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文选中专门介绍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后,1952年又经美国人波普研究,元青花在瓷器史中脱颖而出。随后,国内元大都窖藏、江西丰城县凌氏墓和江苏金坛的元明墓中先后出土了带有纪年款的元青花瓷,国内外收藏家乃争先恐后收集元青花瓷器。 景德镇在元代设立“枢密院”,后改进工艺,在烧出卵白釉基础上,青花瓷、青花釉里红瓷逐渐趋于成熟,特别是釉上红绿彩瓷更丰富了瓷器的种类。到了元代中期,元青花瓷向国内外市场大量供应。当时用的青花料有少量的进口苏麻离青(也称苏尼勃青)料,此料通过民间贸易从西亚运达景德镇。这时景德镇瓷器的工艺制作及青花料的提炼日趋成熟。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过去人们常笼统地视元代瓷器粗大、厚重、拙笨,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失之偏颇。新中国成立后,在考古发掘和其他出土文物中,陆续发现了许多细致精巧的器物,尤其是些青花和釉里红品种,更使人耳目一新……元瓷并非都是粗大厚笨,并告诉我们不能用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和方法去认识事物。在瓷器鉴定中尤其是这样。精致细腻的器物和粗糙低劣的器物往往在同一时代杂然并存。”这使我们想起出口瓷中常见的大盘、大碗等较大器物多精,而玉壶春瓶、小盘、小碗、高足杯、出戟觚、执壶、盖盒、盏托等,有的精美,有的粗糙。 图案简单、青花灰暗的梅瓶、多棱瓶、扁壶、高颈罐、鱼藻纹罐等,在国内也是常见的。从国内实物可见,元青花在至正元年青花发色比较淡雅,釉料为进口苏麻离青,青料水分大,故淡雅,是续承宋青花淡雅的风格。苏麻离青比较浓艳者应该在至正五年(1345年)左右。至正十年以后苏麻离青配制已达最高水平,此时青花发色追求的是蓝宝石色。如霍布逊介绍的“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鬼谷子下山图罐等一大批精良瓷器全用苏麻离青,青花料以敲青法精炼。明代早期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进口苏麻离青料绘的纹饰也比不上元代青花料。刘新园老师曾说过:“永、宣青花,从工艺制作到纹饰勾画都赶不上元代后期青花细腻及发色水平。”元青花铁晶斑少于永、宣青花瓷,因为从原料的精选到青花料的炼制已达到顶峰。造型硕大雄健的元青花瓷符合蒙古族生活习惯及市场需要。昭君出塞、西厢记、蒙恬将军、三顾茅庐、桃园结义、萧何月下追韩信、李广、唐太宗等人物故事图案,画面多样,鱼藻、花鸟、缠枝莲、缠枝牡丹、吉祥八宝等花样繁多。主题画面生动,深受柯九思画风的影响。 元青花种类较多,其中器形较大、纹饰繁密而有层次感、造型做工一流、青花料全为苏麻离青者,是当年皇帝用来奖赏有功大臣、宫廷专用及用以出口的青花瓷。元代景德镇御窑厂喜用平等青(即苏麻离青加陂塘青),这种青料是“湖田窑”为俭省苏青料而创造的一种配方。另一种制作工艺一般的罐、盘、碗等青花蓝灰、蓝黑,所用为次青花料。还有一种青花灰黑、勾画流畅但画风无规则,是杂窑烧制,虽说是元代青花,但价值不高。 谈谈元青花的档次和真伪鉴定1.元代青花罐、碗、盘造型硕大雄健。如罐的重量适宜,口与圈足直径相差不多,甚至相等,圈足宽浅,底旋削有跳刀痕;碗的圈足高矮都是外撇,足底里高外低,窑红基本呈象牙黄。对传世窑红、窖藏窑红、常见水窑红等,笔者以300年、600年、900年来区别窑红的变化。听声音、看“三光”是很关键的鉴定环节,元青花真品釉色莹润明亮、宝光璀璨。 2.元青花的胎是二元配方,即麻仓土加瓷石,这是御窑专用配方。其土质细腻,少有杂质,洁白如玉,含微量铁元素。这类产品属皇家宫廷专用瓷和出口瓷,是上上品。超大青花瓷的胎是安徽祁门土,呈白色泛灰,为上品。 3.元瓷釉色很多,有青白釉、鸭蛋青釉、青亮釉、卵白釉等。元代釉比明清釉厚,聚釉、集釉现象较多。釉的变化与釉的配置浓度、窑温高低、钾钠配比有很大的关系。唐代后期以来,为克服釉面开片,景德镇技师们采用钾果作釉面原料,加入白色的钠,反复实践得出了最佳的钾钠配比,提高了釉的白度,而且还不开片。钾的比例多,釉就透亮较白,钠的比例多,釉即白度稍差。这两种配方的浓淡也很重要,水分多,釉润稍差,水分少,钾钠浓,釉就润。这种配置釉料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4.元代青花纹饰粗犷流畅。凡是宫廷用瓷和出口瓷都有“纹针法”限制,至正年后的人物、花鸟、龙纹罐、盘等大器,用青料勾画纹饰前多采用这道工艺,特别是大盘、大罐,迎强光能见到此纹。元青花主纹加辅助纹比较多,繁而不乱。变形莲瓣排列不紧,菊花单层,莲花瓣像葫芦,蕉叶满茎,云像蝌蚪,山石色不满,围墙一点短。人物花草有灵气,无描红之意。这些特征,今天的景德镇是仿不像的。 5.元代青花料分国产料、进口料、国产加进口料等。进口苏麻离青发色稳定,色像蓝宝石,这是上上品钴料,含铁高。用“敲青”法提炼青花料,每斤青料可得五两左右的用料。钴的比例占0.5%青花色为宝石蓝,钴占1%为深蓝,钴超过1%呈蓝黑,钻占0.25%就是淡蓝色。元青花上较圆的铁晶斑深入胎骨,溶于釉中,透于釉面。釉面钴历经600年以上空气氧化使铁晶斑留下像铁锈一样的棕褐色块状斑点,上手触摸有凹凸不平之感。如元青花和元蓝釉器在强阳光下可见蓝紫泛红润色,直观是宝石蓝及翠青、藏蓝、深蓝,钴占比例应该是0.5%~1.0%。 在纹饰中落笔行笔转折点处和青花料聚集的地方,蓝黑青料钴已超过1%,这都是我们鉴定元青花和明早期纯苏麻离青的要领。共同之处还有晕散以及铁晶斑呈不规则的圆点与圆片状锈斑等。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元吃胎,清吃釉,明代青花两头吃。”这是鉴瓷经验的总结。元代平等青(苏麻离青加陂塘青)接近纯苏麻离青,笔锋转折处蓝黑点特别突出。青花发色呈蓝灰带浅紫,接近纯苏麻离青色乃上品青料,这种青花料主要用于宫廷和达官贵人用瓷,景德镇湖田窑在元至正年前后基本都用此料,含锰量较高,稳定性较差,是官窑指定长期用料。纯陂塘青料色呈蓝灰、微蓝,这是上品次青花料,青花浓厚中有绿色斑点,亦有黑褐色斑浮于表面,元中早期官、民窑都用此料,晕散同以上青料相差很小。其他呈色黑、绿、灰等的青花料,均为杂窑所用。 6.元青花罐圈足宽矮,元中期左右的圈足稍高,晚期足最矮,修足整齐,里外斜削,底旋削处有跳刀痕;窑红逾600年经氧化呈牙黄、淡黄色;器底经常能看到几点釉斑,这是窑记。元代青花少款,有款的都是根据个人需要而烧制的。 看出仿品和真品之间的“时代差”才是真本事为什么“在中国文化史、文物史上,只有极少数器物的真伪花上几十年时间还无法弄清,所谓的‘元青花’就是一例”?究其原因,“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历史事实一旦理顺,一通百通,否则,仅就一对瓶子说话,一旦有假,又不能辨别,难免四处碰壁,什么问题也说不清!硬扯,必将笑话百出,闹剧一场!无法解释的问题层出不穷,硬要解释,却难以自圆其说,何也?‘元青花’理论的庞然大厦竟立在一对‘赝品’上面,既不知原品出自何时,又不知何时作假,误以为作假‘纪年’便是原品‘纪年’,岂知,全部奥妙就在于,所谓的‘大维德瓶’显系(宋末、元初)画就,未及烧制遗物,至正十一年,故可刮掉部分‘蕉叶纹’,添加铭文,再上釉烧制。之所以‘画就,未及烧制’,乃因元朝三令五申,‘器皿、车舆皆不得使用龙凤纹、帐幕不得使用赭黄龙凤纹’,故而不敢烧制,但因画功极佳,又不忍废弃,只好等待‘开禁’再烧,孰料,一等就是几十年,这在景德镇并不奇怪,老百姓深知‘风水轮流转’的道理,有些事情等一等,会复见转机。对此,就连波普先生也没有把话说死,他说:‘‘十四世纪风格’这一称谓并不严格地限制于这一世纪…,那些被认为是十五世纪的纹饰,是因为这些纹饰在此时期极频繁运用,当然它们在1400年前就已出现;而且,在此后,我们还可以见到某些典型的十四世纪的纹饰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对十三世纪风格有所了解时,其纹饰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这个时期(十四世纪)的发轫之期。除非掌握了大量的有年代记录的例证,这种重叠的范围才能够精确地划定;而在中国瓷器的研究中,大量的有年代记录的例证是不会发生的。虽然存在上述事实,但像‘十四世纪风格’的这样的概括性的术语依然可以成立。’显然,当其提出‘14世纪青花瓷’时,并未完全排除15世纪,乃至13世纪,意即‘14世纪’前后,对此,国人竟置之不顾,径直定名‘至正型’元青花,称‘大维德瓶’,误作‘至正型元青花断代标准器’,把时间缩小到一个极其狭窄的范围,把‘标准’固定在一对瓶子上,既不分析,又不深究,瓶子一旦出现状况,整个理论顷刻坍塌,也就在所难免!这是‘元青花’理论的致命伤!”对此,早在4年前就已说明得清清楚楚,有的所谓“鉴定专家”却愣是不信,这种“专家”还值得信赖?在此,我们不得不严重劝告广大“疑似”“元青花”的藏家们:绝不要相信那种所谓“真品只有300件左右”的鬼话!如需鉴定,先要鉴定一下“鉴定师”真懂还是假懂!不要看他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对所谓“元青花”的特点“倒背如流”,殊不知,关键仅仅在于,能够看出仿品和真品之间的“时代差”才是真本事。 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其实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得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其中精品元青花在拍卖会上从来都是藏家的最爱,今天大家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花瓷器。现在世人对元青花的宠爱,致使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景德镇对拷贝元青花的热心也日积月累,各种元青花的拷贝品不断问世,并由最初的等级低商品逐渐向高级仿品开展。鉴别高仿品确有必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法进行辅佐判定,但就通常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常识,就能作出清晰判断。 判定元青花瓷的几个关键要点:一 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不是有元代器形的特征,一起也要区别器形的胎体分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剖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通常胎体较厚重、胎质巩固。 二 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前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通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量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矩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通明的玻璃质感。 三 青花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美丽呈碧绿淡雅,稠密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高低不平之感,这便是运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作用;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化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耀。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区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底子关键。 四 纹饰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规整的特征。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画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画纹饰构成,纹样有主宾调和、繁而不乱的特征,图画体裁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征,其间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佐的变体莲瓣纹多有距离,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转豪宕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略,绘画较草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五 内壁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通常选用分段制造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通常留有显着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联接处多不修胎,故有粗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巨细不规矩,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显着可见,腹上部通常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显着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宣告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六 底足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仍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矩及不规矩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微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赤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显着可见,粘有稀朗巨细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天然炸开状。 七 显色与气泡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首要,瓶、罐的外足圈通常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通常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前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显着,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时节的改变来显出釉面不一样的颜色。元代中前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呈现细小冒汗景象,通常为天气炎热时节,还有元代中前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巨细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通明状。 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不用小编介绍相信大家也非常了解。它是全球仅存的八件元青花人物故事瓷之一,国家一级文物。瓷罐高27.5cm,口径21.5cm,腹径34.5cm,足径20.6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绘有“鬼谷下山”图,传神生动,画工细腻,可谓元青花绝世珍品。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办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7533-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元青花真假之说?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