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和强盛富有的象征。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千里马、神马、天马的记载和传说。《山海经》称,大禹的父亲鲧原是天上的白马,是黄帝的孙子。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就是鲧。几十万年前,人与马尚无关联,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生产水平大为提高,先民们用套马杆拢住了奔腾不羁的野马,并对它进行了驯养,从此沟通了人与马的关系,马成为了人类的千年知己。千百年来人们于马的体态、习性中发现了种种美感以及被人格化了的精神与美德。古往今来,不仅帝王将帅爱马、文人咏马,历代画家也喜欢画马,马成了人类永恒的艺术主题。当人们将对马的感受化作笔墨形诸于纸绢时,于是便出现了人马画。我国绘画史上以画马闻名的名家辈出,他们或注意实际观察,将马的种种形态精确地描绘出来;或不满足于形似,力求画出马的精神,以达到以马抒怀、以马寄情的目的。无论重写实还是通过画马来画人,画家们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使画马这门艺术表现出真正的中国气派。 韩干《照夜白图》 马的形象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后来,青铜器上的狩猎图也出现了马的形象。秦汉时期,人们更加重视描绘和塑造马的艺术形象,秦代的兵马俑表现的马形象有明显的写实风格,汉代画像石中有《马戏图》,形象生动逼真。汉代还出现了专业的动物画家,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画家陈敞、刘白、龚宽都“工为牛马飞鸟”。 五马图之一 五马图之一 至于画马专科,则始于南北朝时期,画马名家当首推南齐毛惠远和北齐杨子华。毛惠远的作品见于著录的有《白马图》和《骑马变势图》,他还写过专著《装马谱》。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称,杨子华“尝画马于壁,夜听啼啮长鸣,如索水草”,把马的形象表现得极为生动。隋代画家展子虔最擅画马,他笔下的立马有“走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走跃势”。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有两人骑马向北,两人骑马向东,马的尺寸虽小,画的 却很有动感。 到了唐代,画家的画马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这有其客观原因。唐太宗李世民从马上经营天下,他的战马后来被塑成“昭陵六骏”。唐朝开国后,为了开疆拓土,巩固国防,十分重视骑兵力量,开辟了多个牧马区,并设太仆寺专管马的选种、牧放、调养、训练。唐玄宗开元初年有马24万匹,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已增至45万匹。当时上层社会的贵族们喜欢看马舞、打马球,连妇女出游也乘马。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自然产生了很多画马的名家。曹霸、韩就是当时画马成就最高的画家,他们以擅长画骏马而闻名千古。 曹霸生活在唐玄宗年间,是三国魏皇帝曹髦的后代,曾任左武卫将军。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不慕奢华,钟情于书画艺术。初攻书法,成就不大,绘画上却成就卓著,他擅长画人物,更擅长画马。唐天宝年间,曾为唐玄宗御马写生。杜甫曾写了两首诗称赞曹霸画马的神妙,当时世人以拥有其画为时尚,以致“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曹霸的弟子韩干(约706-783年),一生中的绘画活动大多数以马为表现题材。他画马不拘成法,注重观察和写生,天宝初年被唐玄宗召入宫中,成为宫廷画家。玄宗命他师从前辈宫廷画家陈闳,韩说:“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他画马,“必考时、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虽师从曹霸,但风格完全不同,后世评论认为“曹将军(曹霸)画马神过形,韩丞(韩)画马形胜神”。《照夜白图》(图1),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图中所画名为“照夜白”的骏马,是唐玄宗李隆基所喜爱的一匹坐骑。图中那紧绷着缰绳而被拴在一根粗壮柱子上的马,膘肥肌健,鬃毛竖起,张口怒目,昂首嘶鸣,四蹄腾骧,似欲挣脱羁绊,纵横千里,自由奔驰,但却被禁在柱上,一副愤然的神态。作者在描绘方法上用笔简练,渲染不多,主要用纤细而遒劲的线条画出了骏马的奔腾气势,是我国古代鞍马绘画中的精品。 宋代偃武修文,导致画马者甚少,画家中只有李公麟于人物、山水外,兼工画马,史称其水平足以“颉颃曹、韩”。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舒城县)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为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后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传世作品《五马图》(图2),现藏日本东京私人处。该卷系职贡类题材,作一人一马状,全卷共五段(此处仅选三段),画卷描绘北宋元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矫健的名马,分别为“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白”、“满川花”,每匹马前均有一人牵着。前四幅上有宋代著名文学家和大书法家黄庭坚题笺写马名、尺寸及产地,卷后有黄庭坚赞誉李公麟品德的跋语。此画中的马及牵马人,均是画家根据真实对象写生创作的。作品在白描的基础上微施淡墨渲染,辅佐了线描的表现力,表现出五匹毛色状貌各不相同的马,它们或静止,或缓步徐行,比例准确,神定气足。整幅作品艺术效果完善,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自此之后,白描人马画皆出于李公麟的白描艺术。 《浴马图卷》 元代画马名家有赵孟頫、龚开、任仁发等,他们基本上还是继承唐代画风,尤其是赵孟頫画马成就最为突出。他也主张复古一定要学唐代,所以他画的马和唐代是一样的。赵孟頫通晓音律,精于鉴定,诗文亦佳,特别是书法与绘画造诣极深。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开创了元代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新画风,是元以后对中国绘画影响最大的画家。赵孟頫《浴马图卷》(图3),现藏故宫博物院。图分入池、洗浴、出池三个细节,描绘了奚官浴马的情景。共绘9人14马,人皆唐装,马均丰肥圆厚,神情、姿态皆轻松自如。赵孟頫以文人意笔勾线,行笔偏工,设色法唐人的青绿和重彩,干笔皴擦出的线条富有情致,在古丽的色彩中透着逸趣。董其昌尝评:“赵吴兴画马,直与韩、曹抗衡。” 《瘦马图》 明代画坛鞍马一科几乎无人问津,至清代才又兴起画马之风,名家有张穆、钱沣等。钱沣(1740-1795年),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历任通政司副使、湖南学政等。他的诗文苍古雄健,书法直逼颜真卿,行草兼褚遂良、米芾,卓然成家。钱南园的绘画以擅长骏马而著称于世,他笔下的马神骏灵奇,极尽磊落腾骧之致,受世人喜爱并多有收藏。《瘦马图》(图4),现藏吉林省博物院。图中一株枯枝老树,树上片叶皆无,一派凄凉衰败的景象。枯树下面绘有一匹瘦马,此马垂首踯躅,奇瘦见骨,它虽疲惫不堪,但仍在艰难地低头觅食,好像是要啃吃几根地下的青草来填补一下噜噜作响的饥腹,看到它那歪歪斜斜、躯体难支的样子不免令人顿生怜悯之心。可是在它的身旁却有一匹小马驹,此马驹膘肥体壮,与骨瘦如柴的瘦马形成及其鲜明的对比。画家在同一幅画中绘出一肥一瘦两匹马,这显然有其深蕴的用意。也正是借一匹瘦马歌颂了“能瘠一身而肥一国”廉洁奉公的清官,而用一匹肥马的形象,则是讽刺和谴责了那些“苟肥一己而瘠万民”的贪官污吏,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上的腐朽与黑暗。 《奔马图》 徐悲鸿(1895-1953年)是我们熟悉的现代画马大师。他的作品主要以写实手法表达现实及思想,是我国现代以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的倡导者。他笔下大写意的马和历代画家的风格完全脱离,以前画家画马,只注重表现马的形和神的生动,徐悲鸿画马不但强调马的形和神的生动,更强调笔墨的生动。以他的画马而论,其速写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又详审其动态及神情,观察入微,故而能描写精确,神气活现。他用写意的线条勾出轮廓后,然后再挥墨,不光烘托出马的气势,表现出马的质感、量感、运动感,刻画出马的神态,而且更重要体现在用笔落墨上面,在总体上不失中国笔墨的韵味,却又不是中国尖、齐、圆、健的毛笔笔触所能奏效。无疑,徐悲鸿是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的画马大家,是唐之后画马艺术的又一个高峰。当代中国画家和学画的人,凡画马者,基本都学徐悲鸿。马是徐悲鸿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他画的马,各个时期虽画法不同,但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奔马图》(图5),画家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除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又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有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徐悲鸿早期所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示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只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笔下的马归纳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建国后,他的马又变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龙马精神,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精神。在甲午马年来临之际,我们在话马赏马的同时,也愿大家保持一股“龙马精神”迈进新的一年,并祝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像龙一样腾飞,像马一样奔驰,并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771-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马年马图汇集欣赏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