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98|回复: 0

竹雕“张大千“ 作品被故宫破格收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4 17: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艺术的道路往往都是曲折和艰辛!这句话对于竹雕大师洪建华来说,是深有体会的!
洪建华生长在徽州农村,村中的祠堂、牌坊、状元厅和明、清风格的民居里的精美石雕和木雕,使他痴迷上了雕刻。也许有些灵气,他少年时在木桩竹脑上雕刻的飞禽走兽,还真有点神似。洪建华家中有四兄弟,他最年幼,按当地风俗,他父亲与村中一个全生闺女的家庭,互换幼子幼女。因为过继的身份,他有种孤独感,只有用刻刀游走在竹木之中,才能给他带来些快乐!

2.jpg

初中毕业后,洪建华经常跑到屯溪老街上去看雕刻作品,特别是对竹刻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一次,他在老街发现了一本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写的《竹刻》,当时身上只有20多元,而书价为18元,他如饥似渴地恨不得将每一字都记入脑中,直到书店快要关门,他才终于将书买了下来。通过这本“宝书”,他不断钻研,开拓了眼界,提高了竹雕技艺。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但在当时这是曲高和寡的艺术,知道及喜爱的人很少,凭此技艺难以谋生。上世纪90年代初,洪建华因为爱好竹雕,只好进了一家木工厂。共同的爱好,洪建华认识了同厂的张红云。张红云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洪建华携手开始,共同雕刻人生。

3.jpg

婚后的生活是艰苦的,好在喜欢竹雕艺术的人越来越多。洪建华的第一件作品“八仙过海”笔筒卖了300元。还有一位上海古玩商人找到洪建华,要签约长期包购作品,这对于经济拮据的洪氏夫妇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两人按照古玩商的要求,加班加点的工作,晚上12点睡觉,早晨5点起床已经成为常态。
有一个冬天,因为干得太迟太累了,夫妻两人没有关好煤炉就睡了。好在张红云已养成凌晨5点自然醒的习惯,醒地感觉不对,连忙打开窗户,送洪建华到医院抢救,才挽回丈夫生命。此后,洪建华身体明显不如以前,定期要到南京动手术。有一次,洪建华从手术室被推出来后,对妻子说:“我很长时间没这样好好休息了!”

4.jpg

洪建华、张红云夫妇身体才稍微康复,就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竹雕世界之中。洪建华像张大千一样,也是从摹仿名家开始,提升功力的。他摹仿的殷永清、沈兼、吴之璠、李耀、张步清、马根仙等名家作品,足以乱真。洪建华竹雕技艺在这过程中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他也认识到不能只是摹仿,一定要有自己的创作!
2006年,对于洪建华来说是幸运的一年。他的精品力作“竹林七贤”笔筒被故宫博物院破格收藏。该笔筒雕刻手法为深浮雕,有四到五层刻工,最深处离竹簧只有3毫米,整个画面布局巧妙,疏密相间、虚实相生。收藏“一无学历、二无家传、三无师承”的大师作品,在故宫博物院建国后的历史上还是首次,这也是故宫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艺术品。这一年,洪建华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王世襄大师。

5.jpg

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洪建华夫妇更加有了信心,他们攻克了深浮雕难关,创作的“商旅图”“西厢记”“圣人泛舟”等如雨后春笋般横空出世,并收获了广泛的赞誉。2007年,36岁的洪建华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雕传承人。故宫博物院竹木牙角专家刘静认为,洪建华的雕刻技法炉火纯青,”文风厚重,大有清初竹刻大家的风范。既秉承了明、清时期的艺术风格,又融入自己的创新思想,逐渐形成“捉刀稳健,行刀刚劲,构思巧妙,古朴典雅,文风厚重”的雕刻艺术特点。洪建华在2014年度被评为中国木(竹)雕展“金雕手”称号。
成名后的洪建华夫妇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但他们在2014年又投资建设的徽派雕刻博物馆,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雕项目保护单位。问到他们为什么要“自讨苦吃”?洪建华说,一是展现徽派雕刻的博大精深,二是要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因为雕刻作品里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美好梦想!

6.jpg

九十多岁高龄的王世襄老先生得知他的一本《竹刻》改变了一个徽州年轻人的命运、并因此建了一座竹雕博物馆时,送给他“艺无止境”四个大字。洪建华夫妇深为感动,并牢记先生的教诲,努力做徽派竹刻坚定的守护者
徽派雕刻博物馆即将正式开馆,洪建华、张红云夫妇的雕刻人生,又要在一个新高度航道扬帆起航。

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