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北朝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创造的艺术价值,后期基本没有达到或超过。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还有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北朝开凿的艺术珍品。目前在国内国际上影响深刻,罕有匹敌。(敦煌石窟,笔者亲见,,如果不是因为敦煌遗书赫赫有名,只就石窟艺术而言,是远远比不上云冈和龙门石窟的。三大石窟,笔者都亲自专门探访过) 北魏孝文帝,是一代明君。他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这些改革都大幅度加快了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社会进步。 后来,统一中国的隋唐二代,隋文帝杨坚是北周重臣。唐高祖李渊是隋的重臣。其实二人血统都带有鲜卑民族的成分。鲜卑民族在南北朝之际溶于汉族,这也是唐代文化为什么包容并蓄,博大精深的根本原因。(皇帝本身很有可能就是胡人血统) 代表北朝瓷器的,是一种叫做莲花尊的器物。我们以故宫藏的两座莲花尊来看看北朝瓷器。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贴印团龙图案。颈肩部饰6个条形系。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二层与第三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 这是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形体高大,气魄雄伟。它综合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特别是腹部,采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莲花瓣吻合而成,叶脉清晰可辨,将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在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既是装饰,又是器身结构的一部分,毫无牵强之意,同时也避免了纯粹摹仿自然的作法,是装饰艺术的成功之作。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件仰覆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尊撇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肩、颈有6个条形系。通体纹饰达11层:颈部饰纹3层,自上而下为飞天、宝相花兽面及蟠龙,以凸弦纹间隔;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由6层莲瓣组合而成,上覆下仰,瓣尖向外卷起;胫部亦饰覆莲瓣两层,瓣尖亦外卷。器物通体施青绿釉,圈足内深厚,素胎无釉。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华缛精美,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装饰题材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经过化验分析,其胎、釉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点,该尊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朝瓷器的几个特点很值得注意: 第一,器型高大,两件莲花尊都在60厘米高以上。同时期的南方南朝越窑青瓷很少这种大器。从一方面反应出北朝统治者游牧民族的大器,粗犷的性格特征。 第二,佛教意味浓厚。北朝崇佛,佛教文化在皇室的倡导下极为盛行。贵族多有倾家荡产来供佛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这种例子多见。还有一种艺术品,以北朝为冠,就是石雕佛像和小铜佛(俗称板凳佛)。山东出土一批窖藏石佛像,极为精美,委实罕见。北朝的佛教艺术品在国际古玩收藏市场上,名声赫赫,几乎与周鼎商彝,宋元古籍,五大名窑等肩。 第三,北朝瓷器多以堆塑,像生为主要装饰手法。青釉相比南朝,胎釉结合程度好,不易剥釉。应该说,其制瓷工艺水平远高于南朝(南朝越窑青瓷很多都只能算是炻器,并不是真正的瓷器),白瓷最早也发源于北朝。所以,北朝青瓷在瓷器史上地位崇高,收藏研究价值也非常高。惜真品太少,研究者不多。很难形成市场热点。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6260-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故宫南北朝莲花尊瓷器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