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

时间 : 2018-5-14 15:28

作者 : mfshizhong

 查看 : ( 3057 )  评论 : ( 64 )

摘要 : 《千里江山图卷》是宋画中表现住宅和村落全景最多的一幅。它画的是江南水乡之景,是创作而不是写生,加以当时画家只有十八岁,不可能有很多的经历见闻,所以画中所表现的除本人所体验者外,必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前人作 ...

《千里江山图卷》是宋画中表现住宅和村落全景最多的一幅。它画的是江南水乡之景,是创作而不是写生,加以当时画家只有十八岁,不可能有很多的经历见闻,所以画中所表现的除本人所体验者外,必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前人作品中吸收过来或受师友启发 而来者。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一 方面,既然不是专门描绘某一特定地点,而是泛写江南,画中在某些方面会夹杂有一定 的想像成分;既然会吸收前人之作,画中就会有较早一些时候的情况,所以不能把它和写实作品同等看待,把所画内容一一信以为 真,也不能用它做为判定时代的严格依据。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另一方面,正因为它不是画的一个具体地点,它就不太受那些具体实物的限制,它所 反映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现实的建筑物,而是当时人们常见的建筑形象。从某种意义上 说,这可能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意义。这一点,对那些在画中多次出现的建筑形式来说,尤其适合。因此,只要正确估计这两方面的因素,这幅画中所提供的建筑形象,仍不失为了解宋代住宅建筑的重要资料。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画中表现的建筑类型

画中表现的建筑物可分住宅、园林、村落、寺观、桥梁、水磨坊等四类。分述如下:

一、住宅及园林

画中所表现的住宅从小到大不下数十幢,布置方式有的自由灵活,因地制宜,有的规整方正,近于程式化,内容相当丰富。现依由小到大的顺序,择其不重复者,归纳介绍如下:

1、较小而简单的住宅: 这类住宅在画中表现最多,其形式有散列式、一字形、丁字形、曲尺形等简单形式及其组合体。这种住宅较小,便于利用地形,多画于山间水畔的隙地上。

一字形住宅:如图一: 1——4 所示都是三间两椽的建筑,参阅现存农村旧住宅, 一般房屋一椽的深度多在1一1.5M 左 右。故两椽进深只有 2. 5一3M, 是很小的建筑。其布置方式或散列,或串连,有的沿山形叠降(图一: 1)。其中有的兼营酒店(图一:3)。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3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4

曲尺形住宅:图一:6、13 所示为两房屋相连成曲尺形,一为瓦顶,一为草顶,可能是相当简陋的衣民住宅。图一:12所示实际是在曲尺形住宅再加建一冀而成,其曲尺部分为住宅,所加一翼做为洒店。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6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3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2

丁字形住宅:图一:7、9、10、11、16都是丁字形住宅。其中10在丁字的一横上开门,7、9在丁字的一竖上开门,也都是较小的住宅。其中只11、16由多幢组成庭院。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7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0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6

总的看来,这类住宅形式简单,布置灵活,可以随地形改变。这些形式在近代农村传统住宅中都还可以看到,除了梁架和门窗装修已有某些改进外,没有很大变化。

2、工字形住宅 : 这种住宅在画中表现得很多,都是前堂后室中间连以主廊,体型比前述各种形式都大些,也比较规整。

画中所示最简单的形式是只有一幢孤立的工字厅,一般前堂后室均面阔三间(图二:1— 7)。 有些在周围装篱或栅,围成院落(图二: 1一4, 6, 8) 。 大部分工字厅却一部兼用草顶,只有少量大型宅院才全部为瓦顶(图二:11、1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3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4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5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6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7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8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2

在大型住宅中,都是以工字厅为主体, 在其周围加建辅助建筑,组成群组或庭院。画中所示有在堂、室两侧加耳房(宋式叫“挟屋”)(图二:3、9)、在堂前加两厢及大门组成四合院(图二: 1 、2 ) 、在主廊左右建厢房(图二:6)等几种方式。更大的住宅还把这些方式综合起来(图二:4、9、14),或把工字厅的一部分做成楼(图二:11、1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3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6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4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4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2

3、其他大型住宅 : 画中 除 上 述 二类外,还有一些形式比较特殊或不大规则的大型住宅(图一:16—22)。这些住宅有的以楼阁为主体(图一:17、18、22),有的以工字厅的变体为主体(图一:20、图二:14),周围不规则地布置一些辅助房屋和园林建 筑。一般的住宅有一重门,个别大住宅有二重门(图一:18)。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6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7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8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0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2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4

此外,还有两组建筑形式比较特殊,其中一组的主体为十字形平面,前有二亭,左右后三面迥廊,后有五间歇山顶的后堂,庭中植柏,颇不类居住建筑(图二:15); 另一组在堂后有草庐,建于中轴线上,草庐右侧有一亭,堂中二人对坐,应是住宅,但形式古怪,也许是仿所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高士、隐士之居?姑存臆说再考之(图一:1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5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9

关于园林部分,已经散见于前举各宅中,把这些现象归纳起来,还可以多少窥知一些当时园林布置的特点。

一个特点是在宅畔建亭,这在全画中有四例(图一:19、20、22,图二:9),有可能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0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9

另一个特点是在住宅正堂中轴线上前方建临水亭榭,这在全画中有三例(图一:22、图二8、9)。证以其他宋元画中所见,可能也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8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9

此外,还有些随地形布置的例子(图一:14、15、16、20,图二:10、13),基本上是较简单的有轴线的布置方式。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4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5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6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0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0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3

图中也表现了一些村落,一般是背山面水,或以林木为屏障,一组组住宅沿山坡、水滨、路旁自由布置,杂以一些亭阁和朱栏小桥。这类村镇形式恐未必可信,很可能是因为此画是画给皇帝看的,粉饰太平,把所有大小住宅都和谐地画在山水之间,尽量烘托园林化的气氛,没有表现出任何堡、寨、门墙等防御设施,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有相当大的不同(图一;21, 图二:8)。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8

二、寺观

画中寺观共二处,其一在远景中,仅微露塔尖,模糊难辨。另一座平面布局看不清楚,但建筑形式尚可辨别(图二: 16)。其中主要建筑都是二层楼阁,一般都是上层面阔五间,进深三到四间,均为歇山顶,檐口平直,屋角不起翘,屋顶用鸥尾,其中两座中间连以二层高的廊子,形成工字殿。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6

三、桥梁

画中表现桥梁有五六处,均梁式桥,仅用材及大小规模不同,分述于下:

1、长桥:图 中画一座巨大的木构梁柱式亭桥,其做法是桥身以三根柱子并列,上架横梁,为一组构架,全桥有三十三组构架,共三十二跨。每跨架木梁,铺木板,连成桥面,两侧加木栏干。桥面自两端向中央逐渐升高,中间建桥亭。亭为重檐攒尖顶,四面出龟头屋,构成十字形平面。亭下近水面处加建一层,有楼梯与上层亭子相通,使中央桥亭成为一座平面十字形的二层楼阁(图三:3)。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三:3

2、小型亭桥:图三:2 是一座小型亭桥,横跨山溪上,下面以砖为基,上立木柱,架梁铺板,周以栏杆。桥面上建四坡顶的小亭子,亭四角有短墙,上部编植物为之,呈黄色,屋顶四周出引檐,亦黄色,应是蓆、箔之类加木骨做成,整个亭桥具有较浓的园林建筑色彩,可能不是一般交通用的桥梁。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三:2

3、用竹(或木)笼装卵石做桥墩的梁式桥:图三:1所示,桥墩画成垂直线间加曲线横道,可能表示用竹蔑条编成的笼子,也可能垂直线表示木栅,横曲线表示编栅的竹蔑,构成木笼,中间实以卵石,做成桥墩。桥面架梁铺板,上铺土路面。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三:1

此外,图中还有一些简单的桥,如桥面微微隆起的单跨施朱栏的梁式桥,和一种两端低而宽,中央高而窄,无栏杆的多跨桥。这些桥构造一般,无须详述。

四、水磨

图三:4所示是一座横跨山溪上的水磨,其做法是先在溪上建砖砌的拦水坝,坝上建屋,下设水轮,引水冲击水轮转动,带动水磨。磨房周围建有附属建筑、大门和篱笆。磨房之后的溪上有水闸,是储水和导水冲水轮用的,从画中还可以看到水闸的金口柱和闸板。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三:4

画中表现的建筑构造和细部

此图所画建筑尺度较小,虽然画得非常精致,但很多地方表现得还是不够清晰明确。同时,此画是创作不是写生,也不能全部看成有实物依据的。但是其中重复出现多次的东西,也有可能是当时或更早些时候比较常见的做法。现分别归纳如后:

一、基础

一般房居在台基上立柱,台基可能是土基,也可能是砖基。有些建筑没有画出台基,是因为比例太小而略去,由现在江南地区建筑的情况看,当时也不可能没有台基而直接在地上立柱的。

有些大型建筑是在地上立木柱,架梁铺板,做成平台,再在平台上建胜,形如干阑(图一:2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2

临水建筑的台基有两种做法:一种在水中砌砖基,其上立柱建屋。如图三:2亭桥和4水磨房的基础。另一种是在水中立柱, 建平台,其上建屋,即干阑建筑,如图二:8、9所示。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三: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三:4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8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9

二、梁架

画中所绘房屋梁架都是梁柱式,无用穿斗架者。一般房屋屋顶进深二至四椽,只有图一:22之正堂上层深四椽,可能下层深六椽,是画中各住宅里最大的一座。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2

梁架都画得很简单,用朱色或褐色线画成,未见画有彩画或斗拱的表示。梁柱都是直材,未见有梭柱月梁的表示。在建筑的山面上,于蜀柱与义手之间的三角形壁面上, 常常画出圆形或三角形孔洞,或在平梁之下开直棂窗,是通风排烟的孔道。

三、屋顶形式

1、庑殿顶 : 宋式称为“四阿” , 即四坡顶,专用于殿堂。此图中大建筑及寺观均未见用庑殿者。只有一个廊桥的小桥亭(图三:2)及图二:11前左方一个小房子是四坡,无脊及脊饰,只是一般的四坡顶小屋,不是正规宫殿上用的庑殿顶。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三: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1

2、歇山顶:宋式称为“厦两头”。此图中除寺观外,住宅也有一些用歇山顶的例子(图一:17、18、20、22,图二:11、12、13)。由山面露出的梁架看,除寺观为四椽平梁,表明屋顶深六椽外,其余都是平梁义手,表示进深为四架椽。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7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8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0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3

此外,有些房屋在歇山顶四周加引檐,形如歇山顶(图一:19的堂,图二:8之水阁、9之前堂)。实际上,二者所用材料不同,从中可以行出古代歇山屋顶产生的雏形,但还不能算歇山顶。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8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9

这些住宅的歇山压顶屋脊都是在灰色线上画黑道,表示它是叠瓦为脊,没有走兽、兽头等饰物,仅寺观的歇山顶上用鸱尾。

3、四角攒尖屋顶:全部用在亭子上, 如图一:9、15。从亭子顶 上露出一根木棍看,可能是《营造法式》中所载的“簇角梁”的构造。屋面多为草顶,少数为瓦顶。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5

4、悬山屋顶 : 宋 代 称 为“ 两 下 ”或“不厦两头”。画中建筑物绝大部分为悬山顶,除寺观及个别建筑外,大部分未画出博风极、悬鱼等构件。瓦屋顶都是叠瓦为脊,无脊饰。

画中建筑的屋顶,除寺观外均未表示出有屋顶曲线。一些小建筑或草顶房屋的屋顶反而画成中间微微隆起的形式,和一般屋顶曲线恰恰相反。歇山的屋角亦未画出起翘。

四、建筑的面阔

一般房屋面阔三间,五间者较少,极个 别的为七间。建筑的明次间面阔大多相差不 很多,但也有些建筑当心间比次间宽三倍以 上。(图一:19一20,图二:1、3、9) 这些建筑一般都是住宅中的堂、室等主体建 筑,其他厢房等辅助建筑则不是这样,可知这不是画家的笔误,而是如实描绘的。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0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3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9

五、门

住宅大门的形式有几种:

最简单的是在篱墙中开篱门,没有明显的门框、立柱。这多见于小宅中,或用为大宅之外门。

其次是衡门,即立二柱,柱顶架一根横木(图一:8)。也有上架二根横木的(图 一:19,图二:11、14)。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8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4

第三类是在衡门上加两坡屋顶,和后代影壁式大门类似,宋元时期称为独脚门(图二:13)。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3

第四类是屋宇式大门,有一间两架椽分心用三柱(图一:17,图二:4、9、15), 三间二架椽(图一:14、18,图二:1)三间四架椽(图二:12)等几种规模。但即使是三间的门屋也只是在当心间上开门,次间装直棂窗。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7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4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5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4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5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六、窗

图中所绘房屋的窗多数是直棂窗,构造很简单,在二柱之间施腰串及额,中加棂子,无立颊、心柱、榑颊等构件。

有些建筑的窗画成黄色斜方格(图一:20、21,图二:2、15),也有画为直方格者(图二:15),都是宽一间,不分窗扇。可能黄色是编竹做成的,直方格是木构的,都是民间的做法,现在在江浙地区农村旧住宅中还可以看到。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0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1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5

七、墙

画中房屋墙都是白粉墙,柱子露明,可见是很薄的编竹或苇抹泥的墙,与现在江浙传统住宅的做法同。夯土墙只见用为影壁,未见用于房屋或围墙中。

篱墙做法大略有三种:一种为垂直木栅,隔一定距离加一根稍粗的柱子(图一:9、16、20)。第二种画作斜方格加水平及垂直线,应是编竹篱(图一:14、15、19)。其中图一:19的竹篱水平分为四道,和《营造法式》竹作中所载的竹篱基本相符。第三种画成周围木框,中间加黄色垂直线及人字花纹,可能是用蓆做围墙,也可能是用苇或草编成的,多用在大宅中(图二: 9 ) ,是比较考究的做法。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6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0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4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5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9

八、引檐和凉棚

图中很多建筑的前后檐或四周挑出用木骨蓆子心做成的棚子,坡度与屋面平行,接续在檐头之下,向外挑出。有的在外端加支柱(图一:19),有的只加斜撑, 是供遮阳和防雨用的构件。《营造法式》卷六载有板引檐,用于檐下,是接续小连檐向外挑出的檐子,用木板做成。它的功能、使用部位都和图中的蓆棚相似,仅一用蓆,一用木,可知它也应叫引檐。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9

还有一些房屋,在前檐加建凉棚,构造与引檐同,所异者是它的屋面为水平的,甚至是外高内低,和屋顶之间形成一道天沟, 其外侧不用斜撑,一律用柱。凉棚多用在较小的建筑上,只设在房屋的一侧(图一:5、16)。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5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6

九、室内家具

图中建筑物都很小,大部未表现室内布置,只有五六所住宅露出一点家具,也很模糊,最多的家具布置方式是在中堂屏前中央设一椅(图二:3、12),或在屏前相对设两个杬子或二人对坐的(图一:18、19、21),另一例是在窗前画一椅向外。总之,家具布置得很简单,这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3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二:12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8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19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解说详细,穿越历史

图一:21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5833-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芝麻开门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鉴赏
《千里江山图》由北宋王希孟所作,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全卷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以墨色 ...
时间 : 2014-03-20 08:03:00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祁序《江山放牧图》
北宋祁序作,现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47.3厘米,横115.6厘米。此图描写江南水乡春色,画面近处有耕牛16头,有从水中驮着牧童踱上岸者,有在水边饮水者,有在水中沐浴者,有在较着劲相斗者,有小牛犊追赶母牛 ...
时间 : 2014-09-30 09:40:21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程正揆江山卧游图卷
名称:程正揆江山卧游图卷 年代:清 作者:程正揆 特征:纸本,墨笔 尺寸:纵26cm,横205cm。   自题款:“江山卧游图,庚戌第二。青溪道人。”钤白文印二方:“青谿旧史”、“程正揆”。鉴藏印有“王竹溪家藏真迹 ...
时间 : 2014-10-21 21:56:59 | 发布者:大川韬滔 |
皇帝艺术家中的楷模,江山和艺术兼得
说起艺术家皇帝论诗词有南唐后主李煜论书画有北宋徽宗赵佶不过这两位都是跑偏型儿的虽有艺术才华却荒废了主业历史上还有一位艺术家皇帝他的人生就一直在“道儿”上不仅有“仁宣之治”的政治成就其书画水平同样出类拔 ...
时间 : 2018-04-27 18:30:00 | 发布者:wanjia |
不一样的《千里江山图》,宋代江参《千里江山图》
宋江参千里江山图卷绢本墨笔46.3×546.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作无款,卷末有元代柯九思题「江参字道贯千里江山图真迹。臣柯九思鑑定。」柯九思经常受命为元文宗选画,此可能为一例。江参为两宋之际画家,传世画蹟 ...
时间 : 2018-05-05 09:48:00 | 发布者:古玩收藏收购 |
宋 李唐《江山小景图卷》
提示:点击上方"中国书法网"↑免费订阅本刊宋李唐江山小景图卷49.7x186.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卷并无李唐签款,有一方祥哥刺吉公主的残印在画卷末缘上端。此卷中描绘一段沿江的山水景观,山中有各式建筑与山径穿绕, ...
时间 : 2018-05-13 09:27:00 | 发布者:allen |
宋代李嵩《货郎图》
李嵩(1166—1243),宋钱塘人。出身贫寒,年少时曾以木工为业。好绘画,颇远绳墨。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承授画技,终成一代名家。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三朝(1190―1264)画院待诏,时人尊之为“三朝老画师” ...
时间 : 2018-05-15 09:05:00 | 发布者:火日立 |
宋李嵩《花篮图》
竹篮编织精巧,里面放满了各色鲜花,有秋葵、栀子、百合、广玉兰、石榴等,小小的花篮折射出繁花似锦的大自然——美丽、多样、蓬勃、朝气,让人看了之后感到十分亲切,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关注亦油然绢上。画幅 ...
时间 : 2018-05-15 09:08:00 | 发布者:jacky |
南宋李嵩(款)桐荫对奕图
李嵩(1166-1243),宋钱塘(今杭州)人。出身贫寒,年少时曾以木工为业。好绘画,颇远绳墨。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承授画技,终成一代名家。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三朝(1190-1264)画院待诏,时人尊之为“三朝 ...
时间 : 2018-05-15 09:09:00 | 发布者:spc911 |
宋·梁楷《六祖斫竹图》
*六祖斫竹图宋·梁楷纸本墨笔纵73X横31.8厘米(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梁楷,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祖上为东平(今属山东)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贾师古弟子。工画人物、佛道、鬼神,兼善山水、花鸟。有出蓝之誉。 ...
时间 : 2018-05-15 17:34:00 | 发布者:salam007 |
清徐扬《前门街市图》
此图卷由徐扬等人绘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徐扬,江苏吴县人,善人物、界面,充画院供奉,官至内阁中书。南巡是清帝进一步联络汉族地主官僚,维系文人学士,了解广大民情,阅兵整顿军伍,巡视黄淮河务,察访工 ...
时间 : 2018-05-15 18:07:00 | 发布者:franccese |
宋代李成山水画欣赏
李成(公元919年-967年),字咸熙,北宋初年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人,世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 ...
时间 : 2018-05-24 13:36:00 | 发布者:河南=秋实 |
宋代王居正《纺车图》高清详解
此图表现农村妇女的户外劳动。全幅主题突出,构图巧妙。近景描绘的人物被两条飘浮不定的线条分为两组,线的一端是边摇纺车边哺乳的中年妇女、围其左右戏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弯腰伛背、双手拉着线团的老 ...
时间 : 2018-05-26 14:14:00 | 发布者:古瓷斎主人 |
宋代绘画作品一百幅精品欣赏
首图作品《不堪扰》局部作者谢友苏人物卷▲《槐荫消夏图》宋佚名小品册页,纸本设色,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王齐翰作。按《宣和画谱》(卷四),齐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为 ...
时间 : 2018-05-26 14:22:00 | 发布者:小法权 |
宋代李公麟《五马图》高清欣赏,宋画第一
《五马图》纸本墨笔,纵29.3cm,横225cm。二战以前藏于私家,战后失踪,珂罗版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五马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画中无作者款印,前4马后,各有黄 ...
时间 : 2018-06-08 08:24:00 | 发布者:史前豹 |
《千里江山图》艺术手法及表现的内容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绢本设色画,以长卷的形式,立足于传统,将其画面的细节部分描绘十分细致,江河、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江南地区所特有渔村、小船、亭台以及草舍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
时间 : 2019-08-27 14:34:02 | 发布者:陈鋆宽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从《千里江山图》看宋代建筑的相关评论

引用 守拙 2024-8-30 00:56
分析合理有据
引用 十口又土 2024-7-7 00:56
,收藏就得相信自己!,
引用 郑隆生 2024-2-4 18:55
,全都是精品货,说什么还行的都不懂,
引用 黑虎 2024-1-1 23:09
完全相信!
引用 踏雪倾天下 2023-12-13 01:56
神秘符号,想象丰富
引用 跳呀跳 2023-5-23 04:30
认真看完全贴,获益匪浅。
引用 bxmtn 2023-4-7 07:17
,来学习下收藏知识,顺便看看宝贝
引用 gnmll 2022-12-12 00:26
,真巧!!!

查看全部评论(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