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跃年 文/图 古玩鉴定交易网资讯:张华父(1898-1984),一作华甫,原名文骅。扬州人。著名书画家、古文学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扬州市第五届政协委员。扬州冶春后社的重要成员刘介春在《扬州艺坛点将录》中用诗的形式褒誉了当时活跃在扬州艺坛的108位各界名流,其中对张华父的评价是这样的:“忆昔拈毫摹鲁鼎,只今掉舌吐新词。登堂万圣高呼后,不以书名重一时。”比较确切地描述了张华父先生的时状。 清光绪二十四年,张华父出生在扬州琼花观街的一个普通家庭。幼年时的张华父,聪慧过人,勤学好问。然几年后,因家贫而辍学。张华父17岁时,他的三叔张楚贞见其乃可造之才,收其学医。张楚贞是扬州城里一位较有名望的中医,且善书法。在三叔的悉心指导下,张华父仅在三四个月后,就能执中锋之笔写得有模有样。三叔见之大悦,从此便让张华父一边学医一边学书法。因家贫无力购纸,故自制“字砖”(用大块细质方砖磨平后,浇米汤数次,使其吸水缓慢即可)练习。张华父一边行医,一边习书和研究文字学。无论寒暑,晨起习字,白天坐诊,闲空读书。同时,为提高艺术修养,博览史学、经文、诗词及各种典籍,尤其在文字学方面做了潜心研究。 文字学在西汉时期称为“小学”。张华父治学严谨。作篆书时,张华父反对无中生有,随意拼接,生搬硬造。注意自己所书的每一个字都“字字合规范,字字有来历”,从不苟且下笔。 每幅作品完成后,总要仔细审视,若发现某一笔不对,则撕掉重写。对墨色、印章、印泥也十分考究,从不草率。 张华父二十八岁时的一幅书法作品引起了扬州书法大家陈含光的注意,并因此将张华父收为弟子。先生对张华父相当器重、十分赏识,曾对友人说“(在篆书上)继我而起者,乃华父也。”从此,张华父弃医从教,一直跟随和受业于陈含光先生。在小学研究上投入很大,精心研讨清代各篆书大家的艺术风格和治学方法,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笔者在现存的一份资料中看到有这样的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王柏龄的倡导下,由扬州著名文人蒋泰华等人创办扬州国学专科学校……聘请扬州著名学者陈含光任文选教授、陈赐卿任古文教授、张华父任书法教授。”由此可见,张华父的书法成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张华父的篆书继承其师陈含光,书体偏长,结体严谨,呈上紧下松的趋势,有清丽之趣。每幅作品以均衡美为基调,质感丰满,笔力遒劲,线条圆浑深沉,在章法布局上也十分考究。古代书论中有句话叫做“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张华父先生深解其中滋味,通常在篇末用隶书落款,使得整幅作品又平添了古雅的氛围。 1936年秋,张华父以数百幅作品在南京举办个人书展,轰动一时。1975年底国务院秘书长齐燕铭,也深研篆书,偶见先生作品后赞赏不已,夜写篆书相赠。上世纪80年代赵朴初、启功先生来扬时,特与先生相晤长谈。1979年江苏美术馆收藏了张华父的《唐人诗》及《满江红和郭沫若》两幅小篆作品。同年,鉴真大师坐像回国巡展,张华父又应邀为纪念碑题写碑额。1980年,篆书条幅《隋堤柳》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这件作品通篇婉转流畅,充分体现了他的书风。 张华父一生静静地写篆,那种不急不躁的风度是需要涵养的。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张华父赋闲在家,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研习小学,立志只与古人争高低,不与今人论短长。多年来,对古代文字的源流变迁做了细致的探讨,写出了不少的著作。另外,张华父还兼研扬州地方史志,撰写了许多有关扬州的掌故文章。而浸满张华父心血的《广陵说故》一书的手稿至今仍在其家中静待,未能付梓。他题在个园抱山楼的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也留在许多到个园游玩的中外人士的记忆里。 张华父还擅长书写扇面,尤精于用钟鼎文书写隔景扇面。在近年的拍卖市场上也能看到张华父书写的扇面,例如在2014年香港横滨国际秋季拍卖会就看到一把由扬州画家陈康候画《文姬归汉》,张华父临写《毛公鼎》的成扇出现在拍卖会上。 https://www.pf369.cn/zixun-141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书法家张华父:不以书名重一时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