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津门先后出了刘奎龄、陈少梅、何家英三位长于工笔绘画的大家。陈少梅工于山水,刘奎龄工于花鸟,何家英工于人物,而且前两者都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美术教育。在京津职业画家中,陈少梅的绘画水平远远超出了许多同辈甚至年长的画家。正如启功先生说:“我比少梅先生虽仅小两岁,但学画时望先生的作品已如前辈名家,可见他成名之早。”
陈少梅(1909~1954年),湖南衡山人,名云彰,字少梅,号升湖(“升湖”是陈少梅在北平湖社画会内部的排辈)。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随父习书画诗文。其父陈嘉言,工诗文,擅书法,光绪年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漳州知府,并曾主持船山学社。 在父亲的引导下,刻苦勤奋的陈少梅在诗词、书法,特别是绘画方面技艺大进。14岁时,陈少梅拜金城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并在绘画思想和山水绘画创作上继承了由金城发起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所提出的“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宗旨,在学习临摹金城崇尚的两宋绘画领域颇有成就。 当时的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不仅聚集了家藏颇富的一大批清朝遗老遗少和民国新贵,许多职业画家也云集于此,书画交易十分发达。加之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琉璃厂古玩店中丰富的宋元和明清时期的古代书画展示、交易,给陈少梅学习传统绘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师金城更是主动把所藏古代书画名家作品让陈少梅临摹,这对提高陈少梅的绘画艺术起了极大作用。 从16岁加入金城、陈师曾等组织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成为“湖社画会”的骨干,到22岁他由北京赴天津与刘子久一起主持“湖社画会”天津分会,在传统绘画创作的同时兼事授徒,并于京、津、沪三地举办画展,短短6年时间,陈少梅成为了颇有影响的画家和津门画坛领袖。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美术学校校长,积极致力于新中国的美术事业,焕发出了新的创作激情。1953年底,他由天津回到北京,一年后因患脑溢血病逝,年仅45岁。 陈少梅短暂的一生,绝大部分作品是以模仿古人为主,这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也形成了他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传统绘画功力深厚,继承多于创新,笔墨潇洒而不失法度,精细有余但豪放不足。 20世纪前半叶,虽然有康有为、鲁迅、陈独秀、徐悲鸿等人引领着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对中国画坛的变革发起了挑战,也出现了衰年变法的齐白石,西学东渐的徐悲鸿、刘海粟,东瀛回归的高剑父等一些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进行革新的画家,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画坛上的“海派”“岭南画派”这些以沿海开放口岸城市为主的职业画家群体,但大部分中国画家特别是山水画家还在黄公望开创的浅绛山水、董其昌倡导的文人画、清初盛行的“四王”摹古的道路上蹒跚而行。“师造化”这句古代绘画名贤的座右铭,在清初之后的画坛上已经是一句空话,这时的“师造化”其实就是“师古人”。陈少梅的师承、经历、学养决定了他只能是走一条复古的道路。他的成功首先在于他对绘画的刻苦勤奋,其次在于选择的绘画题材。 此时上海吴湖帆的传统绘画艺术成就并不逊于陈少梅,只不过吴湖帆的山水绘画首先是从“四王” 和董其昌入手,并兼董源,巨然、郭熙等诸家,笔墨清隽、画风雅逸,设色淡丽。相对而言,吴湖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成名早、名气大、影响广。 陈少梅的出新并不是不模仿古人,而是模仿了大家很少模仿的“北宗”山水,他以北宗为骨,南宗为衣,北宗笔法构建笔墨皴法,经营位置,南宗气韵增添生动之感。他不仅擅画山水,还兼人物、花卉,工写兼长。从宋人郭熙、马远、夏圭、李唐、刘松年等入手,跨过倪、黄,直入明人戴进、唐寅、仇英、张路、吴伟诸人堂奥,给清末民初的“家家相陈”的画坛带来了一丝鲜活。 20世纪30年代陈少梅的绘画作品还呈现着单纯模仿的痕迹,山水主要模仿 “北宗”的传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 从陈少梅拟郭熙笔意的《松溪泛棹图》和《雪景山水》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正在尝试着把临摹中掌握的郭熙绘画特点和笔墨技法应用到创作之中,但是还缺少变化。作品中还是中规中矩地模仿着郭熙山水特有的鬼面石、乱云皴,配以蟹爪树和夹叶树,并在有的作品中加入了马(远)、夏(圭)的斧劈皴,有的作品还参入了南宋刘松年和其他画家的笔墨。从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陈少梅尝试着多种风格的契合。 这个时期他的人物画多为仕女、高士,受宋人和仇英、唐寅的影响较大,画风柔秀淡雅。张大千曾称赞陈少梅的人物画“衣纹有宋人风格”,但岂止是人物衣纹有宋人风格,陈少梅山水的宋人风格更加明显和优秀。当然,这个时期的陈少梅也有用笔简率、写意传神的作品传世。
陈少梅在1930年创作的水墨纸本《夏山图》立轴,以其不常见的南宗董(其昌)、巨(然)清润披麻笔墨为主,间杂马、夏刚健斧劈,融南北两派之长,可见陈氏多才多艺。 陈少梅1937年仿仇英《赤壁图》手卷的原件曾在近年嘉德拍卖中现身,当时有幸临观。虽构图准确,但气韵略逊一筹。同样是一幅陈氏临摹的马远《踏歌图》,也与原作有着技艺水平上的差异。
进入20世纪40年代,他的绘画题材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画风有了新的改变,由原来简单的临摹转变向画风方面的突破。其山水画已由早期北宋郭熙的风格转向于马、夏和浙派画风,人物画偏工细者如唐寅、仇英,偏豪放者似张路、吴伟,但总体上依然是工细、清秀的风格。
作于1945年的山水人物画《西园雅集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描写北宋时期的苏东坡、李公麟、米芾等人在王诜家聚会的情景。从当年李公麟绘有《西园雅集图》后,历代不少画家都画有这一题材的作品。陈少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不同于其他画家把这一雅集场景局限于小范围内,而是将那些赋诗、作画、弹琴、题壁、问道的文人墨客置于设色明亮、笔墨工细的山林旷野之中,更像“东林莲社”的场景。用浙派秀雅淡丽的笔墨定调整体,用马、夏刚健的小斧劈皴描绘细节,整幅画中个别局部点以重彩,形成了一种秀媚不失清逸、劲健不失雅致的面貌。 这一时期陈少梅的人物画清秀与豪放并存,像《采菱图》《芦汀渔女》这类属纤秀风格,往往在山水和人物上笼罩着一股淡淡的哀愁,另外一种较为粗放的人物画,如《东方朔》《达摩》《风雨归舟》这类作品用笔相对简约,有着明代张路、吴伟的遗风。 50年代以后,陈少梅绘画既有反映传统题材的《二十四孝图》,也有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影响所创作的一些应时题材的作品,但其画风并没有明显的变化。1953年创作的立轴纸本《江南春》,依然用工笔青绿山水的技法,来描写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农村景象。整幅画作从近处莲叶满池的水塘,平移到绿柳掩映的村舍和农田中插秧的农民,用路上行走的老人和小孩,把景色推向远山,而淡淡的青绿,又把远山向高处和远处引去。 与当时所有的画家一样,50年代初,陈少梅也曾游历京郊各地,并创作了一些紧随时代的新作,试图在意境、笔墨上脱去古人之法,但在我们今天看来,笔墨还是旧时的笔墨,只是在题材上出了新意。
《晨林石径》是画家晚年用水墨在半生半熟的宣纸上创作的经典之作,出版在许多画集里。它让我们看到陈少梅已经在尝试着用当时许多画家流行的小写意笔墨来描绘自然界中真实的景物,重要的是他在这幅画中的笔墨水平比当时和现在许多名气超过他的画家们的水平要高。画上笔笔清楚,无任何复笔赘墨,让许多过去的和现在的画家望尘莫及。 陈少梅虽然很有才气,但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其绘画艺术也因为浓厚的仿古风格并没有受到画界应有的重视,绘画作品的市场价格也很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作品市场价格处于三线的档次,就是在拍卖市场出现的初期,其作品也没有进入到主流之列。2000年以后,随着拍卖市场中资本的不断流入,陈少梅的作品开始被炒家关注和运作, 2001年他的《夏山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以140万元成交,标志着陈少梅的作品成为了投资收藏的新宠。随后的市场表现印证了这一点,2004年天津文物公司拍卖会上,他的《二十四孝图》长卷以561万元成交,拉开热炒陈少梅作品的序幕。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不要认为陈少梅的传统绘画技法很高,存世作品较少,就没有人仿制,实际上,目前市场上拍卖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很多仿品。
荣宝斋收藏了一幅陈少梅纸本设色《太白观瀑图》,应该是绝对的真品。我们可以在网上搜一搜,看一看有多少幅署名陈少梅的相同和相似的作品,通过比照就可立辨真伪。不论巨石的勾皴,松树的枝干和松叶的勾染,还是人物衣纹和水纹的勾描,都可以看出陈少梅的传统绘画技法常人很难学到精髓。 这是一幅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陈少梅作品真迹的三个局部,大家不妨客观地用它来比照一下你拥有的、你看到的陈少梅款的作品。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5676-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陈少梅作品品鉴及辨伪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