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魏梁充釿百当寽桥裆布,通长53.8 mm,重19.8g。釿布,战国早中期魏国所铸,形制特点为:平首,方肩或圆肩,双足以弧裆相连,看去若桥拱,故称“桥足布”,因钱文多有记重单位“釿”字,故又称“釿布”,有“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种。 釿布系从空首步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平肩(或圆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釿布的外形:其特征为体形较大,平首、平肩或圆肩、圆裆、方足,或有郭或无郭。因两足间袴裆呈拱桥状,所以又称为桥足布。这种平首布钱一般分为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制。以“安邑”布为例,最长者为“安邑二釿”布钱,通长6.5厘米,足宽4.0-4.3厘米,重25-29克;最小者为“安邑半釿”,通长4.4厘米,足宽3.1厘米,重约7克左右。“安邑二釿”、“安邑一釿”有的背铸“安”字。“安邑”系魏国的早期都城,“釿”为币制单位,故知其为魏币。 釿布面文、常见的有“安邑二釿”、“ 安邑一釿”、“安邑半釿”、“訚易二釿”、“ 訚易一釿”、“ 訚易半釿”、“阴晋半釿”、“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恒釿”、“ 虞一釿”、“虞半釿”、“虞氏半釿”等等30余种,多系梁布。 对于“釿”字涵义,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斤、铲同制,同财货,曾充作一般等价物,发展成为货币后,斤(釿)逐渐演变为重量单位;另一种说法认为“釿”为农具,后演变成货币,并被借用作货币名称。 桥裆布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铸于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布币的一种。肤一釿桥裆布是魏国铸造。记重单位多标为“釿”,一釿约今15克,相当秦制一两。 大型二釿布通长约6.5厘米,重28克左右;中型一釿布通长约5.5厘米,重14克左右;小型半釿布通长4厘米,重6克左右。 https://pf369.cn/jingpin-1598.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相关知识: 道光通宝 光绪元宝图片及价格 嘉庆通宝 顺治通宝 古钱币价格 |
关于战国魏梁充釿百当寽桥裆布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