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为“扬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 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清 李方膺墨笔古松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乾隆十有九年十一月写。李方膺。”钤“晴江” 朱文印。 “乾隆十九年”是1754年,李方膺时年58岁。 图绘古松一株,姿势挺健,仿佛一饱经沧桑的老人迎风立于画中。全幅布局简洁,笔法苍劲,意境深邃,表现出作者刚正不阿的个性,是李方膺晚年的代表作品。 清 李方膺墨梅图 故宫博物院藏 款题:“十日厨烟断米炊,古梅几笔便舒眉。冰花雪蕊家常饭,满肚春风总不饥。乾隆十有九年十月写于金陵借园。李方膺。”钤印“梦中之梦”、“换米糊口”、“膺”、“梅花手段”、“小窗风雨”等。鉴藏印钤“楚珍”。乾隆十九年为1754年。李方膺罢官后以卖画为生,生活贫苦,画中的题诗反映了他忍饥作画的乐观精神。 古人画梅,或千花万蕊,或枯枝疏朵,梅树大多枝干虬曲,摇曵多姿。李方膺最爱画梅,曾题画梅诗云:“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从触目横斜的千万朵梅花中,画家捕捉最使人赏心悦目的两三枝,经过艺术构思,创造出比天然的梅花更为完美的艺术形象,以少胜多,令人回味无穷。郑板桥对此大加赞扬。 图中的折枝梅花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梅枝“豪气横行”,梅花圆润潇洒,暗香疏影,别有一番孤高冷峻的风度。李方膺好友袁枚评价其梅称:“傲骨郁作梅树根,奇才散作梅树花”,一语点明了他形成这一风格的缘由。李方膺爱梅成癖,故有“平生知己”之印,以画梅自喻其憨直、倔强、满怀正气之个性,“孤干长招天地风,香心不死冰霜下”,袁枚的话可谓知己之言。 清 李方膺 竹石图轴 139.5×5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方膺 游鱼图轴 123.5×6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幅右边款题:“三十六鳞一出渊,雨师风伯总无权。南阡北陌槔声急,喷沫崇朝遍绿田。晴江李方膺。”钤“晴江的笔”白文印、“虬仲”朱文印。 《游鱼图》是李方膺的代表作。画中春水方生,欢腾的鲤鱼争相穿越于河水间,它们或直冲入水底,或徜徉于水面,或摇头摆尾,或展鳍跳跃,在寒冷的冬天之后尽情享受着春天河水复苏带来的喜悦。画面生动传神而富有情趣。作者用笔洗练,虽无一笔背景,却使人透过温和的春水仿佛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日景象,达到了意到笔不到、景在画外的艺术效果。 根据画面的风格和题诗,可以推断此图是李方膺罢官(乾隆十三年,1748年)之后的作品。画中作者以游鱼自拟,隐喻他久困樊笼,终得返归自然,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及其品格情操。明清文人常以“四君子”题材直抒胸臆,表现闲雅高洁的品行。李方膺也善画梅,而在晚年,他选择了游鱼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跳出了文人画的樊篱,立意新颖,扩大了文人画的表现领域和审美情趣,他的创新也正表现出“扬州八怪”对绘画的突出贡献。 在画面位置经营上,此图也与众不同。5尾姿态不同的游鱼组成一条反“S”形曲线,鱼头、鱼尾相互呼应,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渲染了腾跃而出的气氛。右边题诗一贯到底,字体浑厚雄肆,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从而成为诗、书、画完美统一的佳构。 李方膺 百花呈瑞图 南京博物院藏 李方膺 梅花图 145.2×50.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李方膺 墨梅图 册页 23×42.4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李方膺 菊石图 安徽省博物馆藏 李方膺 兰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方膺 潇湘风竹图 南京博物院藏
李方膺的前半生一心致力于做官,但因为脾气倔,经历三起三落,最后还是离开了官场。 李方膺入仕做官,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因为他做官之时还只是个秀才身份。若走科举之路,他很可能是没有机会做官的。雍正六年(1728),雍正帝为更新吏治,实行全国“荐才”,加上父亲李玉鋐三品官员的身份,李方膺以“贤良方正”之名受到举荐。不过,从李方膺的为官经历看,他还是很有能力的,也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雍正八年(1730),李方膺出任山东乐安知县。当年夏秋之际,乐安大水成灾,黄河入海口的洼地更是汪洋一片,情势非常紧迫。李方膺不等上司批准,就开仓赈济,下令动用库存皇粮一千二百石,以工代赈,募民筑堤,缓解了灾情。灾后,为了这一地区彻底解决洪水问题,经实地考察,李方膺写下《小清河议》、《民瘼要览》、《山东水利管窥》等水利方面的著作。 危机四伏 虽然李方膺救百姓于水火,但他私自开官仓的事情还是遭到了青州府的弹劾。幸运的是弹劾文书被送到了总督田文镜手中,田文镜是以监生的身份被保荐入仕的,常常庇护一些像自己这样被保举而做官的人,田文镜非但没有怪罪李方膺,反而称赞他胆识过人,有功于民。雍正十年(1732)擢升他为莒州知州。 可是一年之后,他的运气似乎就用尽了,71岁的田文镜去世,再也没有人庇护他。不久,他就被莫名其妙地被降职调回乐安,后又调到兰山。 倔强的抗争 接任田文镜职务的王士俊为了政绩,不做任何调查就下令鲁东安山湖边上的各州县开垦荒田,名义上“以济民食”,实际是为了增加税收。这一地带地势低洼,开垦以后能否避免洪水冲击、得到收成仍是问题;垦荒耕种要先投入一批粮食,对于收获、分配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划,这只能是劳民伤财的举动,所以李方膺公然反对,引来了新总督的勃然大怒,将李方膺以藐视上司的罪名投入了青州大牢。 这里已经能看出,李方膺并没有曲意迎合官场的习气,他始终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做着有益百姓的事,只是因为遇到不同的上司,而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倔强。 方膺下狱,百姓哗然曰:“公为民故获罪,请环流视狱”,兰山、莒州一带农民成群结队,自带鸡黍米酒前往青州监狱探视。狱吏不许见,老百姓就把带来的钱物、食品往监狱的高墙里扔,留下的酒坛子把监狱的大门和甬道都堵住了。这场冤狱,一拖三年。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乾隆追究起开垦失策忧民之事,罢王士俊,才得到平反。李方膺出狱的时候正好是五月,老百姓包了粽子、带着酒欢迎他。 经过这一牢狱之灾,他终于明白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场险恶。在这之前李方膺只是偶尔画画,但这一事件之后,他画画数量明显增加。显然是他咀嚼人生之后,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借着绘画得以抒发。 去官服丧 静心绘画 乾隆四年(1739)后,李方膺父母相继去世,在家服丧六年。这六年他静心于绘画,水平大进。1741年,李鱓在济南看到李方膺的画时,惊呼“近见家晴江梅花,纯乎天趣,元章、补之一辈高品,老夫当退避三舍。”把他视作米芾、晁补之一个级别的大画家,足见方膺进步之大。 最后的仕途 虽然已经领教了官场的险恶,但方膺依然没有放弃自己求仕的理想。守制期满,受命任安徽潜山县令,权知滁州府,不久又调任合肥县令。这时又逢饥荒,李方膺仍然倔强地按照过去做法,自定救灾措施,不肯“孝敬”上司,因而遭到了嫉恨,太守用莫须有“贪赃枉法”的罪名,罢了他的官。 方膺前后做县令二十年,竟然三次被太守陷害,李方膺感慨万千地说:两汉吏治,太守成之;后世吏治,太守坏之。 1753年合肥案了结,李方膺要离开合肥时,当地老百姓送他到郊外,方膺吟诗抒发当时的感情: 停车郊外泪潸然,父老情多马不前。 茅店劝尝新麦饭,桑田留看小秧田。 一腔热血来时满,两鬓寒霜去日悬。 不是桐乡余不住,双亲墓上草芊芊。 为官二十年,李方膺三历宦海,他已经没有再留下去的理由,自己倔强的性格不会屈服,只能放弃仕途而去“风尘历遍余诗兴,书画携还当俸钱”。 李方膺罢官后,在南京寄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以资衣食,他在晚年有诗说:“我是无田常乞米,梅园终日卖梅花”,画上也常钤“换米糊口”之印。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5882-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扬州八怪 李方膺 画选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