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人,疯狂爱上中国陶瓷,会是什么后果?看圈儿里怎么说: 300年前的1717年,奉奥古斯都二世之命,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龙骑兵,在德国城市德累斯顿集合完毕,开拔前往普鲁士。 这些后来让拿破仑胆寒的精锐部队,这一次出发,并不是去执行作战任务。他们是被奥古斯都二世选中为“交换物”,用以换取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收藏的127件中国清代康熙青花瓷! 这批瓷器的价值相当于2.7万塔里尔(德国旧银币),在当时堪称一个天文数字。后来,这些身价百倍的青花被称作“龙骑士瓶”,到现在还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博物馆。中国古陶瓷鉴定大家耿宝昌先生,对它们曾有如此感叹:“我曾见过这些文物,它们确实非常精美”。 ▲ 一生痴迷中国古陶瓷的奥古斯都二世 拿一个兵团,就为换百来件青花儿!而这,还只是这位国王疯狂痴迷青花的一个片段。那时,德国和奥地利的皇室一个比一个奢华,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城堡内,都至少有一屋子瓷器,但谁都比不过这位奥古斯都二世。他一生共计买过两万多件中国瓷器,并且亲自为它们编号入库! 这还不够!因为偏爱康熙青花瓷,他甚至立志要效仿中国进行烧制,因为烧制需要特别的土,当时德国并没有这种土,他便下令军队四处找找找,还亲自参与瓷器的样本设计!作为帝国之君,他一生有两大开支,一是发动战争,一是狂购中国瓷器。也因此,他被称为东方瓷器最为优秀的收藏家之一! 那么,康熙朝青花,又是凭何,在三个世纪前就征服了这位外国人,并且火遍欧洲王室呢? 历史上有这样一段中肯的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出自清代《陶雅》) 大家知道,明永乐、宣德向来被称为青花的黄金时代,“开前所未有之奇”,以上清人《陶雅》中对之的赞誉也能见其一般。而在前朝如此辉煌的基础上,康熙朝青花还能独步本朝,并独树一帜、蜚声海外!个中缘由,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咱下面简要说三点吧 ~ ▲ 康熙大帝 首先,不得不说康熙爷的勤勉开明,以及在艺术品味上的大气浑厚,他十分重视西洋科技,并善于引进和采用,这对包括青花、粉彩等品种的创烧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宫廷的财力和威信,使得全国优秀的工匠被聚集起来,他们在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指导下,创造出诸多大美之作,其纹饰巧妙的精美,甚至赶超明代诸窑,呈现惊艳之姿!(想先睹为快的,看文后实物图) 其次,在开明开化的社会环境下,康熙朝“官搭民烧”烧制方式的实行,使得民窑烧造技艺迅速提升。而民窑烧制的青花器,虽没有官窑器的珍贵罕至,但在艺术表现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约束,而且勇于探索,大胆创造,将实用与观赏融为一体,更添活力。 再者,非一般的“造假”技艺,也让清康熙出品成为后世楷模。在康熙朝前期,青花瓷烧造原本就处在明末清初的过渡期,各方面还都保留有明末制瓷的余绪,再加上清皇室对明永、宣青花的大力推崇, 于是,上上下下仿制前朝瓷器蔚然成风。 比如,这一时期的仿宣德青花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等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有的仿品甚至比宣德器本身更美,价更高。清康熙许谨斋就有诗云:“新来陶器仿前朝,混入成宣价更高。”当然,放之当下,能够遇见康熙朝仿前朝青花大开门,也算是无价之宝啦。 ▲ 故宫藏 清康熙青花龙纹瓶 最后,清康熙青花不仅只是一只好看的“花瓶”,它强大又接地气的实用功能,也使得它独受追捧并且影响后世,成为中国青花瓷器领域的另一座高峰。这种实用性主要表现在生活用瓷、宫廷祭祀、出口用瓷三个方面。 尤其是生活用瓷上的小件,比如杯、盘、碗、碟、盖罐等器,尽管今天的我们将之供奉于各大博物馆,或是拍回去藏之密室,甚至轻易不为外人道也,但在当时,都是装盐装糖之日用器具。而一旦当艺术真正走进生活,化入生活,必然无可匹敌、无与争锋! 比如,今春北京保利推出的一组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便以2392万高价,再次见证康熙出品的市场魄力。而上溯近年整个青花器的市场成交状况,紧随明永、宣德巅峰之后的,非清康熙出品莫属! 所以,喜欢青花儿的朋友们,尤其是康熙出品,你们的品味,绝对是欧洲皇室级的啦~ 有兴趣入手的亲们,荣宝斋(桂林)与横滨国际夏季拍卖,都将于7月22日同时推出多件清代青花儿器,看好了call我们哦,400-111-8258 最后,晒几件故宫藏康熙青花 个人大爱,希望你也喜欢 ~ ▲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松鹤纹罐 ▲ 故宫藏 清康熙青花冰梅纹开光异兽盖罐 ▲ 故宫藏 清康熙青花博古纹盒 ▲ 故宫藏 清康熙青花双龙戏珠纹三足香炉 ▲ 清康熙 青花人物故事观音尊 ▲ 故宫藏 清康熙青花红拂传故事棒槌瓶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5459-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康熙青花儿300年前就火了!欧洲国王拿精锐部队换!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