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青瓷的最大特点是其釉色和釉面开片。釉色主要呈青色,浓淡不一,以粉青色为上,另有灰青、青黄、炒米黄等色。其中最受人称道者,釉层莹澈,釉色粉青,如脂似玉。 釉面开片系指瓷器在焙烧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所产生的釉层裂纹。釉面出现开片,本为瓷器的一种缺陷,即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匹配所导致的釉面开裂。从技术上讲,胎釉的完美结合应当是彼此的膨胀系数一致而釉面无纹片,但这在元代以前很难做到。 宋代绝大部分青瓷的釉面都有开片,窑工虽力求避免但又难以控制。实际上,古代和现代人在审美上并非都追求绝对完美。北宋汝窑青瓷率先开创了以釉面纹片为美的先河,有意识地将釉面开片作为一种天然美来装饰。南宋官窑继承汝窑传统,继续烧造形态各异、变化无穷的片纹青瓷,使开片装饰成为青瓷审美的标志之一。 釉面开片的美在于其顺乎自然和变化多端。釉面开片产生的因素很复杂,主要与胎、釉配方和烧成制度有关。另外与器物流传过程中所处环境也有关系,既有规律又无定式。要烧成各种釉面开片,需要很高的工艺技术。南宋官窑青瓷的釉面开片,大部分是在烧成中出现,少部分开片是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 对开片的命名,通常是从外观上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根据开片的纹路、形状、深浅粗细、疏密和颜色等特征加以命名。按开片在釉层中开裂的上下走向划分,南宋官窑青瓷的开片包括直开片和斜开片两类,蟹爪纹、牛毛纹、网状纹、鱼子纹属于直开片, 冰裂纹和鱼鳞纹属于斜开片。直开片的形成是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在出窑后的冷却过程中,釉比胎收缩得快,釉受到张应力,冷却到一定程度时,釉已经完全硬化,完全失去弹性。当釉的张应力的强度超过其抗张强度时,釉就会产生开裂,此时出现的裂纹都是又长又粗的直开片。一系列大的直开片的产生使釉受到的张应力削弱,但在局部胎釉之间仍有残余张应力存在。残余张应力的强度较弱,不足以产生大开片,但在出窑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产生小开片,小开片又短又细。 1.冰裂纹冰裂纹是南宋官窑青瓷上出现较多的开片。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论官哥窑器》对冰裂纹有很高的评价,即:“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冰裂纹的纹理走向如同薄冰裂缝,纹片两端细如针尖,呈现出斜直、直曲、弧曲等不规则的纹路,以长纹居多。纹片隐入釉面之下,或深或浅,时隐时现,尤以厚釉中为甚。但不论釉层厚薄,纹片均为眼见清晰、手触不显。 冰裂纹片一般较细,入釉较深,似有似无,交错分布。纹片颜色一般为透明无色,但若受到外界物质浸染,也会出现土黄、紫黑等色。冰裂纹既有通体呈现者,也有局部出现者。从釉层开裂的走向来看,冰裂纹属于斜直开片。 2.牛毛纹牛毛纹因纹路和颜色似牛毛而得名,一般出现在釉层肥厚乳浊的釉面上。牛毛纹中间较粗,两端细如牛毛尖,纹路较长,斜直或者斜曲,开片弧度较小,通常单根分布,很少交叉,颜色为牛黄色或金褐色。 牛毛纹在釉色深的器物上出现较多,稀疏如缕,金丝如隐,使静穆的釉面增添了动感。釉层透润和肥厚的器物上牛毛纹较深,呈色也深;釉质浊涩的器物上牛毛纹较浅粗且直,呈色较浅。有时牛毛纹也与冰裂纹交织并存,极为精彩。 3.网状纹网状纹亦称“网纹”,泛指密如织网、纵横交错的开片纹,釉面被相互交织的纹线分割成大小不等、疏密不均的网格。在官窑青瓷的釉面开片中,多有网状开片分布,有密如渔网者,有密如筛孔者。网格一般大小不等,细碎透明,纹路常呈错综密集的短小网孔形状,基本没有长纹片贯穿其中,片纹浅细透明。 南宋官窑青瓷刚出窑时釉面开片纹路无色,在流传过程中片纹受到灰尘等污染绘呈现灰黑、土黄等色。直接染墨纹的方法约始于清代乾隆时期,这种染色方法,操作简单,纹路清晰,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一直延续至今。而南宋官窑青瓷从未使用这种染色工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文藏】头条号! 欲知晓更多精彩内容请前往App Store或应用宝下载《收藏家》杂志App!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5280-1.html 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南宋官窑青釉的冰裂、牛毛、网状釉面特征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