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 相明石瓢壶;成交价: RMB 27,025,000;尺寸:高8cm;长18;容积600ml;拍卖公司: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5-12-04。 1948年,宜兴紫砂亦如时局一般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铁画轩”,我们不能不提到,这个在民国紫砂史上有名的陶器店铺,在顾景舟的人生脉络中,是个不可或缺的驿站。当时,他常常往返于上海与宜兴之间,铁画轩是必到的落脚、会友、中转之地。想那“铁画轩”里,谈笑鸿儒,往来雅杰,梅兰芳、盖叫天、周信芳、赵丹、沈尹默等艺界名流时有造访。至于吴湖帆、江寒汀、唐云、来楚生们,更是这里的熟客老友。真正吸引他们的,除了这里的艺术氛围,还有那些可玩可用的紫砂壶。 在“铁画轩”老板戴相明的穿针引线下,顾大师一个个拜访了沪上书画名家,先后与来楚生、江寒汀、唐云、吴湖帆等书画金石大家品茗谈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顾老曾对我说:“拜访那些书画大家,我每次都是心存敬畏的,我是以谒见之心敬仰他们,又从他们的谈吐中吸取艺术营养。”到现在我们可以明白顾老的心情,一个年仅三十四岁的紫砂艺人,在旧中国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与当时已领衔沪上,名满全国的海派书画大师同坐一席,互相交流,他是心有忐忑的。 在相互的交流之中,这些书画和篆刻艺术大家,非常欣赏顾老壶艺的精到,但看到用的印章不是一流篆刻家所为,觉得与壶艺不相称。篆刻大家来楚生首先表示要为顾老刻一套壶上钤用的印章。吴湖帆的入室弟子任书博年龄略比顾老少长三四岁,篆刻在书画界已崭露头角,也明确表态。而赵叔孺的入室弟子,篆刻得二驽老人秘传的王仁甫,秘不先声。在高朋满座的吴湖帆家中,众多艺术家建议将“顾景洲”的名字改为“顾景舟”,寓意为艺海一舟。顾老当即欣然同意,表示在紫砂艺苑风雨飘摇之中,自己愿为搏击风浪的一叶小舟。翌日,王仁辅首先把“顾景舟”“景舟制陶”“景舟”一套印交到了戴相明手中。此后,又有“景舟制壶”“景舟手制”“景舟”“宜兴人”等名家印章辗转交到顾老手里。从此,名壶配佳印,让顾老更是褶褶生辉。 对这些艺术家的青睐和关爱之情,当时这位还靠做壶吃饭养家的手艺人,满心感慨,心存感激。决定为吴湖帆、江寒汀、唐云、戴相明等赠送自己做的紫砂壶,并统统盖上新冶的“顾景舟”印章,以示紫砂艺海中的一叶小舟要起帆远航了。他与戴相明先生一起商量,这些壶必须有较大的画面可供书画,同时根据当时的烧成条件,为了防止烧坏,壶坯一共做了六把,请吴湖帆先生书画。他精心构思,用了近二个月时间抟埴了六把“石瓢壶”。 这六把壶坯,戴相明先生如若珍宝般小心呵护,随着一批紫砂成品用船从宜兴运到了上海,亲自送到了吴湖帆先生家中。吴老先生根据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爱竹,崇尚竹的气节精神,在壶的正面均画了潇洒疏落、飘逸俊秀的竹枝竹叶,吴湖帆这把壶则由江寒汀画了梅花。在壶的反而根据不同的对象题写了不同的诗句。吴湖帆自己的为:“细嚼梅花雪乳香,寒汀兄为余画茶壶,倩题。”江寒汀先生这把为:“寒生绿罇上,影入翠屏中。寒汀兄属,吴倩并题。”唐云先生这把为:“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药成兄属,吴倩并题。”戴相明先生这把为:“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相明兄属,吴倩并题。”顾景舟先生自留这把为“但为清风动,乃知子猷心。景舟先生,吴倩并题。” 吴湖帆、江寒汀饱墨执笔悬腕在五把壶坯上各题诗句,四把壶上各画形态相异之竹枝。陶艺一绝,书画一绝,篆刻一绝,珠联璧合,完美至极。紫砂史上刚柔并济的五把石瓢壶于此留名。 壶坯后来又是戴相明先生如至宝搬运回宜兴,吴湖帆和他自己的两把,顾大师亲自操刀 ,另外四把则由顾老的表弟谈尧坤先生凝神镌刻。 除去顾景舟自留的一件始终没有曝光,另外的四件都露面,花落各处,都是紫砂界非常重要的藏家,想来日后露面应该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本次拍卖非常荣幸的是征集到曾属于戴相明先生的这一件石瓢,“铁画轩”在顾景舟的人生脉络中,是个不可或缺的驿站,顾与戴两家更是三代之交,在很多顾景舟的作品与资料中,顾景舟始终以“相明我兄”相称,然而戴相明不仅是兄弟情,更是顾景舟非常重要的客人,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经铁画轩而辗转出去。 而这五把石瓢的佳话,没有戴先生的搭桥张罗,实在难以促成这一雅集,顾景舟对戴相明的情谊,可以从这把壶的印款中看出,这也是在顾景舟从艺多年的生涯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 这枚印款一直以为在文革期间遗失了,八十年代又一次戴佐民先生到丁蜀镇拜访顾景舟,顾老拿出这枚印,交给戴佐民说:这是你父亲的东西,带回去吧。对于这段奇缘也算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据戴相明后人戴佐民回忆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后来的文献中提到顾景舟和吴湖帆合作的那批壶,一律称为五把。而在他父亲戴相明的记叙里,一直坚称有6把。此说何来?戴佐民无不遗憾的说,还有一把进窑以后烧坏了。亦有另一种说法,称当时有一件烧成有气泡,后顾景舟转赠给宜兴一位重要的友人,问起顾老也没有正面回答。然而这最后一件作品倒成了一个难解的迷,可以确定的是,当时合作的石瓢是一共有6把没错的。 石瓢是从石铫演变而来的,“铫”这个字念diao,是古人用来烧开水、煮东西的炊具。根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古人煮茶的用具原是以青铜或生铁制成的鍑(音读:fu,或作釜)。到了宋代釜演变成铫,大文豪苏轼(1037-1101)的好友周穜(北宋熙宁至元佑年间人)曾送他一把石铫壶,也就是由“釜”改良而成的,有流有柄的砂陶煮茶器。苏轼得到此一石铫壶之后,曾作了一首诗《次韶周穜惠石铫》给周穜,以表达感谢之意: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薑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石瓢壶的诞生,陈曼生(1768-1822)、瞿子冶(1780-1849)两人可说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十八世纪末,陈曼生、杨彭年(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与郭频迦(1767-1831)等人汲古创新,融合了金石书画与壶艺,重新设计定式,引领文人壶风潮的“曼生壶”,影响后世深远。其中,唐云先生旧藏的“清杨彭年制江听香茗石铫壶”,这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共同改造、创新的石铫壶,其上刻铭:“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至此,紫砂铫取石铫之形、意而成壶,但已不具有原来烹煮开水的功能,而是作为沏茶、泡茶之用了。 瞿子冶(1780-1849),名应绍,初号月壶,后改瞿甫,字子冶,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上海人。善鉴别金石文字、收藏古器物,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鉴古,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最善画竹。“子冶石瓢”是他的代表作,子冶石瓢壶身成锥形,桥钮低平,壶盖较小,扁而薄,为曼生之后文人壶代表。 顾景舟年轻时创作的矮石瓢和子冶石瓢即是受到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创作大石瓢时,顾景舟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改变:壶底与壶口的大小被改变了,身筒不再是削直的椎体,而是用手工拍打的功夫,使这一段圆锥略略饱满、圆浑;壶腹,则呈现微妙的弧线。相应地,壶嘴、鋬与壶身筒衔接处,琢塑出大的弧度,既好像壶体自然生成,又配合了壶身筒的圆浑,壶嘴和鋬做到了胥出自然,同时又舒展有力。 艺术上的领悟与自觉,看似不经意的挥发,其实是潜移默化的积累,壶盖上的桥纽与平盖衔接,也如同壶嘴和鋬的处理。各个角度琢塑和缓的弧度到盖面,又用心地与盖纽和壶身的圆锥体相呼应,连壶纽形成的内空间,也与壶体造型相映成趣,从壶底到桥纽,成为立体而圆满、完整的造型。 https://pf369.cn/jingpin-7542.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 相明石瓢壶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