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宋与元的玉器发展艺术积淀下,明代成为玉器制造的一个繁荣时期,其玉器作品也从早期深受宋元影响到中后期形成了独立的艺术特色。明代玉器的发展,一是得益于雕刻艺术的长足进步;二是在恢复经济生产的历程中玉器工匠的身份地位有所提升,其生产积极性大大增加;三是治玉工具的改良,使得治玉工艺得到改善和进步。 图1:明 玉云龙纹洗,拍卖成交价格:977,500元,尺寸:长24.5cm。 明代玉器有三个不同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特点是明早期,大概是明洪武到永乐年间。这个时期的玉器,具有简练豪放、富丽的艺术风格,线条流畅,图案丰满。装饰题材倾向于龙凤、花鸟类,整株的大花卉尤其多见,其处理手法往往简洁明快。也有以山水人物作为装饰题材的,但这类装饰多是刻画历史故事或者典故名人,往往程式化而缺少现实生活气息。 图2:明 玉荷水洗,拍卖成交价格:98,176元,尺寸:高6.3cm。 第二个时期是明永乐至正德年间,这时的工艺逐渐转向细腻、纤巧的一面,线条趋于工细,雕刻刀法快利纤巧,清新活泼的特点逐步显露。这一时期的玉器,形体普遍较为小巧玲珑,纹饰构图也不如前期丰满豪放,具体表现如花卉图案不再是整株,而是多采用折枝花与缠枝花结合的布局方式,龙凤瑞兽图案的形态更为灵活,山水题材中的写实风景增多等。 图3:明 玉盖瓶,拍卖成交价格:414,400元,尺寸:高22.7cm。玉质温润,瓶口呈椭圆形,有盖,盖顶宝珠钮,盖面光素无纹。瓶身为唇口,束颈,折肩,筒身,胫部内敛下承山石形座,颈部琢饰螭龙耳。 明嘉靖至永历末年为第三个时期,这是明代玉器最为成熟的一个阶段,风格也变得繁缛,碾玉作品数量大大增加,器型较明中期高大很多。这个时间段的玉器,花卉仍然是常见主题,多流行折枝小花和缠枝莲纹,也常见以开光方法来表现四季变化的花卉纹饰。 图4:明 玉饕餮纹琮式香熏,拍卖成交价格:368,000元,尺寸:高7.5cm。玉呈白色,周身沁色,短方柱体,短射,质感甚润,器作外方内圆体,且呈上宽下窄,中有一圆形口,深腹。 同时,龙凤麒麟纹的比例大大升高,用鹤、鹿作为图案局部装饰的手法也很常见。尽管明晚期玉器在纹饰处理上更为多样化和灵活化,但是纹饰图案的衬托太繁杂,工细中略显琐碎,这与前中期纹饰风格粗放所体现出的细部处理草率的特征基本一致,又因其雕刻技法较为粗犷浑厚,故有“粗大明”一说。 图5:明 玉马上封猴 ,拍卖成交价格:358,400元,尺寸:长11.5cm。马为回首站立状,头较短,阴刻线勾出菱形眼,小耳,额头两绺长发,分向两侧,长尾,垂于身体后侧,背上一白玉小猴与之对望。其寓意为马上封猴。 与雕刻工艺的粗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代玉器的用料讲究细腻,其质地莹润,表面光泽闪烁如外罩一层玻璃质。因此后来作假者就常用皮条和蜡反复拉扯摩擦,以求类似玻璃的光泽。但是这种作假最大的破绽在于光泽太新且不自然,有透明薄膜包裹的刻意感。 图6:明代 玉琮,拍卖成交价格:322,000元,尺寸:高4.3cm。此玉琮为单节,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选材较文化期更加优秀,且相对素雅洁净。 除此外,作假明代玉器还有几个需要着重分辨的地方。 图7:明 玉莲花万寿纹壶,拍卖成交价格:220,000元,尺寸:高18cm。“金莲宝寿”篆书款。 一是玉质,正宗和田玉细腻滋润,洁白无瑕,光泽含蓄,刚中带柔,像这件冒牌明代和田玉把件这种有染红皮情况的,实际上不是自然铁沁而是化学颜料铁染,目的在于遮住玉上的白花,并且真的和田玉也不会像这件一样白得太过。 图8:明 玉莲瓣万寿长春壶,拍卖成交价格:280,000元,尺寸:高13cm。青白玉质,壶身浮雕“寿”字莲花瓣,壶盖做成莲瓣状,整体造型古朴、自然。 第二个要重点关注的是雕刻工艺,着重看玉器走刀是否自然,线条刻画是否呆滞,要明确真正的明代玉器碾磨是非常精细的,不要误解“粗大明”的含义。 图9:明 玉笔洗,拍卖成交价格:186,300元,尺寸:长17.5公分。 第三个是小心旧玉后刻花纹的陷阱,原玉刻花纹一定很刚劲流畅,后刻花纹纹线白而新,无力而呆板,不与原玉质的变化融为一体。最后还要注意分辨沁色的作假,除了上述的染色作假外,一般还有烧、煮、熏烤等方法,这些方法营造的陈旧感都很刻意,火候一般难以把握,但收藏者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图10:明 玉海屋添筹方盒,拍卖成交价格:172,500元,尺寸:高6.2cm。此盒白玉为材,方形,子母口。盖顶开光内浅浮雕海屋添筹图,纹饰风格鲜明,为传统祝寿之祥瑞图样。盒身四壁雕庭院山水,松荫高士,高士神态安祥悠闲、从容不迫,怡然自得之情尽显于此。 图11:明 玉沁色雕兽面纹瓶,拍卖成交价格:168,000元,尺寸:16.5cm。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8030-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明代玉器特点与鉴赏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