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即将现身中国嘉德2010年春季拍卖会的这枚武阳"三孔布",通长60毫米,腰宽30毫米,重13克,属于大型布,为老生坑传世品。其文字清晰,铜质微红。面、背周沿有边廓,浇口在首部,合范较为准确,铸造精美。面文"武阳"两字上下书写,"阳"字左右两边分距较大,与"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势。背面首穿孔上铸有数字"十五",背文"一两"字体稍倾斜。
背武阳,背两两三孔布
成交价(人民币): 3,528,000
目前发现的“三孔布”大概有三十余种,实物除博物馆藏品外,大多流失海外。而拥有一枚流传有序的“三孔布”,也就意味着能称得上古钱币收藏家。这枚面文为“武阳”古地名的大型“三孔布”,是目前发现的惟一孤品,其学术价值极高,对于研究“三孔布”铸期以及考证衡制演变和地理位置变迁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孔布因形制特殊,存量极稀,是先秦货币中最富神秘色彩的一类,目前已发现的品种除“牟”字(包括大、小二型)已过10枚外,其余均在10枚以内,不少是仅见的孤品,其收藏价值自不待言,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武阳”背“两”三孔布,仅见品,成交价格为352.8万元,至今是古钱币拍卖的最高纪录。
战国时期赵铸币“三孔布”因其首部与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故名之为“三孔布”。“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即将现身中国嘉德2010年春季拍卖会的这枚武阳“三孔布”,通长60毫米,腰宽30毫米,重13克,属于大型布,为老生坑传世品。其文字清晰,铜质微红。面、背周沿有边廓,浇口在首部,合范较为准确,铸造精美。面文“武阳”两字上下书写,“阳”字左右两边分距较大,与“武”字呈三足鼎立之势。背面首穿孔上铸有数字“十五”,背文“一两”字体稍倾斜。
战国下邲阳背十七两三孔布
成交价(人民币): 3,680,000
三孔布是战国时期的铸币,其铸造国别有秦国、赵国、中山国三说,铸行年代亦有公元前四世纪、三世纪的争议,分歧较大。
秦国铸币说
主要是从三孔布背文用“朱(铢)”、“两”记重,而秦钱正具有这个特点,认为三孔布记重,符合秦制。秦国以“两”为单位的钱,有半两钱、铢重一两十二、铢重一两十四、两甾(两甾重十二铢)钱,等等。因此,有人比较肯定“这类布钱(指三孔布)是秦国铸造的”,“三孔记重布之制创自秦地”。有人认为:“朱、两是秦国所用的货币单位,所以它可能是秦国的货币。”有人则说:“可能是秦占赵地后,出现的地方货币。”
赵国铸币说
主要是从三孔布的形制和所用地名来考虑。认为:“三孔布的形制,完全是三晋货币的作风。”三孔布的形制与赵国的圆足布“蔺”、“离石”极其相似。“三孔布所铸地名,绝大部分是赵地。”赵国币制繁杂,不仅数量多,而且铸地也多,布币本身文字所标地名,约一半以上属于赵国所铸。迄今发现的三孔布面文,已考出十八种地名。既有赵国领域内的,也有中山国领域内的。根据地名,赵国铸币说这一说法是可成立的,且还认为是赵灭中山国以后出现的这种货币。
中山国铸币说
这种观点主要从地望来论证。认为目前发现三孔布的面文记地,绝大多数地望在中山国境内。中山国中部是经济发达地区,也正好是三孔布铸地密集的地区。三孔布的铸造国为中山国,也是可信的。
鄣 背廿一 · 十二朱 三孔布
成交价(人民币): 1,495,000
三孔布被列为中国货币之罕品,但究竟是哪个国家所铸至今在钱币学界仍无定论。自清中期始入谱录后,无论残、全均被视为泉中珍品,得以获藏者如清代张廷济、陈介祺、鲍康、刘鹗,民国时张叔驯、方药雨、陈仁涛等人,均为当时赫赫有名之收藏家,无不视若拱璧,惟藏品后来大多流散海外。目前所知收藏三孔布最富者为日本银行,国内除少数公立博物馆外,私人收藏寥寥无几。长期以来,鉴藏界多认为三孔布是“三晋布币中最稀少一种”、“实物多已湮没无闻,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门的也寥若晨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