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是位全能的画家,诗、书、画、印以及在绘画理论上都是成绩显着。诗作取法唐人,清润可爱。书从隶入,尤工小楷,有晋人风度,结体稍扁,起笔收笔时带有隶书的“蚕头燕尾”和波磔感,具有高简古朴的风貌,在元人书法中成就较高。善山水,初学董源,后法荆、关,秀逸疏淡,画法疏简,以淡泊取胜。善用侧锋乾笔皴擦,独创“折带皴”,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野村茅舍,景物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亦善画墨竹,笔法挺拔,疏朗有致,天真幽淡,一变古法。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胸中逸气”,云“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有很大影响,享誉极高。明代江南人以有无云林遗墨而分雅俗,以至一纸千金,赝鼎纷出,真迹难求。其画风气格,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 倪瓒早年作品章法平整,结构严谨,山石用披麻皴,有较多的董、巨遗法,并以青绿重色敷染,与现存作品截然不同,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后来,开始出现远山,结构开始萧远,笔法简逸,披麻皴与折带皴并用。50岁以后,在构图上已突出地具备个人风格。六十以后的山水画,往往参以董、巨、荆、关法,披麻、折带法互用。特别是倪瓒晚年在太湖之滨隐居了二十年之后,对太湖的体察极为深刻,在构图上已突出地具备了成熟的个性特点。他以天真幽淡为宗,墨色虚实相间,真实地把太湖的风景特色加以集中概括,创造了一种前人罕见的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以淡胜浓,意境萧散简远的构图新形式。画面往往由近树、中水、远山组成,构成三段式构图,或称“一江两岸式”构图。近景有平坡,上面有杂树数枝,茅亭或茅屋一两座;中景是一片空白,以虚写实,表现一片湖水;远景是低矮的土坡或峦头,上面又是一片空白,表现天空。中右方往往以小楷长题,连接上下景物,使画面具有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 《晓山图》为水墨纸本,作于至正乙巳(1365),充分展现了倪瓒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画卷描绘江南景象:远山近树,湖水澄明,清寒空寂,淡泊宁静。其构图用的是颇具倪氏特色的“三段式”:上段为远景,山峦起伏平缓地迤逦展开,恰如陶潜采菊东篱时悠然所见之“南山”,给人悠然闲静之感;中段为中景,以虚为实,计白当黑,却恍惚若见渺阔平静的湖面,似有若无,虽不着点墨,却尽显秋水之真趣;下段为近景,坡丘上高树数棵,参差错落,茅屋孤立,枯寒静默。画的左上方以小楷长题识:“晓来山外白烟生,遥见群峰一半青。老眼欲看变灭故,寄穿岩壑到丘亭。至正乙巳秋八月下浣,东海云林倪瓒。”此诗连接上下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达到诗、书、画的完美结合。整个画面不见飞鸟、帆影和人迹,一片空旷孤寂之境,颇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韵味。 明王世贞《艺苑贞言》里说:“元镇极简雅,似嫩而苍。宋人易摹,元人难摹; 元人犹可学,独元镇不可学也。”可见,他用笔与众不同,自成一派,又很难模仿。倪瓒晚年,笔墨日趋苍秀。他历来被视为元末“高士”的代表,袁华《倪云林同集》诗云:“云林遁世士,诗酒日陶情;洒墨写虫篆,放歌挥兕觥。”顾正谊亦在《题云林先生》中说:“元镇高洁士,世外托幽襟。弃捐千金产,独抱五湖心。笑傲烟霞际,逍遥松桂阴。峨峨青閟阁,古鼎灿成林。床头荀歇尺,窗下孙登琴……画竹写逸气,泠然冠今古……” (故影) 题识:晓来山外白烟生,遥见群峰一半青。老眼欲看变来灭故,寄穿岩壑至丘亭。至正乙巳秋八月下澣,东海云林倪瓒。 https://pf369.cn/jingpin-494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元 倪瓒《晓山图》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