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图;年代:清;作者: 金农;现状:天津博物馆;尺寸:134 x 65 cm;材质:纸本 设色。 扬州八怪”中的每个人都多才多艺。他们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表现出或狂或怪的独特个性,将人生的经历与一己的感悟融入到诗文书画的世界。金农作为“扬州八怪”之首,其书画作品中贯穿了他持之以恒的爱好与追求,并且直截了当地将个人的领悟与哲学观念展现其中,颇具特点。 金农尽管是在50岁后才从事绘画,但其人物画风格在整个清代画坛都算得上是别具一格。金农的人物画以佛像、自画像居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幅金农所绘的《佛像图》是其作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佛成道日,时年金农74岁。 《佛像图》中,一佛身着红袍,鬓髯浓重,双目微闭,神情祥和。其衣纹线条粗莽,顿挫颇多,下笔波澜起伏,看似粗重繁密而实则内含韵律。金农的题记也与寻常样式不同:环绕佛像周身,题写满幅,仿佛现代“嵌入式”的版式,却更加紧密。题记内容共分两段,前后相连。第一段长题记述了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后,著录中见到的历代名家所绘佛像。第二段则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评论,并引述朋友的点评。题记全文以金农独特的隶楷风格书写,引入其自创“漆书”的特点,具有古拙的金石意趣,与佛像衣纹的苦硬、粗莽风格相互映衬。 不论是佛像样式、用笔风格,还是题记的形式、内容,此图都明显具有对金石意趣着意追求的特点。金农有金石之好,毕生都在收集金石铭文以及古砚,爱石如命。他的很多书画都署款“金吉金”。“吉金”是上古作为祭祀礼器的钟鼎彝器。金农以此为字,也彰显了他对金石铭刻不同一般的嗜好。他还有号“百二砚田富翁”,可见其所藏砚台之多。金农徜徉于三代、秦汉以下的钟鼎彝刻之中,多识古文奇字,于碑版、砚台、奇石、青铜、古玩无一不精,为当时颇有名望的金石学者。对金石的喜爱成就了金农的书法与绘画。对金石铭刻文字的欣赏,使他透过尘世的浮华与世俗的流美,寻觅到了恒久不变、意蕴深沉的大美。在此图的题跋中,金农对自己的意图有着清楚的表达,称佛像“气浑灵足”,“恍如龙门山中石刻图像也”。 书画中的“金石气”很大程度体现在线条的硬挺和笔画的朴拙上。鼎彝等青铜器上的文字是铸造的,碑版上的文字是雕凿而成的。金属与石版质地坚硬,铸刻的文字线条也不可能流美,呈现的必然是刚挺、劲拙的态势。金农此图中的题记文字便很明显地融入了汉代碑刻隶书的用笔特点,兼具北碑字体的浑厚朴拙。佛像衣纹的厚重粗莽、自然随意、不事雕琢,也参与到了“金石气”的构建之中。而且,金石作为古物,常常具有剥蚀、残破、断损的特点。这种对金石趣味的追寻与绘画中粗莽、自然、不拘小节的特点不谋而合,在很多时候起着“笔不到而意到”的作用。除了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对于很多金石学者来说,其最重要的还是精神意义上的寄托。那是一种在历史观照下的对永恒的追寻与体悟。金石经过了历史和时间的沉淀保存下来,线条硬挺的文字承载了经久不灭的精神意蕴。当下对金石铭文的赏玩,何尝不是一种对转瞬即逝的往昔所创造的永恒价值的观照?金农在绘画中,尤其是在佛像画中,将金石的这些特性融入其中,也是对这种精神意蕴的深层次的思索。 金农晚年信奉佛教。他将自己对金石意蕴的感受与对佛法的体悟很好地融合在诗文书画中。对金石艺术的追求和对佛法的体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注重内在意蕴,主张内省与返观。这个过程就是“做减法”的过程,去掉繁琐与世俗的干扰,返归生命的本源,刊落浮华,独存天真。金农通过此图,以形式的古与奇,诠释了他深刻体悟的金石美学:古——有对历史的沉思与积淀,一切归于朴拙平淡之中;奇——不随于流俗,显发自我标格。一幅《佛像图》,已将生命安顿于金石的永恒与佛法的感悟之中。 【作者简介】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他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7538-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清金农《佛像图》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