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72|回复: 0

明朝人如何鉴别真宣德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5 14: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宣德炉的文章写了几篇了,基本上阅读的朋友很多。或许有朋友会诟病笔者,你说来说去怎么不直截了当的说说如何鉴定宣德炉真品呢?到底什么样的宣德炉才是到代的东西?
其实,不是笔者不言,而是争议太大。到如今,连宣德炉是以紫铜为主还是黄铜为主都很大争议。前段时间笔者写了一篇文,以故宫收藏检测的十几件铜炉做金相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直到清乾隆时期,宣德炉的含铜量都极高,只是嘉庆道光之后,宣德炉变成了黄铜,含铜量降到了75%以下,而乾隆以前的含铜量都在85-95%左右。
2.jpg
当然,这种检测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毕竟没有把所有馆藏宣德炉进行检测,但由于里面选取的炉都是清宫旧藏,清代宣德炉均选取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带本朝款识的炉子,所以,其带有一定的规律性是可信的。
所以,宣炉真品(乾隆以前)器身一般都含铜量非常高,含锌和其他金属(部分含金,比例一般不超过1%),和常规的黄铜不是一类器物。史料记载,嘉靖时才真正掌握了金属锌的冶炼方法,嘉靖之后铜钱都为黄铜,又有二火黄铜,四火黄铜,六火黄铜之说,黄铜才真正变得廉价,不再是唐宋元明早期的鍮石(鍮石古代价格高昂,仅次于白银,又称愚人黄金,就是黄铜)。
3.jpg
《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
可想而知,在金属锌(当时不认识,称为黑铅)尚未被古人认识的时候,加入炉甘石炼铜得到黄铜,色如阳迈,没见过真金的以为就是黄金极其正常,古代的所谓点石成金,其实就是以紫铜(含杂质)加入炉甘石炼成了黄铜(鍮石,鍮铜),黄铜颜色极类黄金。
清初铜少缺钱,所以雍正时期的钱币含铜量很低,当时还有“铜六铅四,还是铜四铅六”铸钱之争。铜六铅四含铜就已经极低了,只有60%,而铜四铅六则含铜只有40%。而嘉靖时期铸钱的二火黄铜,含锌量为18%左右。雍正钱就算含锌40%,也比嘉靖钱含锌多了一倍,如果是含锌60%,那这个钱掉在地上就变成两半了。

4.jpg
以金属铜为计价单位,一枚嘉靖钱同等重量,是雍正钱(铜六)的1.35倍,是(铜四)的2倍!而雍正皇帝最后采用的就是铜四铅六,相比康熙铜五铅五,纹饰都看不清楚!
后世伪造宣德炉,也是一个道理,由于铜贵锌贱,所以少加铜则大幅度降低成本,晚清民国时期粗制滥造的黄铜炉,很多就是融钱而铸,所以含铜量低,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珠光宝气陆离之色,而铜质细腻,没有沙眼,铸造规整,器型典雅符合《宣德鼎彝谱》的,一般都是明代或清早期的作品,属于有收藏价值的宣炉(不是宣德朝才是真宣,而是这种明到清早期的精工铜炉,你明白了吗?)

5.jpg
唯一一件到代的馆藏真品宣德鏒金铜器
明人如何鉴别真正的宣德朝宣德炉呢?这里用明嘉靖隆庆时人张应文的《清秘藏》来讲解一下!张氏写此书年代,不晚于万历十年,一般认为更早一点,所以在明晚期嘉靖隆庆时期,宣德炉就已经极为流行,伪造亦多所以张应文写的如何鉴别宣德炉真迹,对于我们而言极有价值!原文如下:
宣庙铜器制度极雅,然花纹者绝少。底款用匾方字印,阳铸大明宣徳年制六字。作小楷书极遒劲完整。其色止蜡茶鏒金二种。【蜡茶,以水银浸擦入肉,熏洗为之。鏒金以金铄为泥,数四涂抹。火炙成赤。用工用料俱异常品,非若青緑、朱砂斑、黑漆、水银等色可草草点缀而成。】所费不赀,故佳者与秦汉等器争价。
意思是宣德朝铜器极其雅致,很少有花纹,底款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阳文铸造的!为楷书。宣德朝铜器只有蜡茶和鏒(音敲)金两种!蜡茶色是以水银擦洗铜胎,再熏洗而成的,而鏒金则是用黄金溶于水银,涂抹在铜胎上,用火烤上去的。并不是青绿色,朱砂斑,黑漆古,水银沁等色可以草草完工的。因为成本太高,所以好的宣德本朝铜器与秦汉青铜等价!
6.jpg
真品宣德本年铜器的款识
当然,他的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真宣德炉肯定不止是蜡茶色与鏒金色两种。但在明晚期文人眼里,真品宣德铜器大致是什么样的,我想大家应该看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