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6月,在经历了几度大崩溃后,梵高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完成《雏菊与罂粟花》没多久,年仅37岁的梵高就举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历经一百多年,《雏菊与罂粟花》仍旧如梵高完成作品之时的模样,色泽鲜亮,笔触历历可见,每一笔,都流淌着梵高对生命的热爱。 雏菊清丽姣娆、生意盎然。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奥菲利娅发疯投河那场戏中,她一边唱着自编的歌谣,一边编织花环,组成花环的四种花中,其中一种就是雏菊。罂粟花绚烂华美、香气浓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之一。古埃及尊称罂粟花为“神花”,它也是十二星座中的天蝎座的象征。 雏菊与罂粟花不是名贵之物,花朵采自于梵高自杀的那片荒原,以他对生活的饱满热情描绘了出来,画作折射出这位狂躁而压抑的绘画大师的另一面。就像怒放的雏菊和罂粟花一样,梵高在生命最当年华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永远绽放在最美丽的时刻。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热爱生活,然后决绝的死去。 梵高的画作,从最早灰暗克制的色调,再到后来亮丽而充满生机的色彩,奔放、像火焰般的笔触。与梵高去世之前的《星空》《鸢尾花》《自画像》《向日葵》等作品有所不同,画作显得宁静而美丽。也许《雏菊与罂粟花》是在狂躁不安、孤独抑郁之后短暂平静时完成的作品,充沛的感情、对生活的无限渴望以及创作时迸发的灵感,让我们从《雏菊与罂粟花》体察到一个挚爱生活的梵高。 梵高对色彩的运用是最让人惊叹的。在《雏菊与罂粟花》中,他用干净简练的线条勾勒出白色圆桌和朴素的陶瓶,红色的罂粟花、淡绿色背景、白色的雏菊和桌面构成了画面的主色调。精巧的布置、灵动的笔触、飘逸的线条,构成极具视觉感的画面,花儿盛开的勃勃生机跃然纸上。《雏菊与罂粟花》就像一团炽热燃烧的火焰,梵高将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成醉人的美丽。 画中的花瓶是一只普通的蓄水器,在梵高曾提及加歇医生的房间,“挤得就像一间枯燥无味的古董铺,除了一些印象派画家的油画以外,尽是黑色的古董。”不过,这里有许多可以插花的瓶瓶罐罐,“这些玩意儿可以用来画静物”,这一形状的花瓶,也出现在梵高的《鸢尾花》等作品中。 梵高以浓郁的红色,经由粗犷肯定、刻意扭曲的用笔近乎完美地展现出鲜艳夺目、恣意盛放的高傲的罂粟花,又以轻快短促而赋予表现力的线条再现出正在含羞绽放的簇簇雏菊。由不同深浅绿色组成的、极具力量感的线条构成了花朵的枝叶,从陶瓶的口沿处肆意放射出来,随意而富有张力,足够令人感同身受于其蕴藏的无限生命力。 “我不想让自己闲下来,不回避诸多苦难和情绪,我根本不在乎我能长命百岁还是英年早逝,我只在乎在这个世界上,我有一种义务,也可以说是职责,要留下点什么纪念我的感恩之心,并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毕竟我都三十岁了。” 梵高曾在一幅《盛开的桃花》上题写:“只要还活着,死去的人总会活着。”梵高画过很多花卉题材的作品,他将这些普通的花卉赋予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也许也是个人生命的写照。 1889年5月,梵高被医生诊断为癫痫症,入住普罗旺斯圣雷米(Saint-Rémy)精神疗养院。梵高在沃阿塞河畔的阿佛儿(Auvers)给弟弟里奥的信中写道:这是一个地道的乡村,风景美如画,美得让我心里想,尽管我的画卖不出去,画总比不画好。在疗养期间的最后一个星期,梵高对鸢尾花和玫瑰花投入了巨大而持续的创作热情。 1890年的早春,梵高经历了又一次精神崩溃,直到他即将搬往奥弗之前才出现了一段宝贵却短暂的平静期。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他的画作上,我们看到那个奔放热情、情感肆意的梵高。1890年5月11日和13日,梵高写信给他的弟弟,告知他自己如何被这些蔓草丛生、花开遍野的迷人的花束吸引并投入创作,“我在发狂地工作,大捧的鲜花,紫色的鸢尾花,大束的玫瑰”。肆意、游刃的笔触,灵气、流动的色彩,梵高用急促的画笔在画布上奏出了一个个快速流畅的音符,将他朴素顽强的生命激情倾泻在这色彩交织成的音符之中。在给弟弟的最后一封信中,他写道:“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 1890年6月,梵高住在巴黎郊外,一边接受他的医生兼资助人保罗·加歇(Paul Gachet)的治疗,一边创作那副静物画。《雏菊与罂粟花》完成于加歇医生法国的家中。 这时的梵高,已到了一种自己也控制不了的状态,“我远远没有平静下来。我不对你隐瞒,我几乎不敢指望始终有着所需要的清醒头脑。我十分担心我精神失常,我对于一点也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情况之下感到奇怪。我还是那样混乱。”《雏菊与罂粟花》拥有无拘无束和狂热的力量,画中的花就来自几星期后他企图自尽的那片田野。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雏菊与罂粟花》——梵高自杀前一月作品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