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随县曾候乙墓是一个音乐宝库?
湖北北部有一个县叫随县,县城西北有一个大土丘名叫擂鼓墩,擂鼓墩东南1公里丘陵尽头的河滩上有两个相距100多米、高出平地20余米的大土包,1977 年当地部队为扩建营房用推土机推土,发现东边的土包下面原来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墓葬,这个墓葬比出土西汉女尸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大了整整5倍。
这座墓葬埋得十分严实,整个墓坑用泥土夯实,夯土下是一层不规则的石板,石板下又是一层2.2米厚的青膏泥,青膏泥下有一层木炭,木炭下面是层竹网,竹网之下是丝帛,丝帛之下是篾席,篾席之下才是木椁。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墓室面积有220平方米,分为北、东、中、西四室。东室是墓主的寝宫,出土1具双层套棺、8具陪葬棺和1具狗棺,由于墓中大多数青铜器上铸有“曾侯乙作”的字样,可知墓主应该就是战国时名乙的曾国国君。画室放置了13 具陪葬棺,北室放置了两件盛酒的大铜缶和大量的兵器、甲胄、车马器,中室放置了大量青铜礼器与乐器。
曾侯乙基共出土文物7000余件,其中最有价值的是124件乐器,共有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篪8种和1件不知名的五弦乐器,出土乐器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品种之全,保存之完好都是前所未见的,其中的排箫与建鼓还都是首次发现。曾侯乙墓简直是一个乐器的宝库,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旷世奇观。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曾候乙墓出土了2支排箫,都用13根长短大小依次递减的细竹管并列制成,再用剖开的细竹管分三道缠缚而成。两支排箫长短不一,表明音调有高低,其中一支冲突时还能吹出声音,这是首次发现的先秦时代的排箫。
篪是横吹的七孔竹管乐器,也出土了两件,能吹出十二个半音,这也是目前见到的年代最早的横吹竹管乐器。
笙出土了5件,有12管、14管、18管三种,管内有竹片做的簧片。笙的表面涂着黑漆,上施朱色与黄色的彩绘花纹。
曾侯乙编钟▲
琴有5弦和10弦两种,瑟有25弦,都由整木雕成,瑟的尾端雕有蟠龙,侧面彩绘龙凤纹饰,和以前在信阳、江陵和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瑟相同。
鼓分建鼓和有柄鼓两种,建鼓的鼓身穿在一根木杆上,木杆插在一个青铜鼓座中心的铜管内,青铜鼓座上铸有大大小小数十条互相纠结缠绕的蟠龙,龙身上还镶嵌有绿松石,实在是一件稀世珍品。
编磬共32件,出土时分为4组悬挂在铜质的磬架上,磬架用青铜铸成,立柱是两个长颈怪兽,横梁有上下两层,满饰错金花纹,两端为透雕的龙形。蝣面刻有文字,残存的约为六七百字,内容均为音律、音阶的名称和编号,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先秦律学的重要资料。
曾侯乙编钟▲
编钟有64枚,加上楚惠王赠送的1枚特钟共65枚,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出土时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分别悬挂在三层铜木结构的曲尺形钟架上,钟架旁边有2根粗大的撞钟棒和6件T字形钟槌,显然这是配套的击打编钟的工具。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对音乐史研究的贡献最大,每枚编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编钟上的铭文都标明了它的音律和音阶、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个音阶,实测证明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和现在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于同一音列。它的音域宽广,从最低音到最高盲跨越了5个八度,比现代的钢琴只在两端各少一个8度,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经过试奏证明,用这套编钟能够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它的音色优美、悦耳动听,和音、复调和转调手法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从而推翻了“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传统说法。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的学术价值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它证明中国在战国早期就具有了极其发达的音乐文化。我们现在用复制的曾侯乙编钟创作演奏的《编钟乐舞》八音和鸣、众乐齐奏,再现了2400年前的楚声韶乐,使我们领略到了中国古老音乐的迷人魅力。// 本文选自/信昶银艺术品鉴定资料库(公号gzxinchang),论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