥出土的玉器,在三个玉文化中,真正精工细琢的玉器并不多,小件的辉石玉虽然雕琢的较多,但细看线条还是较为粗糙,不似中国金属砣具已经能够制作出细腻流畅的线条。笔者所见一些玉器上细的阴刻线更像是石工具的刻划和反复推磨而来。另外许多硬的辉玉即使是用来制作较高等级的面具,多是切割成玉片镶嵌在面具模型上的,施有细密精湛工艺纹饰的器物不是很多,例如目前发现随葬玉器最丰富的墓葬,是位于铭刻神庙(Palenque)下的Pacal大帝的墓葬(Sofia Martinez del Campo Lanz:《Rostros de LaDivinidad——Los Mosaicos Mayas de piedra Verde》,InstitutoNacional de Antropologia e Historia ,2010.page 227),Pacal大帝脸上所戴的面具就是由大小不等的各种形状的翡翠片拼镶而成,颈部、肩部、手上所戴的翡翠珠、管、戒指均只要钻孔、磨圆就行,没有雕琢纹饰。 而要进行玉器切割,在中美洲,使用普通的石质工具就能进行片切割,镂雕工艺也只要进行切割对磨或钻孔技术即可实现。当然,解玉砂的使用在两个玉器文明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玉器制作的最后打磨、抛光工序,二者也有着十分相似的处理过程。 综上所述,中美洲虽然形成了当地辉煌的玉文化,但似乎没有如中国般形成“器”的文化,这主要指玉器在雕琢技巧上的高度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工具的革新进步没有跟上,金属工具没有广泛使用,治玉和治石工艺没有完全分化出来,治玉工艺相对原始,基本还停留在中国玉文化的新石器阶段,只是中美洲玉雕工艺也包括了切割、成型、钻孔、粗略刻划纹饰、镂空、打磨和抛光等主要治玉工序。并且在打磨与抛光的实践中,从实物看,古老的印第安人已经掌握的相当出色。 中国与墨西哥分处太平洋两岸,虽然相隔遥远,但对玉石的喜爱与崇拜及两地均有发达的玉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不仅如此,有迹象表明,在对世界的认知上,两地文化之间在很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两地先民可能早在远古时代就进行过交流。张光直先生曾在1980年提出过“中国——玛雅连续体”的概念,指出玛雅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是因为两地拥有共同的祖先文化(Chang,K.C. 1986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南京大学的范毓周教授于2008年也在其《殷人东渡美洲新证— 从甲骨文东传墨西哥看商代文化对新大陆的影响》一文中,以墨西哥考古遗址中发现玉圭上所刻的甲骨文为实证,认为中国的商代遗民曾到过墨西哥,对当地的奥尔梅加文化产生过影响(《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6卷,海洋出版社,2008年)。 学者们对中国与中美洲古老文化的研究,也说明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也证明了两地在玉文化方面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文化背景和渊源关系的。本文只是做了一些粗浅的玉文化比较,相信在进一步的考察研究下,会有更多的发现。 https://www.pf369.cn/zixun-55619.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中国与中美洲玉文化初步比较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