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耳鲵鱼纹彩陶瓶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局部) 出生时代:新石器时代 出土地点:甘谷县 珍藏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器物,1958年出土于天水市甘谷县西坪遗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专家鉴定组将其定为国宝级文物。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厘米,泥质橙黄陶,深褐彩,小口,长颈,平底,颈部有堆绳纹一圈。彩陶瓶腹部两侧有对称桥形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鲵鱼脸部器官用圆、十字、横线描绘,两只眼睛炯炯有神,酷似人形,生动可爱;头扁圆,大口露牙,长条曲折身躯,两侧饰爪形纹,尾大而扁,体上有斑纹。身躯卷曲似在游动,两只前肢仿佛在支撑着身体,使头昂起,鲵鱼的头与尾须自然相连,构图简单明了,线条奔放潇洒。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代表器物。仰韶文化是距今约7000~5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是农业文化,仰韶先民多在河边生活,所描绘的动物纹样主要是鱼、蛙和鲵鱼纹。瓶体上的图案准确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腹部彩绘有鲵鱼纹的器物,在甘肃省天水石沟坪、武山傅家门均有发现,但在构图和创意上,甘谷西坪的这一件有其独到之处。 鲵鱼,因为“声如小儿啼”,所以又叫“娃娃鱼”,在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但甘肃省只见于天水武都两个地区,此瓶正好发现在这一范围之内。远古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不同氏族的人群,他们结成较大的部落,在文化上互相影响,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交流,但各自氏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性,并各有其信仰和崇拜。同半坡的人面鱼纹一样,这件彩陶瓶上的鲵鱼图案也是器物制作者信奉的神话形象。关于这件彩陶瓶上的动物形象,考古界也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纹案是娃娃鱼的真实图案;有专家分析人首蛇身的图案是伏羲氏的形象;还有学者认为此图为龙的原始图形。但不论是何形象,这件彩陶都让人们充分领略了彩陶的无穷魅力和幽远意境。 (刘亚珩)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7054-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新石器时代双耳鲵鱼纹彩陶瓶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