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的瓷器一直受藏家喜欢,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 清乾隆 紫檀框嵌瓷仿铜胎画珐琅雉鸡牡丹图双面插屏 尺寸 高34cm 估价 RMB 750,000-1,000,000 本品屏心镶嵌长方瓷板,背面以细砂垫烧,为典型乾隆朝瓷板制作工艺,正面绘制雉鸡牡丹图,画面右下山石嶙峋,雉鸡蹲伏于突出立峰之上,顾首相盼,尾羽描画细致,纤毫毕现。山石间隐有另一雉鸡,与前者遥遥相望,构图灵动巧妙。本品山石绘法与一般色块皴擦之法不同,以繁而不乱的墨彩线条表示山石嶙峋浓淡,十分独特。怪石之前一丛牡丹盛放,花瓣之层叠,花叶之相背,均绘制细腻,且与一般没骨花卉画法不同,无论花瓣还是花叶均有墨线勾边。山石后一树桃花斜生,画面右上斜插一枝玉兰,将画面构图布局得疏密有致。 本品在装饰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瓷板正面均以“玻璃白”打底,从而掩盖住原来的釉面,使整个作品的底色显得微微泛黄。此外瓷板所绘花卉不以没骨法为之,山石以墨线披麻代替皴擦。上述几个特点结合起来,从而使本品在视觉上颇似一件铜胎画珐琅作品。故宫博物院即藏有一件铜胎画珐琅雉鸡牡丹图瓶,其山石、牡丹、雉鸡以及玉兰等细节及整体构图均与本品相类。 铜胎画珐琅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画珐琅工艺,创制于康熙时期,由宫廷画师直接参与创作,是一种专属于宫廷的艺术形式。在此基础上,内廷造办处此后又相继发明了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紫砂胎画珐琅等。瓷胎画珐琅由铜胎画珐琅发展而来,但在纹饰布局和绘制上均有差异,艺术风格也截然不同。到了乾隆时期,各种宫廷艺术门类均发展至鼎峰。在此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本品,以瓷绘表达铜胎画珐琅之艺术效果,即是对于制瓷技艺的彰显,亦是对于康熙时期创制铜胎画珐琅的一种追摹。 插屏另一面为镜,周以上等紫檀料制屏框及座,选料考究,密度、油性极佳,牛毛纹、金星随处可见,框额更有水波曲转若漩涡者,实为难得。边框格角榫攒窄边,框边制为弧形。下屏座边角线条亦与边框呼应,绦环板中凸雕三如意云头,间以二弦纹相连,披水牙板亦为如意云头纹,不过将阳雕化为阴刻,纹饰相同,视觉效果却不同。四站牙板减地雕为勾连纹。三处纹饰各不相同,相互搭配却极为协调。 清乾隆 红釉茶圆 (一对)尺寸 直径9cm 估价 RMB 580,000-880,000 本品侈口弧腹,下承圈足,胎薄质坚,造型规整,盈盈一握,恰到好处。杯内壁及底施白釉,外壁施红釉,釉色明艳动人。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皇帝曾作诗咏宣窑红釉云“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泥澄铁碹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诗中流露出高宗皇帝对于宣窑红釉盛赞之意。乾隆一朝御窑红釉器的烧造亦是在圣意之下对于前朝名品的一种追摹。 此式小杯为标准宫廷茶器,于清档中称为“茶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十二美人图》之“桐荫品茶”一幅中:美人侧坐绣墩之上,一手持扇,一手持一红釉茶杯,其造型与本品极为相类。由此可见此类作品级别甚高,为帝后御用之茶器。 本对杯最为难得之处在于其两只极为成对,不仅造型、尺寸、款识分毫不差,而且外壁所施红釉也均是一面鲜红如初凝牛血,一面粉嫩如桃花盖雪。在单纯凭借窑工经验烧窑的古代,能有如此成对之作,可谓天成。 清乾隆 窑变釉贯耳瓶尺寸 高30.7cm 估价 RMB 400,000-600,000 贯耳瓶器形源自上古青铜器,宋代时开始出现瓷器品种。清代乾隆时期,高宗皇帝好古成癖,贯耳瓶因其端庄古朴的造型而得到乾隆帝的喜爱,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因此烧造了大量釉色相异、器形有别的贯耳瓶供乾隆帝赏玩。本瓶即为干朝贯耳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其口部略外撇,呈海棠形,颈部两侧饰贯耳,腹部下垂,两面分饰杏圆形凸起,下承圈足,整器造型端庄。瓶通体施窑变釉,红蓝两色,交织相融。瓶底心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窑变釉为雍正后期唐英督窑时所创,俗语有“窑变无双”之说。贯耳瓶是窑变釉器物的常用造型之一,自乾隆至清代晚期均有烧造,其中以乾隆时期品质最为优秀。本品为乾隆朝窑变釉贯耳瓶之典型器,其整体釉色比常见作品深沉,更具古朴之气,且保存状态良好,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清乾隆 仿成化斗彩团菊纹盖罐尺寸 直径11.2cm 估价 RMB 380,000-580,000 本品直颈鼓腹,盖扁圆,整体造型敦实可人。罐胎体紧致,修胎规整,釉面润泽,颈下、足上一周以青花分两色渲染变形如意云头,云头中心点红、黄彩。腹部主体斗彩绘团菊纹,团菊上下分布,背景衬托蕉叶,团菊颜色红、黄相间,呈品字形分布,其间饰折枝莲纹,盖面两朵团菊均为红色,盖延一周绘莲纹,与腹身团菊间莲纹相近。整器纹饰设色清雅,绘制精细。罐外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字体端正,为乾隆中期御窑典型款识字体。 此类斗彩团菊纹盖罐为清雍正、乾隆朝对成化御窑斗彩团蝶纹盖罐的摹仿与创新之作,制作精细,填彩一丝不苟,级别颇高。在清代宫廷绘画如郎世宁《弘历中秋赏月行乐图》、佚名《岁朝图》、《弘历雪景行乐图》等画作上,本品往往与茶壶共置于矮几之上,说明本品当时应为藏置茶叶之用。由此可见,本品应与各式三清茶器相同,均是难得的御用茶具。 更为可贵之处在于,存世斗彩团菊纹盖罐之盖多佚散。本品器、盖均流传至今,盖虽小有伤损,但亦是实属难得。如此制作精巧之作,陈于案头架间,或事以茶事,可称藏者之幸。 清乾隆七年(1742年) 粉彩折枝花卉纹十方碗尺寸 长20cm 估价 RMB 150,000-250,000 本品制为十方形,侈口,腹部十面内收,折腰处再内收,承接十方圈足,整体造型极为复杂,且毫不变形,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水准。碗胎体细腻,通体施白釉,釉面莹润。腹部十面以粉彩绘各不相同之折枝团花纹,其中有牡丹、芍药、菊花、兰花、桃花等,方寸之间描绘细腻。折腰下胫部亦绘折枝花卉,与腹部十面呼应。外底心墨彩书“乾隆七年旭华堂制”楷书款。写款顺序与常见竖书者不同,为横书双行,且其中“隆”字下“生”写为“正”,是“隆”之异体字。 查阅《明清瓷器鉴定》书后《明清瓷器堂名款一览表》,在乾隆时期堂名款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旭华堂藏”款之“青花海水蝠碗”,但是对于此堂名款瓷器之制用没有明确解释。目前,对于“旭华堂”款瓷器的考证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是着有《旭华堂文集》的王奂曾之订制瓷;另一观点认为是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旭华之阁”用瓷。而通过本品“乾隆七年(1742年)”之纪年可知,以上观点均不准确。其一,王奂曾卒于1735年,早于本品烧造时间;其二,“旭华之阁”建造时间比此碗之纪年晚了二十年,理应不会如此未雨绸缪。 瓷器制作中方器成型比圆器难度大,历来有“一方抵十圆”之说。本品制为十方,可谓极大地提高了其成型以及烧造的难度。另外本品之纹饰也具有较为鲜明的宫廷装饰风格。雍正时期即有十方碗及与本品纹饰相似的六方、八方御窑碗传世。因此本品很可能为乾隆时期宫廷中某堂室之订制瓷,实为研究与收藏价值并重之收藏首选。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6583-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嘉德51期仲夏拍卖会中的清乾隆瓷器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