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工笔画的发展已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在新的审美观念下,众多当代工笔画家在现代工笔画领域进行着多样性的追求与探索,打破了传统表现样式和程式化的束缚,不断注入新的理念,逐渐形成了新的面貌。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自幼受到家学影响,一直坚持绘画创作的丁鼎,一路在寻索自身艺术语汇倾泻的出口。或许从她的小诗“欢喜依偎是渴望的姿势/素心相对是久远的宗旨”中,观者可以窥见她逐渐明晰的艺术表达。 美术文化周刊:你如何理解绘画在你生活中的意义? 丁鼎:2007年至2011年,我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工作的时候,有机会得以接触多位民间传统手工艺人。记得有一年,我们到青海考察,我有机会和唐卡制作师傅们一起绘制唐卡,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繁复细密的唐卡,其实和中国传统的工笔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于艺术家个人的绘画的是,唐卡大多是集体完成的创作,创作者在这其中赋予了这些图案某种特定的象征,而这些有着虔诚信仰的手艺人也通过唐卡这一艺术形式找到了他们情有所托的重要依靠。这一经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收获了不同于以往的,从技艺的层面去理解绘画的视角。 所以,我认为不管是民间美术,还是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艺术都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诉说通道。它不是暂时的,而是一种可以伴随终身的表达形式。我的创作是我从小收获到的一种语言,是情感表达的宝贵形式,而绘画也一定会是我一生的表达。 美术文化周刊:可以看到你的工笔画作品呈现出兼工带写的面貌,请通过近期的作品,谈谈你如何理解工笔画的写意性? 丁鼎:对于“工笔的写意性”提法我很赞同。欣赏中国画,主要是欣赏它的意境美,而艺术家的创作,也是在有意无意中进行造境的活动。在我的创作中,具体是通过对线条的表达来显现这种“工笔的写意性”的。 中国画线描好似音乐体系中的“清唱”,这个比方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线描画的单纯和功力,平淡明朗,没有色渲染,没有彩映衬,那一根根线可以直白地看出手上的功夫是否到位,分明的线条是否有气韵、有节奏、有对比、有形、有意。在我看来,工笔和写意是并行贯穿中国美术史的。我并不将工笔限定在细笔的样式,也不把写意仅仅看作类似泼墨的率意挥洒。事实上,我更愿意通过工笔的手段表达写意的风味,也借过粗笔率真的视觉营造精细的感觉,这由画面情感的需要所决定。 我最近创造的“鸟巢”系列也是从这些方面实践的。鸟儿对归巢的渴望就像人类对家的向往,鸟儿编织窝巢就是人们建筑家园,建设家庭。编织和建设需要耐力和坚持,将冗杂梳理,将烦乱顺平,一颗坚定的心,织成一个好看实用的巢,造就一个有爱的家。巢意味着自由但不会没有方向,意味着飞翔也要有歇脚的驿站。巢里有责任、期盼、归属和温暖。我想表现的是鸟儿的生活世界,笔下婉转勾勒的是我和它一样的执着,常常作画,想象自己是那只小小鸟,守着自己的窝巢,正在编织属于自己的小小梦想。所以我觉得,工笔和写意是不能分开的,也是分不开的,它们属于一个系统。 美术文化周刊:大概10年前,当代艺术界提出了“新工笔”的概念,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在这个“新”的概念之下,你认为工笔画如何创新? 丁鼎:当下的很多对工笔、新工笔的概念的解读,从视觉到审美上,很多都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还有一些艺术家挪用了油画的视觉元素。我的创作主要取自于宋代的花鸟画,在形式上,我也创作了很多册页、扇面。所以,从宽泛的概念来讲,或许我属于新工笔的范畴,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的绘画还是从传统中吸收的更多。 而谈到创新,是每位学画者都必须努力追求探索的,或者说不得不面对的。技法上的创新、材料的创新、题材的创新都要摸索。我很认同国画家刘国松的观点,他说画室就是艺术家的实验室,创作既要自信,同时还要不断的否定自己、改变自己。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尝试,既不沉迷于一种固定的画风,也不要限定于一个题材,或山水或花鸟,或人物或风景,都可以尝试。 https://www.pf369.cn/zixun-2630.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丁鼎:绘画将是我一生的表达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