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久住我心 于 2019-3-15 16:25 编辑
如果你认为抽象、前卫、迷幻这些具有未来感的形容词历来就和传统艺术格格不入时,历史总会给予你重重的一击,谁曾想我们有种漆器会能让你眼前一亮,打破固有印象,让人沉迷它的纹样之中。这些变化多端、虚无缥缈的纹理不得不让人赞叹古人对于美的创造力。 这是一种在传统漆器中不太一样的另类,和传统审美中常用的对称、具象的纹样不同,它的纹理乍一看似乎匀称,却充满着变化,漫无定律。这种变幻莫测的纹理成就了它与其他漆器最大的不同,这些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美感造就出来的就是犀皮漆器。 犀皮漆器在各地称呼不大一样,北方俗称为 “虎皮漆”,南方则俗称“菠萝漆”。其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徽州的菠萝漆工艺了。南宋时代开始,徽州地区的匠人们就运用当地产的生漆拌入绿松石、丹砂、珊瑚、朱砂等有色矿物混合制成菠萝漆,用以制作砚盒、笔筒、花瓶、扇柄等器物,风靡一时。 “犀皮”又写作“西皮”或“犀毗”,这里所谓的“犀皮”并不是犀牛皮,而是特指古代漆器制作中的一种装饰工艺。它先将不同颜色的漆料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漆料干燥后再经打磨,从而产生出色泽亮丽、光滑异常、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不少犀皮漆器还会镶嵌螺钿,力图光幻效果。 △轮花形犀皮漆盏托 徽州的犀皮漆器主要原材料就是当地的天然生漆。一般端午节后到中秋节前是割漆最好的季节,采漆匠用刀在漆树上割出一道口子然后把蚌壳插在下面,漆液就会沿着刀口缓缓流进蚌壳,这样每天下午割漆次日早上方能收漆。这就是所谓的生漆,也叫大漆。从漆树上割回来的生漆去除杂质之后才能用于制作漆器。 制作犀皮漆器要在过滤后的生漆中掺入砖瓦灰制成漆灰,这些砖瓦灰一般用古旧的砖瓦碾磨而成,把漆灰刷在已经做好的石膏模上,称为上灰。在犀皮漆器的整个制作过程中会有地数次的上灰。古旧砖瓦细腻纯净少有杂质,用其调制漆灰才可能做到调灰如膏批灰均匀。 △上灰 △裱布 接下来的工序是裱布,秋爷之前讲过的夏布在这里可发挥了大用途。在夏布的两面涂刷上生漆后,将其裱禙在胎体上平整压实。夏布压实之后继续在胎体上刷漆、上灰、裱布如此循环往复,层层积累、层层阴干,到一定厚度,挖去石膏模小碗的胎骨就基本成形了。碗壁看似很薄,但由于生漆粘性很强干了之后又很硬,因此夏布和漆灰在生漆的作用下也变得非常坚实。胎骨完成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髹涂,用石黄加入生漆调成粘稠的漆,然后均均地刷在已经打磨好的胎骨上,也就是所谓的“底”,一般底的漆色并无成规,而以石黄调漆作底最为常见。 而犀皮漆器区别于一般漆器的美感主要在于之后的打埝和髹色漆这两道工序, 在制好的胎底上用生漆调成的厚“底”,趁其未干,用拇指推出一个个突起的小尖,这一工序名曰“打埝”。打埝的本质就是做出高于胎底表面的凸起,关于打埝并没有工具和方法的限制,而犀皮漆器的纹样正是由打埝这一步骤而形成,不同的工具与方式都能产生不同的犀皮漆器纹样出来,而知道如何造出更美的花纹似乎只有匠人们心里清楚了。 △打埝 打埝之后把红漆、黑漆相间地上在尖顶上,上一次荫一次,共四五道,为的是使尖端长得更高一些。此后通体上漆,也是红黑相间,最后用磨石及炭打磨。由于漆层高低的不同,凸起处被抹掉后就会露出漆层的断面,显露出花纹,产生绚丽的色泽。最后一道工序打磨抛光更是犀皮漆成败之关键。漆皮漆是靠磨出来的,凸起处被磨平后,周围会有许多不同颜色圈包围着,这种圈延伸后又成了另一种形状,又与其它纹理结合、相融,便形成了千奇百态的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