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壶艺上有梨皮泥与桂花砂的称谓,可能很多壶友会搞不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梨皮泥与桂花砂,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梨皮泥 关于梨皮泥,明清及民国的紫砂典籍中,都有记载。在《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记载:“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脂)有梨皮泥,陶现冻梨色。” 《茗壶图录》之李仲芳“儒雅宗伯”,泥色为醇梨皮;许龙文制“倾心佳侣、藏六居士、方山逸士等”、曼生“卧龙先生”、瞿子冶“卧轮禅师”,泥色均为紫梨皮。碧山壶馆藏华凤翔仿汉方壶,为掺粗砂作梨皮色。 ▲华凤翔 汉方壶 ▲汉方 ▲陈砺成 汉方壶 ▲茗壶图录 倾心佳侣 ▲茗壶图录 方山逸士 由上可知,最早被称为梨皮泥的矿料,为天青泥的夹脂,紫泥中的夹层,烧成后为深浅不一的黄色,即冻梨色、松花色等,偏重的是色泽。而《茗壶图录》等所指梨皮泥,注重的是砂壶的质感效果,不局限于色泽,如可以有紫泥梨皮、朱泥梨皮等。 ▲茗壶图录 卧龙先生 ▲茗壶图录 萧山市隐 ▲茗壶图录 帝乡仙驭 ▲茗壶图录 俪兰女史 ▲茗壶图录 趺坐逃禅 我们通常所说的梨皮泥即为后者,砂壶烧成后,其质似梨皮的泥料,所以现在不能视“梨皮泥”为某种单一的泥料。 质似梨皮,从外形看壶体分布粗细略有相差的斑点,疏密有致,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斑点的存在。 ▲许龙文制 青娱轩款调砂汉瓶壶 如果砂壶的色与质,均与梨皮相似,称之为醇梨皮,如《茗壶图录》著录的李仲芳所制“儒雅宗伯”壶,遗憾的是所著无色,只能睹其质。 ▲茗壶图录 儒雅宗伯 ▲茗壶图录 卧轮禅师 ▲茗壶图录 藏六居士 梨皮泥更多的是通过调砂的方式来实现的,铺砂作品一般不能视为梨皮泥,芝麻段泥也不能视为梨皮泥。 紫砂调砂,是按一定比例,在泥料中加入或粗或细的生砂粒、半熟砂粒或熟砂粒,拌和均匀后,制成的熟泥。好的调砂作品砂粒密布均匀自然、感官饱满、质感强烈。 ▲黄苗子书、顾绍培制绿泥调砂华颖壶 ▲徐汉棠 大口扁腹 生砂颗粒收缩较大、半熟砂颗粒收缩较小、熟砂粒则不易收缩。生砂一般适用于同一种泥料,因为同一种泥料收缩率变化不大,较容易把握; 不同泥料的砂粒,一般以掺入半熟砂粒或熟砂粒为主,生砂粒部分会在拌和过程中,遇水溶化而影响色泽。掺入不同泥料的砂粒可以达到更自夺目的效果。 ▲时大彬 调砂笠帽壶 壶底刻款:时大彬制,壬子秋日 时大彬首创调砂法,使砂壶闪现出细小颗粒,状若梨皮,这种调砂工艺是时壶及其时代的一大特点,徐友泉、李仲芳、陈信卿等,都有梨皮泥佳器传世。梨皮泥透气性好,具有质的美感,深受壶友的喜爱。 ▲陈信卿 梨皮泥开光方壶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明末调砂卧牛钮大壶 桂花砂 桂花砂,顾名思义,是指砂壶表面点缀凸出的黄色砂粒,观之犹如桂花铺陈,极为夺目。 桂花砂,更多的是通过铺砂的方式来实现的。铺砂,或称嵌砂、点砂,铺砂的装饰技法一般有两种。 ▲清早期 铺桂花砂扁圆壶 一是先将熟泥捶打成泥条,然后把砂粒均匀地撒在,打成的泥条上面,按压平整后制作成砂壶; 二是在初步制作成型的紫砂坯体上,按预先设想的效果,借助于工具,用手铺、嵌、点等。 ▲黄玉麟 铺桂花砂一粒珠
▲黄玉麟 铺砂斗方壶 ▲黄玉麟 铺砂一粒珠提梁 铺砂的砂,砂粒要有面带角,棱角被磨去的砂粒,或者容易被掩没在基泥中,或者咬不住基泥而脱落。 ▲何道洪 绿泥铺砂掇球 铺砂作品,有局部铺砂与全制品铺砂,尤其是全制品铺砂,耗时较多,且有一定难度,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与深厚的功力,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王寅春 桂花砂石瓢壶 南京博物院 一件优秀的铺砂作品,必须做到颗粒均匀,大小适宜,疏密有致;无漏砂、夹砂、缺砂之嫌;砂面光洁,周边清爽,无浆面覆盖感。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章来源:https://pf369.cn/article-4893-1.html欢迎添加微信zmkmsc或加入古玩收藏交流QQ群(282603373),认识更多古玩收藏爱好者。 |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梨皮泥”与“桂花砂”的相关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58)