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92|回复: 0

瓷器的开片有哪几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8 21: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瓷器表面有纹路的,叫做“开片”。分为“大开片”、“小开片”。小片细碎的,叫“鱼子纹”;大片稀疏的,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都是形容其形状的。瓷器的开片是收藏鉴赏者必须了解的一种知识。
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坼都在胚胎里面。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片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开,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虽然古陶瓷多数的窑口和相当部分的品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开片现象,多数是被看作烧造缺陷对待的。但也有一些品系却形成了特定的艺术效果,有些甚至可以作为鉴定古瓷真伪的特定要点。
“冰裂纹”开片:这是形容在冰晶玉洁的釉面上形成了象冰雪一样清彻的裂纹。这种裂纹十分致密,没有缝隙,杂质无法侵入,历经数百年,仍然显得晶莹剔透。这是一件北宋汝窑盘,冰裂纹清晰可见。
qWpoMhhwDM5Doc75.jpg


北宋汝窑盘
M8I0d1Er9F6Rhefr.jpg


北宋汝窑盘釉面的冰裂纹
北宋汝窑盘,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文武”开片:这是形容陶瓷器物上下左右,通体开片。其中呈大型的不规则开片,比喻为“文片”,当中又套有较小型的开片,比喻为“武片”。这是一件宋哥窑胆式瓶。
frYs9vT9Ttvux69R.jpg


宋哥窑胆瓶
HndZn9G99wC4zmik.jpg


宋哥窑胆瓶开“文武片”
自古以来就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比喻,以此来形容这类开片的形式颇为恰当。这种开片以宋官窑、哥窑特征最为显著,也是这类瓷器除紫口铁足之外最大的特征,后世明代成化、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仿哥窑制品多仿之。
JOR0R1RhhlR0olL0.jpg


明成化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明成化仿哥釉八方高足杯,明代景德镇仿宋代哥窑瓷器始于宣德时期,此时,景德镇除烧制传统品种外,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仿哥窑瓷是其中之一。成化时期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这件仿哥窑八方高足杯为成化时期新创品种,其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虽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故无宋哥窑的“酥润含蓄”之美。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
K8aK3Z3ASr2E2uEU.jpg


清雍正仿哥釉塑贴三羊瓶
M7Og6A87Cbgzy3MC.jpg


三羊瓶底足“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
清雍正仿哥釉塑贴三羊瓶,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的身份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主持窑务。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御窑厂仿古创新的各种釉彩已达57种之多,仿哥釉是其中之一。此瓶在仿哥釉上加饰三羊,因“羊”与“阳”谐音,故寓意“三阳开泰”。《易经》云:“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喻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人们常以“三阳开泰”寓意岁首吉祥,祈祝国运昌盛。
V7uch7ufJQJByVYE.jpg


清乾隆仿哥釉叶式洗
清乾隆仿哥釉叶式洗,洗为树叶状,叶边卷起,宛如一片飘浮在风中的树叶,动感极强。通体满施仿宋代哥窑釉色,釉面有不规则的纹片。此洗匠心独具,将仿生造型与宋哥窑瓷器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釉面肥润,釉色青中闪灰,通体开较大的纹片,纹理灰黑,和谐自然,给人一种妙趣天成的美感享受。
“鱼鳞”状开片:这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开片现象,主要集中在北宋汝窑、宋官窑和少数南宋龙泉窑制品上,其他品种未曾见过。形态是在肥厚釉层的层与层之间产生的层间开片现象。这是台北故宫藏南宋官窑三足樽和北宋汝窑盘。可以从图片上清晰地看出这种层间层层叠叠、晶莹闪亮、犹如鱼鳞状一般的开片。原因是这类瓷器釉层很厚,有些甚至超过了胎体厚度。如此厚的釉层是多次 上釉形成的,每次上釉都要等干燥后再施,故各层釉之间薄厚不均,瓷器烧成后,层间应力不同,在层间产生断裂。
aBCb3v62My2ZlLyt.jpg


南宋官窑三足樽
jU0jfX5Fu6Dd4f55.jpg


“鱼鳞”状开片
i69Fa1CX06xMIN96.jpg


北宋汝窑盘
sOnCXxMmx6l9oenU.jpg


汝窑盘釉面上的“鱼鳞”状开片
“金丝铁线”型开片:《简明陶瓷辞典》解释为“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而得名”。
vbpeHkJSdslG6bbi.jpg


宋哥窑弦纹瓶
VcjvXiAa9vkpCCr9.jpg


“金丝铁线”
宋哥窑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片纹和器身凸起的4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哥窑瓷器传世不多,现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因其胎体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熔融垂流,釉层变薄,遂隐现酱紫色胎骨。
t99meLS7q41mSPHm.jpg


宋哥窑八方碗呈“铁线”开片
vteT94oay9ww7Zow.jpg


宋哥窑八方碗局部放大可见无明显“金丝”效
这种释义仅将开片的特征表述出来。这种开片属于人工二次开片,这在古陶瓷品系中是绝无仅有的。古代工匠利用哥窑出窑前骤然冷却的方法,釉面内应力急剧释放产生大的开片。然后将瓷器浸泡入含铁的溶液中,裂纹将铁物质吸附进裂纹内形成“铁线”效应。再将这种一次开片的瓷器放入窑炉内烘烤,不等釉面熔化,再进行第二次骤冷,使釉面再次在大开片中产生小开片,再将烧成的瓷器放入陈腐的茶叶水中,裂纹再将茶碱之类的色素吸附进缝隙中,或者由于长期使用、把玩,就形成了大片套小片,铁线裹金丝的艺术效果。这种哥窑特有的工艺是自宋以来古代工匠人为掌控开片的典型例证,并被元、明、清继承与延续至今。
“百圾碎”开片:这也是哥窑开片的一种,只不过是纹片更细碎而已,是出窑前降温过快,致使釉面四分五裂,裂纹密如攒珠。《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器小开大片,器大而小片皆足贵也。晚近以来则不贵哥窑之开片,而贵郎窑之开片。大抵开片瓷器,概以扪之无痕者乃为可贵也。”这是自古以来人们鉴赏的标准。
M0a1bB4s01fAK1kb.jpg


宋哥窑钵
BeHp8KkuJ8JxGuBU.jpg


“百圾碎”开片
不知藏家是否注意到一种有趣的规律性现象,不论是何种瓷器,不论是哪个朝代的瓷器,也不论是圆器或琢器,只要是用辘轳一次性拉坯成型的器物,其开片主要纹路的延伸方向均是从器物的底部自下而上,从左向右延伸倾斜。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拉坯时操作辘轳的旋转方向是自右向左转,也就是顺时针方向,这种旋转的胎体内部并不十分均匀,产生了一种自下而上,自左向右的密度差,内应力的方向差异正是这个方向。故施釉烧成后,其釉层开片方向正好与拉坯方向相一致。这就进一步证明了胎釉之间开片方向是与其内应力的拉伸方向保持相同,顺着拉坯方向从下到上、从左向右延伸,当然这种规律不包括那些异型器物,用贴塑方法,或捏塑等其他方式成型的,就没有这种现象。
UAUzdLc2z7QDflGT.jpg


南宋官窑贯耳瓶开片呈典型的“左下右上”走向
Zj48o6gM14HzcMKG.jpg


南宋官窑折肩瓶纹路走向更明显
OFlByu15iFyiecpy.jpg


南宋官窑琮式瓶呈不规则开片
“开片”产生的艺术效果开片是陶瓷烧造过程中或是历史原因而产生的釉层断裂现象。一般认为是一种缺陷,对玲珑剔透、完整无损的各类瓷器的美观产生了影响,在或洁白如玉,或青翠欲滴,或碧蓝如洗,或鲜艳如血,或娇黄妩媚,或姹紫嫣红的釉面上产生的裂纹影响到瓷器整体美观。但是我们睿智的祖先正是利用这种缺陷,化腐朽为神奇,人为地制造出开片效应,产生了变幻莫测、鬼斧神工的艺术效果。
mTvpL4L7JT2X7KXp.jpg


北宋官窑大口瓶
fXO11HBjB8x1jtTr.jpg


官窑大口瓶局部放大
这件北宋年间官窑大口瓶,在温润如玉、凝若堆脂的天青色釉面上,布满了纵横交错,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连或断的纹路,使人产生遐想。古陶瓷是静物,尤其是陈设器物,陈设在室内,给人以宁静、肃穆的感觉。那条条纹路、块块纹片纵横交错,忽断忽连,目光沿着纹线追寻而产生浮想联翩,产生了跃动迷离之感。赋予了静置器物之生机,赋予了古陶瓷千年不朽、长青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这就是开片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从高空俯瞰祖国的锦绣山河,高山峡谷,沟壑纵横,阡陌交通,层层梯田,湖泊平滑如镜,江河九曲蜿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读者若将这类古瓷上的纹片与之产生联想,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发怀古之幽思,叹妙瓷之精湛。古瓷是有永恒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是藏家不要单纯追求其经济价值,应更多去发掘其无穷无尽的文化内涵。
oajAall7v8907zj7.jpg


宋哥窑花口洗呈典型的“金丝铁线”开片
GX6xG8cyOCYKFg9C.jpg


宋哥窑局部放大
这件宋哥窑花口洗上的“金丝铁线”,何其典型,何其明显。藏家欣赏它时一定会琢磨如何产生的这种艺术效果,古人是如何在坚硬的瓷面上穿针走线,勾勒出变幻莫测的各式纹片。
Ivb43znR4nUi4pR3.jpg


清雍正仿哥釉弥勒佛鎏金像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雍正仿哥釉弥勒佛鎏金像。可以看出古代工匠如何娴熟地掌握了开片艺术,将慈眉善目、笑口常开、憨态可掬的佛祖,塑造得惟妙惟肖,充分表达了弥勒佛“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的雍容大度,普渡众生的宽宏海量。佛像的僧衣袈裟恰到好处地开片成佛家长老身披的“百衲衣”。而佛陀的面部及裸露部分却未见任何开片。这就是开片艺术出神入化之处。
lGYUSaZaAQtSazap.jpg


当代龙纹抱月瓶
开片规律的学习和应用
学习和认识开片,要从真器的开片人手进行观察(没有整器,瓷片亦可),物熟悉认识不同窑口陶瓷的开片特点,对于断真伪,甚至断窑物口都有很物大的帮助。但开片不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具体而微的细节不可言传,只能在感性和实践物具体掌握。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些开片特征不物明显或无开片的器物,一般不宜采用开片原理进行鉴定。开片在古陶瓷鉴定中一般是作为一个参考依据,如能熟练掌握,有时也能作为鉴定的主要依据。开片原理可以用于鉴物定器物的真伪,但是对于器物断代的参考作用却较小。
“冰裂纹”开片:这是形容在冰晶玉洁的釉面上形成了象冰雪一样清彻的裂纹。这种裂纹十分致密,没有缝隙,杂质无法侵入,历经数百年,仍然显得晶莹剔透。

TZ61guORIoGU3Zdw.jpg


“文武”开片:这是形容陶瓷器物上下左右,通体开片。其中呈大型的不规则开片,比喻为“文片”,当中又套有较小型的开片,比喻为“武片”。
“鱼鳞”状开片:这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开片现象,主要集中在北宋汝窑、宋官窑和少数南宋龙泉窑制品上,其他品种未曾见过。形态是在肥厚釉层的层与层之间产生的层间开片现象。
KhgG7InOsy92ILj4.jpg


“金丝铁线”型开片:《简明陶瓷辞典》解释为“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而得名”。
YOlLDjjLOPtuJVGD.jpg


“百圾碎”开片:这也是哥窑开片的一种,只不过是纹片更细碎而已,是出窑前降温过快,致使釉面四分五裂,裂纹密如攒珠。
kk64qc6CQ7DLNd46.jpg


“苍蝇翅”开片:这是唐三彩特有的现象。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厚葬之风的产物,并吸收西域风情,塑造出了器型丰富、绚丽多姿的器物,充分昭示了盛唐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V0Py5c32R7zLU7L7.jpg


“芝麻纹”开片:这类开片形态与唐三彩釉面开片类似,细如芝麻颗粒,但因附着在瓷化胎质上,附着力相对强,釉层无翘起现象。唐长沙窑制品最具代表性
eoUoxXXySo4uh841.jpg


蟹爪纹开片:蟹爪纹是胎釉的遇热由于它们的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一种陶瓷烧制过程中的物理现象,这种物理现象表现在汝窑的釉面上,则是如同螃蟹爪走在泥沙地上产生的痕迹,由此,被人们称之为蟹爪纹。
Z0B0QSTBSyzEB09s.jpg


“ 牛毛纹 ”:
呈断续状,在器上疏落有致,仿佛天际微霞,又类似一簇牛毛而得名。
W3636H16182l1q3q.jpg


K8MB6leSt0AEbcb6.jpg


jYKI2hiJNP5Jjzvw.jpg


鳝血纹
aDjBBVzPX5qAlX52.jpg


tN7HN9Rt00nwwzxN.jpg


柳叶纹
RDhUKFN4cD99hmfH.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